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为什么常情绪不稳?
老年人情绪、情感的变化与调适
姜德珍
北京大学老龄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
情绪、情感的一般概念
老年人的消极情绪及其排除
老年人如何保持乐观
1、 情绪、情感的一般概念
1。 1 什么是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如喜、怒、哀、乐等。它们并伴有外部表情和生理基础。情绪是在社会环境特别是人际交往中发展起来的。每个人都会有苦有乐、有悲有喜、有爱有恨。 如果一个人一直在优裕的环境中生活,没有经受艰苦的磨练,他就会在富中不知富,人不走高山,岂知平路好走。情绪是每个人熟悉的无时无刻不在体验着的。
1。2 人类情绪、情感的社会性
人的情绪和社会相联,一个人参加了有意义的社会...全部
老年人情绪、情感的变化与调适
姜德珍
北京大学老龄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
情绪、情感的一般概念
老年人的消极情绪及其排除
老年人如何保持乐观
1、 情绪、情感的一般概念
1。
1 什么是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如喜、怒、哀、乐等。它们并伴有外部表情和生理基础。情绪是在社会环境特别是人际交往中发展起来的。每个人都会有苦有乐、有悲有喜、有爱有恨。
如果一个人一直在优裕的环境中生活,没有经受艰苦的磨练,他就会在富中不知富,人不走高山,岂知平路好走。情绪是每个人熟悉的无时无刻不在体验着的。
1。2 人类情绪、情感的社会性
人的情绪和社会相联,一个人参加了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或者为社会为他人做出了某些贡献,他就会获得满足感、荣誉感、感到生活充实,就会有满意、愉快的、积极的、再接再厉的情感和振奋的精神。
如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和个人的需要,就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个人的需要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如青年重理想,成年重事业,老年一般重社会的尊重,即社会对他一生事业上的成就的承认。因此,情绪与情感是与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联系的。
1。3 人类情绪、情感的可塑性
情绪、情感来自学习,学习可以改变情感。人的情感,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如果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的状况有改变,对事件的观念有变化,情绪、情感自然也会有变化。
如以个人刚离退休或丧偶时的情绪、情感,经过一段适应期后,就会有明显的改变。就象一个作家说的:“人生仍然要流动,流到新的快乐、新的成功,新的创伤,新的痛苦”。
1。4 人类情绪、情感的主观能动能动性
对一个人来说,世界上景物的情调是随着他的心情而变化的,人的一生总不免有顺境和逆境,有欢乐也有忧伤。
由于心情的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就不同。尽管是同一件事物,有的人感受到这一面,而另外的人则感受到另一面。例如,对黄梅季节,有的诗人描写:"黄梅进节家家雨"另有人说:"梅子黄时日日晴",还有折衷的说法:"熟梅天气半晴阴"。
这种描写上差异就是来自不同的心情。总之,由于各人主观态度不同,心理上的反映也就各异。
1。5 人类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情绪、情感有肯定和否定的对立性质,如满意与不满意、喜欢与悲伤,热爱与憎恨,快乐与痛苦,兴奋与沉闷等等。
情绪的两极性可以表现为积极的增力和消极的减力。积极增力的情绪可以提高人的活动能力,驱使人积极地行动。如愉快、兴奋使人进取,对人对事充满热情。消极减力的情绪则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如悲伤、忧郁使人消沉,对人对事漠不关心。
但在有的情况下,某些情绪可能既有积极的性质,又具有消极的性质。如恐惧易于引起行动的抑制,但也可驱使人去设法摆脱危险。情绪的两极性还可表现为紧张和轻松、激动和平静。
2。 老年人的消极情绪及其排除
2。
1老年人的主要消极情绪
2。1。1 失落感
老人退休后,心理上感到有所失,好似大雁离群,没着没落,茫茫然不知所措。人在家,心在办公室,感到人情冷淡,世态炎凉,往往有一种不甘心、不安心的心理状态。
出现这种情绪、情感有它的客观原因,即社会角色的改变、社会角色是指个人在社会和团体中所占的地位、身份。而这个地位或身份是经过学习和工作获得的。学习分两方面,一是学习角色的义务与权利,一是学习角色的态度与情感。
如教师这个角色,他有管好、教好学生的义务与权利,他有对学生关心的态度和热爱的情感;还要不断改变自己不合教师要求行为方式,巩固好行为方式。我是教师这个自我意识,是在师生长期的相互影响下形成的,角色的改变,不仅意味着失掉某种权利,更为重要的是丧失了原来所担当的那个角色的情感,放弃了几十年来业已形成习惯的那种行为模式。
