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生物学

谁能讲讲尿液的形成过程

我最不明白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在由肾小囊中的原尿形成尿液的过程中,为什么葡萄糖和少量小分子的蛋白质被肾小管重新吸收了;水,无机盐,和尿素这些更小分子的物质反而不被吸收呢?如果从穿透的角度讲,应该是后者更容易通过呀!还有一问:被重吸收后的物质(葡萄糖和少量蛋白质)是不是进入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到血液中了?

全部回答

2018-02-09

0 0
    被重吸收后的物质(葡萄糖和少量蛋白质)是不是进入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到血液中了。 尿液的形成 一,尿液的形成: 肾小球(血浆) ↓滤过作用 鲍氏囊(滤液) ↓ 肾小管(滤液) ↓再吸收作用+分泌作用 集尿管(尿液) 尿液的 形成过程 (1)滤过作用 (过滤作用) (2)再吸收作用 (选择性再吸收) (3)分泌作用 发生位置 肾小球→鲍氏囊 (鲍氏囊壁和肾小球 之会合处) 肾小管管腔 →肾小管管壁细胞 →微血管网 微血管网 →肾小管管壁细胞 (近曲小管与远曲小管的管壁细胞) →肾小管管腔内 作用原理 压力差异 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 是否耗能 耗能 耗能 作用物质 小分子物质: 水分,葡萄糖, 胺基酸,尿素,盐类 (血球和蛋白质除外) 葡萄糖,胺基酸, 脂肪酸,甘油, 大部分的水, 钠钾离子,重碳酸根 色素,药物,无机盐,氢离子,铵离子, 含氮废物 1。
    流经肾脏的血液量很大,占心输出量的(1200ml/min) (1)科学家利用多醣类『菊糖』测定肾小球过滤的速度→125ml/min (2)每次心搏约有1/5血液输送至肾脏 →每分钟有1200ml血液流经肾脏 →总计每天有180公升血液过滤至鲍氏囊 2。
    肾元将血液中的成分过滤和再吸收→形成尿液 3。再吸收作用+分泌作用→流经肾小管内的滤液成分会不断改变 (1)近曲小管再吸收的量最多→占再吸收总量的70% 水分的再吸收: 肾小管内的滤液肾小管内的溶质浓度降低 水分随著溶质被再吸收 葡萄糖,胺基酸的再吸收: 肾小管内的滤液藉主动运输进入肾小管细胞 进入微血管网 (2)集尿管也可再吸收部分水分和钠离子 4。
    分泌作用:微血管网内的物质(K+,H+,色素,药物) ↓远曲小管和集尿管的主动运输 排入远曲小管和集尿管的管腔中 二,尿液:(陆栖动物的主要排泄物) 1。肾小管的滤液进入集尿管即成为尿液 2。
  每天流经肾脏的血液总计180公升仅形成1。5~2公升尿液 3。  尿量多寡:(血浆中无机盐浓度→影响肾脏形成尿液的多寡) (1)大量喝水之後→血液的无机盐浓度降低(渗透压降低) →肾脏降低对水分的再吸收→排出大量而稀释的尿液 (2)大量出汗或失血→血液的无机盐浓度升高(渗透压升高) →肾脏增加对水分的再吸收→排出少量而浓缩的尿液 (3)白天尿量多,夜间尿量少 4。
    尿液的颜色,尿量,组成:均因人而异 (1)尿液的颜色:淡褐色透明液体(服用维生素C→尿液呈黄色) (2)尿液的pH=5。0~7。0(素食者的尿液酸碱值偏高) 5。
  正常尿液不会出现血球,蛋白质,葡萄糖 (1)肾脏或泌尿器官发炎→尿液中出现白血球或蛋白质 (2)胰岛素分泌不足→尿液中出现葡萄糖或蛋白质(糖尿病,蛋白尿) 6。  尿液分析→了解生理状况,监视代谢是否异常 (1)化学分析→分析尿液的pH值及代谢物 (2)显微检查→检查尿液中是否含有血球 三,尿液的组成=95%水分+2。
  5%含氮废物(尿素和尿酸)+1。5%无机盐类 1。人体尿液的主要溶质:(以尿素和氯化钠最多) 有机物30~40g/天 无机物20~25g/天 尿素14~35 尿酸0。  2~0。
  8 肌酸0。15~0。5 氯化钠15~20 钾离子1。5~2。5 碳酸盐0。5~2。0 铵盐 0。5~0。7 2。血浆与尿液的比较: (g/) 蛋白质 葡萄糖 胺基酸 尿素 钠离子 氯化物 血浆 70 1。
  0 0。3 0。  3 3。0 4。0 鲍氏囊滤液 0 1。0 0。3 0。3 3。0 4。0 正常尿液 0 0 0 20。0 6。0 6。
