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谁能告诉我一些名人对席慕蓉诗歌的评价?

如题所述,多谢!

全部回答

2005-10-19

0 0
     【书读人生】走进席慕蓉隽永绮丽的诗歌世界(社团推荐)   在我琳琅满目的书架上有一本薄薄的诗集,也是众多书籍当中价格最便宜的一本,仅仅只有两块二(这在今天的经济状况下看,不值一提,可是在十四年前的1991年对于我来说已经是不小的一笔开支。
    )如今经过十几年的风雨侵蚀,纸张开始泛黄,但是它给予我对现代诗歌的认知与欣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因为一场意外它的后尾部分已经残缺,可是它所蕴涵的魅力似琼浆玉液越久越醇,它是我第一本,也是最珍贵的一本诗集——《席慕蓉诗歌精品》。
     此本诗集撷取了席慕蓉全部诗歌的精英,共计157首,可谓字字皆珠玑,篇篇是精品。  已经记不清曾经翻阅过多少遍,回味过多少次,无论寒来暑往,花开花落,每每打开,墨香扑面,那种情思超逸,声韵天成的流丽,历历在目,令我沉浸在一种不可言传的境界流连忘返。
     对于席慕蓉最初的印象是从收音机里获得的,当年的痴迷也在多年之后变成了一种现实,那就是我也开始了诗歌创作。  但在现代诗歌发展的当今,席慕蓉的诗歌在有些读者眼里已经成为昨日黄花,甚至不屑一顾,但我却格外钟情,尽管自己同时拥有许多大家的诗集,唯独对于她的诗歌品赏不绝,因为我从其毫不设防的真情袒露中获得一次次美的享受与启迪。
     席慕蓉被誉为“台湾诗坛女旋风”,其原籍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今重庆直辖市)。  全名穆伦·席连勃,是大江河的意思,“慕蓉”取于穆伦的谐音。她世家王族,其外婆宝尔吉特濂公主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
  1949年她随父母到了台湾,先后毕业于台北师范艺术科、师范大学艺术系,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其集诗人,散文家,画家于一身,多才多艺,令人敬慕!   对于解读大家的诗歌多少有点难以落笔,担心自己的水准曲解诗歌的本意,但是又不愿意孤芳自赏般沉浸其中,索性放纵自己,对自己最喜欢的几首诗歌淡淡的,浅浅的,说上几句。
       席慕蓉的诗歌具有一下几个典型的特色:   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也是我所被打动的一点,这类从朴实中见真情的诗作鲜见于这本诗集中,她所呈现给我们的是毫无矫饰的美,淳朴纯真。
  这在她关于青春、爱情和生命的一些作品中得到充分展现与诠释。     其中《传言》中写道:   若所有的流浪都是因为我/我如何能/不爱你风霜的面容(第一节)   若世间的悲苦/你都已 为我尝尽/我如何能/不爱你憔悴的心(第二节)   他们说/你已老去/坚硬如岩/并且极为冷酷/却没人知道/我仍是你/最深出最柔软的那个角落/带泪 并且不可碰触(第三节)   此首诗歌没有一个华丽的辞藻,却将爱情诠释的淋漓尽致,她直抒胸臆,集真情于笔端,情深意绵,诗歌的开篇中写到了一种奉献和理解,也是在彼此的互相付出与相依中将爱情的纯真达到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不能不使我们感动。
    诗歌的第三节更是将这种情感升华,延伸,也是爱情在遭遇某种灵与肉的分离时“我”所表现出的一种情感,“爱”的“灵魂”在这里生动地加以阐释。曾经复读此首诗歌多次,每一次的理解都不同,偶尔尝试自己对她的感觉进行下意识的“模仿”,到最终只是徒劳,后来在一次次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赏意识,希望从中攫取更大的收获。
       她的另外一首诗歌《山路》字上也是平淡无奇,但却感人肺腑。诗中这样写到:   我好像答应过你/要和你 一起/走上那条美丽的山路/你说/那坡上种满了新茶/还有细密的相思树/我好像答应过你/在一个遥远的春日下午(第一节)   这里我们看到初恋的影子,一些记忆跌入眼底,多么令人心动,春日的下午“我”所能够做到的是与“你”走上美丽的山坡,坡上的景致更令我心醉,一种羞涩,种向往,一份记忆犹如春风荡漾心头,这是多么美好的情愫与场景。
       而今夜/在灯下 梳我初白的头/忽然记起一些没能/实现的诺言/一些无法解释的伤悲(第二节)   作者在第二节立刻将我们带入另外一种境地,也是从记忆里回到现实,这时的“我”乌发霜染,面对镜中的自己,忽然想起一些没能实现的“诺言”,对于“诺言”为什么没有实现,我们尽可能地予以想像,总之“诺言”变成了一种伤悲,这不免使我们沉醉在一种无奈的情愫,与作者一起不能自拔,这也是多年以后从记忆的角落触及的一段“悲伤”。
       在那条山路上/少年的你 是不是 还在等我/还在急切地四处张望(第三节)   在结尾部分作者再次触及那段记忆,而且对于“少年”的深情不言而喻,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在由于某种原因而“失约”的耿耿于怀,更是遗憾终生。
     这一首诗歌在我的记忆也不知流淌了多久,总喜欢在安静的时候安静地品赏,也许那个时候对于诗歌的理解更深刻。  诗意的流畅也似涓涓细流沁入心田。   二、短小精悍,意蕴深邃,余味不绝。
