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施特劳斯为什么被称为圆舞曲之?

施特劳斯为什么被称为圆舞曲之王

全部回答

2016-08-03

49 0
    被 称 为 “圆舞曲之王”约翰,施 特 劳 斯 ( Johann Strauss , 1825—1899),他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他 的 名 曲 《蓝色的多瑙河》,就像一只歌颂生活的鸽子,飞遍了全球。
  施特劳斯于1825年10月25日出生于维也纳,他的父亲也叫约翰•施特劳斯,为了便于区分,人们称其父为老约翰•施特劳斯,被 称 为 “圆舞曲之父”。  但施特劳斯的成就比他父亲大,故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但一般情况下,提到约翰•施特劳斯这个名字,通常特指小施特劳斯。施特劳斯从小爱好音乐,他小的时候,父亲指挥的乐队经常在家里排练,由于平时耳濡目染,他在7岁时就写出了第一首圆舞曲。可是父亲极力反对儿子学音乐,因为他不愿意看到孩子跟自己一样疲于奔命。
    老约翰•施特劳斯常为应付演出而搞得筋疲力尽,这种永不得闲的日子使他心情焦躁,终生不得安宁。因此,施特劳斯于幼年时未能学习音乐,而被送去学商业,16岁后他曾在家里学习当银行家的课程。
  但是,他依然酷爱着音乐,并得到了母亲的支持,他母亲暗中请老约翰•施特劳斯乐队领班教他拉小提琴,后来还请到教会里当乐长的约瑟夫•德列克斯勒教他作曲。  施特劳斯18岁时,因为父亲不要他学音乐,甚至告到法院,结果儿子胜诉。
  这一年,他尝试写宗教音乐,但是他感到与自己的个性格格不入。他一直喜爱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音乐,尤其是奥地利人民喜闻乐见的维也纳圆舞曲,以至于后来他的才华在此得到极大发挥。1844年 ,他19岁时,经过几番周折后终于取得市当局的许可,组织了一个乐队,在当时第一流的舞蹈场所举行了第一次演奏。
    在这场演奏会上,他正式登台指挥。演出的作品有他创作的《寓意短诗圆舞曲》及其他的三首圆舞曲,而 《寓意短诗圆舞曲》在 听 众 “再来一遍”的强烈要求下,竟连续重奏了 19遍。
  可以说,这次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第二天,维也纳一家报纸写道: “好好休息吧,兰纳。晚上好,老施特劳斯。  早上好,年轻的施特劳斯。”这足以表明年轻的施特劳斯时代到来了。施特劳斯的音乐活动得到了维也纳市民的支持,他组织的乐队开始与父亲的乐队分庭抗礼,甚至他们也能到外地巡回演出了。
  1846年 ,他表面上已和父亲和解,但他拒绝加入父亲的乐队,依然率领着自己的乐队进行演出活动。  1848年爆发欧洲革命时,年轻的施特劳斯怀着真挚而激动的心情加入了革命队伍,他身穿国民自卫军制服,用琴弓指挥《马赛曲》。
  同年,他第一次出国巡回演出到罗马尼亚,他代表奥地利人民向奥地利领事说:“人民要求民主和自由,不需要你这样的官吏。”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施特劳斯开始着手创作规模较大的演奏会用的舞曲体裁,他的许多优秀的维也纳圆舞曲大部分是在这以后创作出来的。
    70年代是他创作轻歌剧以及大型舞曲的时期。他之所以要创作轻歌剧,主要是受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和奥地利作曲家索贝的影响。《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 《艺术家的生活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和 《安娜波尔卡》等120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
    他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他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他 还作 有 《雷鸣电闪波尔卡》等120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
  在19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施特劳斯一共创作了36部轻歌剧,包 括 《罗马狂欢节》 《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等 ,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其 中 《蝙蝠》和 《吉卜赛男爵》已成为维也纳轻歌剧的代表作。
  他只用了42天就完成了《蝙蝠》这部作品, 《吉卜赛男爵》在他60岁生日前夕上演,连续演了84天。1873年奥地利维也纳世博会上,施特劳斯演奏了风靡全球的《蓝色多瑙河》。直至今天,这些剧作仍在世界各地的大剧院里经常演出。
    施特劳斯是个多产作曲家,他的作品号码编到479号。他的轻歌剧欢快热情、幽默而格外富于韵律性,以明朗、舒展的旋律著称的约翰•施特劳斯的维也纳圆舞曲,对其他体裁的专业音乐创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施特劳斯的一生完全在创作和演出中度过,他的指挥和演奏光彩焕发,能使听众为之心旷神怡;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也赢得了许多作曲家如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封•彪罗和瓦格纳的高度评价,封•彪罗曾称他为“绝妙的魔术家”,并说 “他亲自指挥演奏自己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使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音乐享受”。
    约翰•施特劳斯于1899年6月3 日在维也纳逝世,时年74岁。维也纳人民为他举行了有10多万人参加的盛大的葬礼。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他那富于生活气息的优美动听的,反映人民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的作品,仍然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