这种行为模式包含有他人对自己提出符合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也得领会他人对自己怀有的希望。一个人为了当好某一个角色,必须知道所担当的角色的一套行为模式和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必须知道所担当的角色的矛盾。
不能简单地为老同志腿下来有不适感就是舍不得"权",不赞成干部年轻化。应该看到,这是因为离开了长期热爱的工作,失去了长期充当的哪个角色的生活模式和自己对别人以及别人对自己的期待。
2。
1。2 孤独感
老年离退休后,儿女长大独立成家,加上自己体力衰弱,行动不便,与亲朋来往的频率降低,因而人际交往发生了变化,倍感孤独。如果不幸丧偶,则更感到寂寞甚至孤独。除了这些客观原因外,影响人际交往的还有主观上的原因,既人的个性特点。
老人人际关系的结构比较稳定,他们经过几十年的交往,与谁亲,与谁疏是比较巩固的,往往不易结交新的朋友,这样一些主客观的原因,使老人的人际关系的范围逐渐变小,从而产生封闭性的心理状态,感到寂寞,被抛弃,感到生活无乐趣。
有个老人说,整天没个对话人,像个不会说话的哑巴,每天寂静得连一根针掉下来都听的见。这种人际交往的改变,是老年人孤独感产生的主要原因。
2。1。3 自卑感
老年人自卑感的产生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条件。
从主观上讲,主要是他们认为自己有经验,有才能却无从得到发挥,特别是有些老同志对革命有贡献,享有崇高的荣誉,一旦退下来,无所事事,就觉得不同志受重视了,自己是无用的人了。还有的老同志曾出生入死地为创建新中国奋斗了一辈子,他们特别珍惜革命的成果,正所谓"位退未敢忘忧国",但又觉得自己不在位了,无能为力了,嫌加了内心的忧虑。
客观上也还有少数人缺乏敬老精神,对老年人的,心理缺乏理解和真挚的感情,使老人自己觉得是多余的人。
2。2 排队除消极情绪的主要方法
如何排除这些不利于老人的健康的情绪呢?人的情绪是极其复杂析,没有适合每个人的促进情绪健康的共同准则,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以下五种方法,可以综合运用,或者根据个人特点采用其一或其二。
2。2。1 疏导法
跟你信任的人谈谈自己心中的忧虑,这是医治消极情绪的有效良药。人处于忧郁状态时必须想法发泄,把闷在心里的忧虑或者想不通的心思倾诉出来,以得到开导。当你为失落感、孤独感所困扰时,你就与人谈谈。
找谁谈呢?你信任的人,能体会你的心情的人,有共同经历的人,从他们那里得到开导与安慰。因为一个人自我了解,自我解脱,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好的情绪完全靠自己的力量难以排除,必须靠外部力量的支持。既使我们当中的最强者,在他(她)处于孤独或危险的时候,也需要他人的协助。
我们或许需要一个明智的朋友提些忠告。或许只要他说句鼓励的话就够了。
2。2。2 暗示法
这又可分自我暗示和他人行为暗示。你可能一时找不到可信任的人谈谈,你就可以通过自言自语的办法进行自我暗示。
如对自己说,"不要感到失落"、"谁都会碰到这一天","这是自然规律","既成事实已改变不了,只有想法适应、战胜别无他法"。这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自我劝解。自我暗示时要相信自己的潜在力量。人刚刚遇到困难时无法准确地说出自己究竟有多大的忍耐力和克服力,但是想想那些战胜困难的勇士,把他们作为榜样,即通过他人的行为暗示,就可以使自己感到体内蕴藏着令人难以想象的应变能力。
总之,人可能通过自己的语言暗示和他人的行为暗示来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当你感到失落、茫茫然不知所措,你就自己找语言暗示,或者想想他人的行为有哪些可以作为自己的榜样,这样,你将有可能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以摆脱困扰。
信息来自本人的自我暗示,对自身可以发生积极作用,但也可能产生消极作用。当一个人面临困境、情绪纷乱时,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并有勇气去战胜它,这样就能起积极作用。相反,无信心、无勇气面对现实,则往往不能将消极情绪变为积极情绪,使自己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
暗示,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人在社会中除了自我暗示外,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暗示,也无时无刻不在暗示他人。
2。2。3 发展才能和培养兴趣
根据个人的特点,利用多年的积累的经验和才能,创造条件,开辟工作的新天地,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有了兴趣可以振奋你的精神,疲劳也不知到哪里去了,喜爱音乐家的人当收音机一开,他会聚精会神地欣赏。喜欢钓鱼的老人有时尽管要走好远的路,要冒着严寒或酷热,甚至挨饿,他也不觉得疲倦,因为钓鱼是他的爱好。
做喜欢做的事情,常常会加深认识,提高技能,使自己得到胜任愉快的感觉,这就支持了人的自尊心,就能鼓励他的前进。一个人对某件事情发生了兴趣,他的新陈代谢作用立即加速,这时候,他感到的是兴奋而不是疲倦。
有几个爱好爬山的老教练带着一群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爬山,经过数小时后,那些健壮的小伙子一个个疲劳得连饭也不想吃,那些上了年纪的教练不但饭吃得很香,还高兴地交谈着,因为他们对登山感兴趣,所以并不感受到疲劳。