     这也是席慕蓉诗歌的又一显著特点,具有精巧的特质,并且蕴藏极其丰富的内涵,最为欣赏和喜欢的一首《昙花的秘密》,令我流连忘返。   此诗不过十二行,却精巧细致,诗歌中这样写到:   总是/要在凋谢后的清晨/你才会走过/才会发现 昨夜/就在你的窗外/我曾经是/怎样美丽又怎样寂寞/一朵(第一节)   我爱 也只有我/才知道/你错过的昨夜/曾有过 怎样皎洁的月光(第二节)   初次看到此诗,便被其题目深深吸引,我一直在想究竟“昙花”拥有什么样的“秘密”?是短暂的绽放,还是夜里寂寞的内涵,甚或是那白色的花蕊中潜藏的一份感悟?我寻着“秘密”徜徉在诗歌绵延的氛围里,着实领略到“我”的一份情愫,欣赏到作者营造的丝丝淡淡的惆怅。
    诗歌以“昙花”作为喻体,包含了“人之年华易逝”如昙花般短暂,包含了良机不经意错过,如昙花一现般永不再来,表达出“我”难以言语的情愫。   此首诗歌传达给我们“余味不绝”的启迪,也是这种启迪长长令我对于“昙花”的欣赏由浅至深,故也曾数次欲动笔写点关于“昙花”的文字,可一直以来,自己未曾写出丁点。
    也许对昙花的表达明显受到“席慕蓉”的影响,犹豫自己该如何走出昙花的秘密,当我再次沉浸在这些质朴的诗句中,蓦地,产生了表达的欲望,或许我的诗行里“昙花”会是另外一般模样,只是希望自己也如“昙花”寂寞地绽放。
     《渡口》也是一首令我”怦然心动“的诗歌,诗歌泼墨“离别”,呈“速写”状,勾勒出一幅“别离”的图画,全诗共有三节,诗中是这样写的:   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知道思念从此生根/浮云白日 山川庄严温柔(第一节)   读罢第一节,在我的视野里分明是一对惜别的恋人,他们安静地“握别”,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我”的手已轻轻抽出,别了!思念生根发芽,而此时“你我”犹如浮云,所有的场景流动在温柔里,这是多么美好而又略带忧伤,因为别离“我”的忧伤被悄悄写进一字一句。
       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华年从此停顿/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第二节)   第二节首句重复,传递给我们“别离”的伤感,“我”抽出手,似乎年华停顿,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这是怎样一种情感,奔放而又热烈,是爱,真挚的眷恋。
  作者并没有让眼泪夺眶而出,而是痛痛快快地在心中汇成了河流。  这种表达的感染力令我沉醉。   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而明日/明日又隔天涯(第三节)   此节将别离的场景勾勒得淋漓尽致,复读之总有执着的感动将我挽留,作者如此细腻而又纯粹的表达使得别离如此生动,你看“渡口”并没有相送的花,用什么来祝福呢?”我“将“祝福”别在你的衣襟上,这祝福就是相送的花,永不凋谢的开在“我”的心里,带着这份“祝福”上路,该是多么美好!   如果一定要在《渡口》写上赞美的词语,我想还是别“你”的“花”,在诗歌的衣襟上吧!   三、蕴涵哲理性   “哲理”是指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原理。
    在席慕蓉的诗歌中“哲理性”又是一大亮点,此类诗歌中我比较喜欢和欣赏《诗的价值》,此首诗歌语言上继承席慕蓉一贯的质朴风格,其诗意深长,诗中写到:   若你忽然问我/为什么要写诗/为什么 不去做些/别的有用的事(第一节)   读这样的诗歌的确是一种享受,语言凝练,词语朴素,朴素到一些简单的词语组合成一种扑面而来的亲切感,有时候甚至感觉到是自己在追问自己,如果不“我”进行诗歌创作,重新选择一种创作“体裁”,那么同样这样的诗句和“疑问”一定会激发“我”思考,究竟为什么选择“写诗”,是不是还有其他事情可以充实人生?带着这些疑问继续欣赏下去……   那么 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回到/我如金匠 日夜锤击敲打/只为把痛苦延展成/薄如蝉翼的金饰(第二节)   这里“我”似乎并没有回到“你”的提问,但在下面的诗句中我们似乎又得到了一种答案,那就是“我如金匠 日夜锤击敲打”目的是“只为把痛苦延展成/薄如蝉翼的金饰”。
    读到这里我已被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深深打动,面对“痛苦”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处于消沉低靡中,甚至悲观颓废,作者却将“痛苦”比喻为“金饰”,而且是在痛苦的过程中渐渐思索,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痛苦价值”的理解,也是人生在“遭遇痛苦”后应该汲取的“积极”营养。
  因此对此节的解读我几次三番不愿落笔,脑海里活多或少保留自己在“痛苦”来临时的种种表现,如果抛开“自我”,单纯地理解作者的诗意,对自己是彻底的觉悟。     在这里我更加理解此首诗歌题目的含义,也是经历一次阅读,珍藏一份收获。
