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明朝是在哪个时期建立的它存在了多少年?

明朝是在哪个时期建立的它存在了多少年

全部回答

2016-06-25

94 0
     1368年,朱元璋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 1371年,元顺帝在应昌 (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西)去世,其爱酋识礼达腊即位,并率领残部退到漠北,史称 北元。
   北伐军在进军的同时,南征军也在汤和的带领下迅速消灭了方国珍、陈友定。之后的10 年之间,山西、东北相继也被平定。  朱元璋经过20年的南征北战,终于平定了各地的割据势 力,除了北元割据漠北外,中国大部分地区逐渐实现了统一。
   朱元璋依靠武力一统中国,开国之后,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进行统治。他汲取元 朝灭亡的经验,认为大明王朝若是要长治久安,便必须要独揽皇权。为了达到这一点,朱元璋 开始对政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此拉开了他刚猛治国的序幕。
     朱元璋首先对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公元1376年,他下令废除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 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行政、司法和军事。三者地位平等,共同向中央政 府负责。
  到了 1328年的时候,明朝全国共有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 南、陕西、湖广、山西、云南等13个布政使司。  布政使用权司的各级官员都是由中央直接委派,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网络。
   中书省被废除之后,朱元璋紧接着又大力改革监察机构。元朝中央的监察机构叫做御史 台,朱元璋将其改为都察院,职能是纠察百官的错误。都察院下设置了 13位监察御史,以一个 布政司为一道,负责监察和检举各级官吏的不法行为。
    虽然监察御史只是一个七品官,但权 力却非常大。朱元璋用这种以小制大、以内制外的方法来牵制各级官员。 在历史剧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三司会审”这个词。所谓“三司”,便是“三法司”。
  朱元璋 在中央设立了大理寺,这个机构专门负责对刑部、都察院、五军断事官审理的案件进行复审, 大理寺、刑部、都察院合称为三法司。  遇到大案便需要三司会审,三司的权力一分为三,互相 牵制,大权不会落于任何一司之中。
  同时,朱元璋还废黜了丞相这一职务:不设丞相,六部直 接向皇帝负责。也就是说,皇帝将皇权、相权全部掌控在了自己的手里。这样一来,皇帝便要 处理更多的政务。朱元璋每天要看200多份奏章,处理400多件政事。
    皇权空前的高度集中, 也使朱元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皇帝之一。即便如此,朱元璋依然对官员非常不放 心,于是他又设立了锦衣卫这个特务组织。 锦衣卫是直接属于皇帝的亲军体系,长官为指挥使,下领官校。
  官为千户、百户,校为校 尉力士,因为身着橘红色的衣服,骑着马,所以又称为“缇骑”。   从明朝初年的“堤骑”只有几百人,发展到明朝后期已经有10多万人。锦衣卫下设镇抚 司,有监狱和法庭,直属于皇帝,权力很大,执掌侍卫、缉捕、刑狱等事务。
  这为明代后来的皇 帝起了个坏头,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明代特务统治。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非常重视军队的建设与官员的管理,并创立了卫所制度。  明朝初年, 全国的卫所、都指挥使司都由大都督府管。
  公元1380年,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制度的同时,还废 除了大都督府,改立中、左、前、右、后五军都督府,将兵权一分为五。但朱元璋依然非常不放 心,还规定五军都督只有统兵权,而没有调兵权。兵部有任免、训练权,但却没有统兵权。
    五 军都督和兵部相互钳制,遇到战争决定权便在皇帝的手中。只有皇帝下令,兵部才能颁发调 兵的命令,都督府的长官才能奉命作为将军率军出征。这项制度,使军队一直掌握在皇帝的 手中,从军事上加强了皇权。