  0 3。肾脏各部滤液的成分比较: 成分(g/) 肾小球中的血浆 鲍氏囊中的滤液 集尿管中的尿液 蛋白质 70 0 0 葡萄糖 1。  0 1。0 0 胺基酸 0。
  3 0。3 0 氯离子 4。0 4。0 6。0 硫酸盐 1。0 1。0 1。0 磷酸盐 0。03 0。03 1。0 钠离子 3。0 3。0 6。0 钾离子 0。
  15 0。15 1。5 尿素 0。  3 0。3 20 肌酸 0。15 0。15 0。7 尿酸 0。003 0。003 0。3 尿液形成的基本過程 尿液的形成?哪I絲球微血管?V過血?{液開始,此過程稱之?槟I絲球?V過作用,?V過液?t稱?槟I絲球?V過液(glomerular filtrate)。
    由於此不含血球的?V過液,除了蛋白質外,所有其他物質的?舛染c血?{相等,因此稱這種?V過液也稱?槌?V過液(ultrafiltrate)。 ?此?V過液在腎小管中流??r,因物質的轉運而改?了管??V過液的成份。
  ?有物質由腎小管?绒D移到腎小管外的微血管中?r,此過程稱之?槟I小管再吸收(tubular reabsorption),?稱?樵傥铡7粗形镔|?墓芡馕⒀苻D移到腎小管??r,其過程稱之?槟I小管分泌,?稱分泌。
    分泌一詞也包括??哪I小管?胞?犬a生的物質,轉移到腎小管管腔?鹊倪^程。 ?言之,尿中排泄的物質可?碜阅I絲球的?V過作用、或?碜阅I小管的分泌作用。?V過出?淼奈镔|也可能完全在腎小管?缺辉傥眨怀霈F在尿液中。
  所以任何物質在尿液中的排泄量,?a等於?物質?哪I絲球的?V過量,加上腎小管的分泌量,?p去再吸收量。   排泄量=?V過量十分泌量一再吸收量 但是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物質都一定??過?V過、分泌及再吸收等三種過程。
  血?{中的每一種物質,其在腎臟?過?V過、再吸收與分泌的過程,都有特定的組合。?物質在體?戎颗c正常值偏離,而有增加或?p少的情形?r,腎臟可分?e調整?V過作用、再吸收作用或分泌作用,?砭S持?物質在體?鹊钠胶狻Ee例?碚f,?一??人?用大量的水之後,在一、二小?r之?饶蛄勘?黾印DI臟排泄水分的增加,一小部分?於?V過作用增加,大部分是由於再吸收水分的作用大幅?p少所致。
    在本例中腎臟扮演反射 弧中作用器的角色,?砭S持水的平衡。 腎絲球?V過作用(Glomerular Filtration) 如前所述,存在於鮑氏囊中的?V過液,不含?胞亦不含有蛋白質,小分子物質的?舛扰c血?{中的?舛认嗟取5鞍踪|不能通過?V過膜的原因有二,一是分子量太大,二是蛋白質?в胸??,而?V過膜亦?в胸??,??與??相互排斥而阻礙了蛋白質的通過。
    要提醒的是,確有一些小分子的血?{蛋白質可以有不同程度的?V過,但我???⒑鲆?此點。 上述?斗堑鞍踪|?物質的?V過作用有一??例外,就是有些分子量較小的物質。
  原本可以通過腎絲球?V過膜,但是它??與血?{蛋白質產生結合,以至於不被?V過。例如有半?档难}、及?缀跛械难舅幔寂c血?{蛋自質相接,因此不被?V過。   腎絲球?V過率(Rate of Glomerular Filtration) ?挝?r間?龋啥??腎臟所有腎絲球?V過出?淼娜芤嚎?量,稱之?槟I絲球?V過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腎絲球微血管?λ耐ㄍ感陨跫眩h大於一般肌肉或皮膚等?的微血管。  體重70公斤的成人。其腎絲球?V過率約??25ml/min,亦即每天有180公升,而腎臟以外所有微血管?V過液的?合每天才不過是4公升。
  吾人血?{之?量約??公升,以此推算。所有血?{的體積每天被腎臟?V過了60次之多。?由如此?大的?V過量,方能使得腎臟能快速地調??仍谶?環境的成分,?K可排除大量的?U物。   在此要??調的是腎絲球?V過率?K非一成不?。
  常因身體需要而有所調整。?由神?和激素通往?魅胄?用}和?鞒鲂?用}的?入?息,造成腎絲球?V過?Q?旱母淖?。 ?⑷魏畏堑鞍踪|?物質在血?{中的?舛?假定?物質不與蛋白質結合),乘以腎絲球?V過率,即可得到?物質在腎絲球的?V過量(filteredload)。