     不知道这样努力地/把忧伤的来源转化成/光泽细柔的词语/是不是 也是一种/美丽的价值(第三节)   在第三节中我们可以得到席慕蓉有关诗歌创作的精神,也是现今我们所有喜欢和正在进行诗歌创作的“作者们”应该学习和追求的,“美丽的价值”源自真情实感,不是“无病呻吟”,甚至“故作深沉”,而是自然而然,毫无矫饰,作者呈现给读者的是极其朴实的文字,却让读者在朴实之中得到艺术上的享受,得到启迪与提高。
       复读整首诗歌,此时《诗的价值》远比从前更具魅力。   四、浓浓乡情笔尖流   席慕蓉在有关“乡情,乡思,乡愁”的诗歌也不少,而且这类诗歌她写得更是情难自抑,犹如悬崖瀑布,奔腾飞跃,很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无论身在何处,每每走进这类诗歌,心中珍藏的那分对故土的惦念之情可谓一泻千里,大有不可收拾之势。     曾经读过一篇关于席慕蓉“乡情”类诗歌的解读文字,虽然经历这么长时间,依然清晰记得这样一些字眼“悲剧性美”,刚开始对这种评价感到有点不悦,因为自己并不这样认为,但是经过反复多次的阅读和学习,再加上拜读更多的相关解读文字,渐渐地有了新的认识,这个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我不断提高的过程。
       有时候解读这样的“乡情”诗歌,如果不设身处地的站在“作者”的位置很难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也是深层次地感悟诗歌的内涵。   在这类诗歌当中,我常常念及且很有代表性的是《长城谣》和《乡愁》。
     《长城谣》如是写到:   尽管城上城下争成了一部历史/尽管多了焉支又还了焉之/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颠/l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容颜/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第一节)   敕勒川 阴山下/今霄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第二节)   对这首诗歌我百读不厌,并成为我对于“乡情”文字怀有特殊情感的一点见证,诗歌可谓“大手笔”,作者从长城的历史入笔写起,洋洋洒洒,纵横千里万里,“长城”象征着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而如果我们想到“台湾”,也是作者身处之地,便很自然地想到“台湾”与“大陆”的遥相呼应,作者在诗中一次次念及“你的容颜,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这些不就是故土的象征吗?故乡的云,是“我”漂泊的化身,故乡的树,是“我”落叶归根的象征,故乡的风,是“我”朝思暮想的归来,这一切令人浮想联翩,引发缠绵的“思念”“盼归”。
       我徘徊在作者的“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诗句中,深深陷入切切情思,不能自拔,一时间不知如何从作者的“疑问”中回到现实,如果可以从容地解读作者的“思乡”之情,那么惟有潜心触摸诗中滚烫的心声。
     诗歌第二小节,更是以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作为一种寄托,使我们想起今夜皎洁的月色下,“我”急切地思乡之情,还有“黄河”扑入心怀的动人之态。     一首《乡愁》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心头绕: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第一节)   仅此两句,已经使我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第二节)   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了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了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第三节)   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
     当写完上面的文字,我潜藏在心底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是对“作者”的感谢,更是对诗歌的眷恋……   很庆幸自己有这么大的勇气很粗糙地完成这篇文字,对于“席慕蓉”诗歌的认知,欣赏,我只是非常片面地表述自己的“解读”,这也是基于曾经拜读些许解读文字之后形成的,其中某些观点具有一定的“私人化”,不管怎样,我是在煎熬之后,终有所获。
       无论在别人眼里“席慕蓉”的诗歌是什么样子?我想能够真正走进她诗歌世界就是一种美丽与快乐,愿这份美丽伴我左右,永不枯萎。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地理
器乐/声乐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舞蹈
文学
文学
诗歌
小说
散文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