   后世对朱元璋创立的一系列制度褒贬过半。但有一个事实是不能否定的,行政、监察、军 事这三个方面统治机构的相互独立又相互钳制,使用权皇帝独揽了一切大权。  朱元璋得天下 不易,希望子孙后代能够固守。
  因此,他不允许任何人对他的统治和权力构成威胁,甚至那些 被他认为会对其子孙的统治构成威胁的人,朱元璋也绝不手软,因此,造成了后来屡兴大狱和 滥杀大臣的悲剧。 在朱元璋强权统治时期,出过非常有名的三件大案子,分别是“胡蓝案”、“空印案”和“郭 桓案”。
    这三个大案,导致很多原本跟随朱元璋夺取天下,建立明朝的开国功臣遭到了无辜的 杀害。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对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结党营私、骄横跋扈的行为非常不满,采 取了种种措施制约他380年正月,有人上书状告御史中丞涂节、商嵩和胡惟庸等勾结倭寇、 北元,试图谋反c;朱元璋当即命令羽林军将胡惟庸、涂节、商嵩抓捕,并以“枉法诬贤”、“毒害 政治”等罪名,将他们全部处死。
    胡惟庸等人死后,其谋反“罪状”陆续又遭到了揭发。朱元璋 为了肃清“逆党”,受到株连而被错杀者多达3万余人 1390年,又有人告发李善长曾和胡惟 庸私通。于是,朱元璋又将李善长赐死,杀掉了他全家6而当时的李善长已经77岁了。
  李善 长的死,又牵连到了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靖宁侯叶升等,他们也被杀害。   胡惟庸是定远人,元朝末年农民起义时候投奔了朱元璋,曾任元帅府奏差、宁国县主簿、 知县。
  明朝建立后,被任命为中书省左丞相。他位高权重,曾经长期受到朱元璋的宠爱。胡 惟庸大权在握,有些事情便不向朱元璋汇报,擅自处置,而且还随意任用和处罚官吏,有很多 人奔走于他的门下。  而胡惟庸勾结倭寇、北元意欲谋反,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应该属于捕风捉 影,专权才是导致他丧命的真正原因/ 3年之后,太子妃的舅父、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妻弟蓝玉又以谋反罪被杀,连坐被杀者多达 1。
  5万人 蓝玉也是定远人,在徐达、常遇春死后,蓝玉因为功勋卓著,被封为永昌侯,他的女儿被册 封为蜀王妃。  而蓝玉脾气狂暴,逐渐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因此招来了杀身之祸。就在“蓝玉 案”案发前一年,39岁的太子朱标死了。
  他的死给了朱元璋非常大的打击此时,朱标的儿子 朱允坟才15岁,是没有能力来掌控朝廷大权的。朱元璋对此非常忧虑,于是,他决定诛杀权 臣,为子孙铲除后患。   •朱元璋不仅大开杀戒,屠杀有功之臣,同时还非常注意整顿吏治,因为他曾目睹吏治的腐 败导致了元朝灭亡。
  朱元璋实行以猛治国的政策,即所谓的乱世用重典。在朱元璋大规模整 治官僚腐败的过程中,发生了一起“空印案”。这粧案子与“胡惟庸案”、“蓝玉案”,以及后来 的“郭桓案”,合称为“洪武中四大案”。
     “空印”便是空白盖印文书。按照明朝时期的规定,地方钱粮之数,县报于府,府报于布政 司,布政司报户部,合数而定。每年各布政使司和府、州、县都得派官吏一同到京师,报告地方 财政收支账目,会同户部官员一起来进行核计。
  由于政务支出、钱粮征纳、军费支付等项目繁 多,难免会出现错误。  钱谷数字若是有分毫不合,整个册子都要被驳回,重新填造。布政使司 离京师远的有六七千里,近的也有1000里左右,重填册子还必须要盖上原衙门的印信,因为要 这印信,来回的时间就得需要个把月甚至好几个月。
  为了避免户部挑剔,节省来回奔走的麻 烦,地方上派到户部的官吏按照习惯都会带着事先预备好盖过印信的空白文册,遇到部驳便 可以随时填用。  这样的做法,户部官员也习以为常,成为众所周知的事情。
   但是,偏偏朱元璋不知道这一点。1382年,当他发现这个公开秘密的时候,大发雷霆,严 惩了他认为有干系的官员。当时非常有名的好官方克勤也被牵连在内而死去。方克勤的儿 子便是后来因反对燕王朱棣篡位而被诛灭十族的“天下读书种子”方孝孺。
     空印案牵连非常广,从尚书到守令,署空印书册的皆以欺君论死。据统计,因此案株连杀 戮、充军边地人数高达数百人,地方管理田粮的长吏几乎一杀而空。 紧接着便有人告发户部侍郎郭桓通舞弊,盗取官粮,从户部左右侍郎以下都被处死刑,追 赃粮700万石,供词牵连到各布政使司官吏,被杀的又是高达数万人。
    追赃牵连到全国各地的 富豪,家破人亡者不计其数。 在整治官吏腐败的时候,朱元璋因为杀伐过重,某种意义上也整饬了吏治。然而,凡事都 具有两面性,朱元璋的刚猛治国,虽然强化了中央集权,但是朝中大臣人人自危,政治气氛非 常沉重。
  他死之后,给皇孙朱允炊留下了一个局势严峻的大明王朝。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