离退休的老人们,当你没有任务,无事可做,感到无聊的时候,你就找你喜欢做能够做,又认为有意义的事去做吧!如上老年大学、学点绘画、学点书法等等,逐步培养起你的兴趣。
2。2。4 帮助他人和转移注意力
帮助别人、关心他人的疾苦,也能起到转移注意力、解脱自己的作用。
我们生活在人群中需要社会和家人的支持、安慰和帮助。与他人同舟共济往往能帮助我们正确看待自己的烦恼。在帮助不幸的人的时候,会增强以个人心理上的耐力。暂时不考虑自己的事,而把注意力转向外界,去了解他人的痛苦,并设法帮助解决。
对他人同情怜悯往往有助于每个人度过自己的难关,帮助他人,结交新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确是治好消极情绪的良方。
2。2。5 投身工作转移注意力
投身工作是调节情绪、情感的极为重要途径。
工作可减轻失落感,可以保持良好的社会交往,可以排除不必要的忧虑,可以感到自己对社会有用,可以不过分沉缅于往事的回忆。当您有不愉快、悲哀或担心的情绪时,别人劝您"别难受"、"难受会损害健康"、"不要去想它"等等,这些道理当事人明白,也能起一些作用,但仍不易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真空"的思想领域是无法保持的。
唯一的好办法是让他想另外一件事,让工作把脑子占领,把不愉快的事情从头脑中挤出来。
3。 老年人如何保持乐观情绪
3。1 重视和主动调节情绪
当自己的情绪不好时,要认识不良情绪对身体的危害,有改变自己不良情绪的愿望与决心,重视和主动去调节它。
不愉快的情绪是对情境和人际交往的正常反应。因为身体有病感到焦虑,因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感到愤怒等等。这本是自然的正常反应,承认这些不愉快的情绪,然后再想想这些情绪持续下去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想到它的危害、决心去排除它。
有人说忧郁的情绪就像小偷一样,偷去生活的乐趣,偷走了健康,甚至生命。长寿老人胡夫兰德在《人生延寿法》中强调;"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使人短命夭亡的就要算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
有一位106岁的老人徐桂英,她虽不懂长寿的理论,也无优越的保养条件,但她从生活实践中体验到"犯愁只能糟蹋自己的身体。
"她说她从5岁侍候人,结婚后生活困难也不发愁,同时也保持自己的情绪稳定。她说碰到无论是多么高兴或多么悲痛的事都要稳住神,否则会伤神伤身,人生总会有顺境和逆境,处顺利时,不欣喜若狂,碰到不幸事件也不悲伤失望,这确实是养生要方。
3。2 面对现实、勇于并善于适应不幸遭遇
应用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能接受既成的事实,就能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骤"。林语堂在他的《生活的艺术》中也有这观点:"能接受最坏的情况,我认为在心理上,就能让你发挥新的能力。
当一个接受了最坏的情况,就没有什么可发愁的了。在我们生活中总会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甚至是极其不幸的事,对待这些事有两种不同有态度,一种是想办法适应;另一种是让忧郁与悲哀毁灭自己。仅仅由环境并不能决定我们快乐,还是忧伤,而是我们对环境的态度才能决定我们的情绪,每个人都能顶得住灾难和不幸,只要我们能接受既成事实,乃至最坏的情况。
只要我们勇于并善于去顶,就能平安度过难关。
有名的爱国将领张学良,过了半个世纪的囚禁生活,却健康长寿,他就是一位能面对现实、善于适应、随遇而安,随时排除烦闷的人。他被囚禁54年之久,能够排除烦恼、制怒、解愁,从而会吃会睡,寻找生活乐趣。
当然赵四小姐无比的关怀与知心对张学良的心灵创作给予了极大的安慰。他们俩始终相依、相爱、相随。他说;"要不是这些年幽居岁月我们相依互靠,我是不知落到何种地步。" 一个人能够度过难关,适应不幸的遭遇,除了本身的意志、性格、修养外,外部力量的支持了是不能忽视的,但主要还是决定于本人能够面对现实、善于承受和适应。
3。3 过好"每个今天"
日本并上胜也等人调查研究老年人生死观得出了一个平凡的结论-"为今天而生",这就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准则。在调查研究老年人生死观时,他们发现老年人有暴死愿望和回归愿望。
暴死愿望不真实,回归愿望不现实,了解到老年人所处的困境,沉重的心情,因而得出了这个结论。老年人如果对过去对未来担忧,就不可能过得轻松愉快,因为过去懊恼对未来担扰就成为今天的沉重的负担。生活在"和别的日子完全隔绝的今日里"这16个字可以使人排除烦恼,可以使人振奋,可以使人成功,可以使人健康,可以使人欢乐。
一位老年知识分子,在她重病手术后,老伴又突然去世,这一双重沉重打击,令她难以随,她哀叹昨天,担心未来,懊恼、悲伤难以自拔。后来从《人性的优点》这本书上看到:"用铁门把过去与未来割断,生活在和别的日子完全隔绝的今日里。
"这对她启发很大,使她从消沉到振奋,鼓起勇气活下去而且要活得有意义。从此,她不因虚度夕阳而后悔,好好掌握今天,专心她的研究工作,写文章,作报告,写书,不叫一日闲过,取得了成绩,她感到无比的欣慰。
老年人要过好每个今天的意思是说不要无所事事,要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于社会家庭和促进身心健康的活动,要有目的的生活。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