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凤阳花鼓

民间文艺

全部回答

2006-08-05

0 0
    凤阳是安徽省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却有几样东西很出名。其一便是凤阳人的绝活--凤阳花鼓,这是凤阳民间独有的传统艺术,在全国也很有影响。 说起凤阳花鼓,凤阳人有一段悲喜交加的经历。
   凤阳花鼓又叫双条鼓,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 ,鼓锣间敲。  歌词都是悲悲切切的内容:“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九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旧时凤阳旱涝灾荒不断,许多人家唱着花鼓,乞讨为生。凤阳花鼓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变化。
    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自娱自乐的工具。花鼓演唱在城乡更加普及,凡是遇到喜事,或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表演一番,以表达欢乐的心情。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凤阳花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近年来,凤阳民间花鼓艺术团体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民间艺术表演和比赛活动,参加多部影视片的拍摄,并在全国获奖。凤阳花鼓近年还走出国门,到日本表演,获得赞誉。 风阳花鼓,闻名久远,影响广泛,从闽剧到京剧,许多剧种中都有所反映,并从中吸收养份。
  据曲艺界考察,凤阳花鼓起源于欢乐秧歌,如《帝乡纪略》云:凤阳府泅州“插秧之时,远女男女,击壤互歌”。  《霓裳续谱》所收《凤阳歌》中有唱词:“凤阳姐儿唱秧歌,想着山后的情哥哥”。
  据清乾隆时赵翼《陔余丛考》记载:“江苏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来”,沿途行乞卖唱,其词日: 家住庐州并凤阳,风阳原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段悲伤唱词,生动形象地反映出解放前凤阳人民凄惨生活,他们在家乡无法活命,只有身背花鼓,渡长江,过黄河,背井离乡,走南闯北,以乞讨谋生。 解放后,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积极地挖掘整理这一渊源流长的民间艺术,剔除糟粕,保留精华,赋于它新的生命。
  风阳花鼓不再作为乞讨的工具,而以江淮文化一朵奇范登上中华民族的艺术殿堂。   凤阳花鼓,曲调优美,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易学易懂,凤阳人民利用这种艺术形式歌颂祖国歌颂党,倾吐心声,赞美生活。
  50年代风阳花鼓曾唱到中南海怀仁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赞赏。周恩来总理称凤阳花鼓为“东方芭蕾” 。 如今,凤阳花鼓已经成为著名的地方曲艺。  新春佳节或庆祝活动,表演大型花鼓,数十人演出,造型多样,音乐流畅,气势恢宏。
  风阳花鼓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

2006-08-11

75 0
    我好象看过一个资料,说的是现在很多凤阳人的祖先都是江浙一带的大户,富户。在朱元璋夺取天下后,看到家乡很穷,为了面子强行从江浙一带移民,把江浙一带的富户都迁移到凤阳来。这些人来了后,不习惯这里的生活,他们每年秋天回去,春天回来。
  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但是人却越来越穷了。  开始回去是做轿,骑马。后来是驴车,再后来是步行,开始有吃的,后来没有吃的。再后来就只有乞讨了。开始是向家乡方向,后来是不论方向。
  久而久之就成了凤阳人爱乞讨的习惯。他们这些个富户至于落到今天这个地步,都是朱元璋害的。所以,他们就编歌骂朱元璋/ 其实他们更应该骂蒙古人,要不是朱元璋赶走了蒙古人,他们还是亡国奴呢。   凤阳花鼓很好。
  不好的就是这点。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地理
器乐/声乐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舞蹈
文学
文学
诗歌
小说
散文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