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哲学是讲什么的?庄子的哲学
庄子为道家浑天之学。
儒道之区别在于儒家是道德进路,性有心显,性为形而上(此为主流);而道教为无为清净进路,清净者,不乱动手脚之谓,无为者,无为而无不为,绝非撒手不管也。正因为此,所以庄子看似对儒家仁义礼智颇有微词,然此只为表面风光,盖因道家的清净无为进路,以至其主体性不显,实则庄子所反对者只为对道德的滥用和对仁义礼智的外在模仿而已,其对于真正的道德并无异词。
然庄子,老子,道教也有不同,盖庄子的道为性心命形皆带气一滚说,哲学上称为浑天;老子为术和道,而重在术。而道教则杂取庄子之道,老子之术,及其他宗教仪式糅合而成,且对道多半走分解之路即三清。
下面对其做大概陈述:
庄子“以谬悠之说,...全部
庄子为道家浑天之学。
儒道之区别在于儒家是道德进路,性有心显,性为形而上(此为主流);而道教为无为清净进路,清净者,不乱动手脚之谓,无为者,无为而无不为,绝非撒手不管也。正因为此,所以庄子看似对儒家仁义礼智颇有微词,然此只为表面风光,盖因道家的清净无为进路,以至其主体性不显,实则庄子所反对者只为对道德的滥用和对仁义礼智的外在模仿而已,其对于真正的道德并无异词。
然庄子,老子,道教也有不同,盖庄子的道为性心命形皆带气一滚说,哲学上称为浑天;老子为术和道,而重在术。而道教则杂取庄子之道,老子之术,及其他宗教仪式糅合而成,且对道多半走分解之路即三清。
下面对其做大概陈述:
庄子“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奇见之也。
”。故读庄子之书,多用漫画式白描语言,贵在汇通其意。庄子一书主旨在于消除现象界的对立来体悟本体界,心,性,神,气一滚说(注意,中国哲学儒释道对四者各有解释,大不相同,不可弄混),由气保心,由心保神,由神保性。
对于外在世界主张由个人到天下,不乱动手脚,自生自长。
下面选几段随文解释,以见庄子之大概(括号内为解释):
(一)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通为一,即无成毁,即无分别,即康德的物自身即佛教的如)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达者即真人,通为一即证知物自身,不用者,非真不用也,乃不粘滞之谓也,用后过而不留之意。)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已即过而不留,然即范畴,即分别。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同即分别)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此为不见道之害)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是非和即无分别)。
( 二)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此即无分别之知)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此为以分别之知即知识为无分别之知之用)虽然,有患。
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这个知是分别之知,即知识,有对待,即有条件前提,科学知识皆如此)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此为不乱动手脚)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胨诲Γ牖鸩蝗取#ù宋酌瑁床皇芎σ玻┦侵艿羌儆诘勒咭踩舸恕#ù宋薹直鹬次镒陨碇饔茫?
(三)明者唯为之使,神者征之。
夫明之不胜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见入于人,其功外也,不亦悲乎!(明者,浮明,即知识,神,带气说,即无知之知)
以上见庄子对见闻之知即科学知识的看法。其实其并非反对知识,而是要去除知识之执,以知养不知(即性)。
(四)长梧封人问子牢曰:“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4),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飧。
”(实,即果实。为政勿卤莽灭裂而民自化,此段见庄子的政治思想。)
(五)庄子闻之曰:“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谓,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故卤莽其性者,欲恶之孽,为性萑苇,蒹葭始萌以扶吾形,寻擢吾性,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痈,内热溲膏是也。
”(注意:此处天,性,情,心,神皆带着气说,与道教由分解之路讲三清不同。此处见庄子对道的理解,即人受天地和气而生,本皆为大人,只因后天受到骚扰,卤莽其性,故并溃漏发。如欲复性,则需保气不受无谓骚扰)
(六)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
”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由此见庄子无用之真用,庄子无为无用之说于此可得的解)
以上三段见庄子对道和外在施设的真实态度。
可见其绝非真正无为,弃世,而是通过保己之气而保天下之气,从而使天下治。
(七)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此段文字明白,故不释,此可见庄子非与儒家势不两立,只是对仁义之僵化有感焉。
庄子此类话头甚多,可自观,不过需有古文基础,和哲学常识,不然甚难也。
以上即为庄子之大略,然一指可以知味。如真欲了解庄子,需对人生之艰难有相当体悟方可,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原创作品,欢迎浏览!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