    例如葡萄糖在血?{中的?舛仁莑 g/L,腎絲球?V過率??80L/day,?t葡萄糖在腎絲球的?V過量是180g/day。 一旦知道某物質在腎絲球的?V過量,就可以與?物質在尿液的排泄量?肀容^,進而推?喑龃宋镔|在腎小管?進行分泌或者是再吸收。
  假若排泄量小於?V過量,此物質在腎小管?必定有再吸收;反之若排泄量大於?V過量,?t腎小管?必定產生了分泌作用。   腎小管再吸收作用(Tubular Reabsorption) 表16-2顯示四種血?{?任镔|在腎臟進行?V過、再吸收和排泄等三種作用。
  表中所列的平均值是?碜哉H嗽谝话闫胀?食情?r下的資料,?谋碇匈Y料最少可得以下三種結?:(1)腎絲球?V過量頗?辇?大。  遠超過體?群浚缛梭w平均含水量約??0公斤,而每天?由腎絲球?V過的水分??80公升。
  (2)?U物在腎小管的重吸收?K不完全,例如?H有44%的尿素被再吸收,剩下的56%排泄在尿液中。(3)血?{中的有用物質,例如水、?o?C鹽?、和營養物等在腎小管??缀跬耆辉傥眨判怪聊蛞褐械陌俜直壬?槲⑿ ? 腎小管再吸收物質的?C轉或可粗分?槎箢?,一?可由生理所調控,另一??t否。
    ?Υ蠖?档挠?C營養品,譬如葡萄糖,腎小管的再吸收率很高,且不受生理的調控,因此這些物質的?V過量一般全部都被再吸收,不出現在尿液中。腎臟?H是防止此物質的流失,以維持?物質原?淼?舛取? 相?Φ兀胞}?的再吸收率雖然也很高。
  但?s受到腎臟的管制。例如先前提及某人?用大量水分後,便?p少腎小管?λ脑傥眨斐伤拇罅颗懦鲶w外。  其中重點是水及許多的?o?C鹽離子的再吸收速率,也就是等於其排泄率,可受到生理性的調?。
   腎小管再吸收物質的?C轉與腎絲球?V過作用完全不同,由於腎小管管?韧?毫Σ?e很小,以及?胞膜通透性的?故,?由整體流(bulkflow)的?V過作用,不?I小管?發生。  取而代之的是二種轉運途?剑?1)某些物質?由?U散吸收,通常通過腎小管上皮?胞之間的緊密結合(tight junction)進行,(2)其他所有的物質?t利用輔助運?作再吸收,其中需有位於?胞膜上的轉運蛋白所?⑴c。
   不?是以何種方式被吸收,一旦物質?哪I小管腔轉移至?胞間液後,其再吸收的最後一步-?募?胞間液進入腎小管的周?⒀埽怯?U散及整體流所進行。  之後的??我???⒉惶徇@最後一步,就?作物質進入?胞間液後?匀话l生。
   ?由?U散的再吸收(Reabsorption by Diffusion)尿素的再吸收是?由?U散再吸收的例子。分析尿素在腎小管的?舛龋兄墩f明其再吸收的?C轉。尿素分子小,很容易通過?胞膜,因此尿素在鮑氏囊?V過液中的?舛扰c在血?{以及組?液中的相等。
    ??V過液流?近端腎小管?r,水分被再吸收,?е鹿?饶蛩?舛壬撸蛩乇沩?著?舛炔钕蚬芡獾奈⒀?U散,因此尿素的再吸收是被?拥模恍枰芰浚蕾?水的再吸收。 其他各種脂溶性的有?C物質,?o?是天然物或是人工合成的(例如?⑾x?〥DT),在腎小管的?U散再吸收,都是靠著同?拥姆绞健? ?由輔助運?的再吸收(Reabsorption by Mediated Transport),?由輔助運?的再吸收,必?先穿過分隔腎小管管腔與?胞?炔康?惹荒?luminal membrane),然後?U散通過?胞質,再穿過??成?胞?让婕暗撞康幕啄?basal membrane)。
    此途?椒Q之?榇┰郊?胞(transcellular)運送。 由腎小管管?仍傥盏浇M?間液,所需穿過的腔室膜及基底膜,不必一定在這二種膜上都用上主?舆\?。例如鈉離子可利用?U散或輔助性?U散作用,被?拥亍赶蛳缕隆勾┻^腔室膜進入?胞?龋倮玫?燃?胞膜上的Na,K-ATPase?推郑?募?胞?取赶蛏掀隆罐D運到管外的組?間液中。
    因此只要在任一?幽ど暇哂兄?舆\?的裝置,?t整??穿越表皮?胞的過程,就可以達成主?拥脑傥铡? 很多物質在腎小管?由輔助運?的再吸收。受到最大轉運量(transpor maximum,Tm)的限制,也就是?挝?r間?瓤杀晦D運的物質?盗俊_@是因?榧?胞膜上轉運蛋白的結合位置達到?和所致。
    例如前段所述,葡萄糖在近端腎小管的次?主?釉傥眨陀凶畲筠D運量的限制。正常人尿中?K不出現葡萄糖,因??V過出?淼钠咸烟蔷谀I小管被再吸收了。正常人即使吃了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血?{中的葡萄糖也不?黾拥竭^高,而?е缕咸烟堑?V過量超過腎臟?ζ咸烟荰m的地步。  但是在糖尿病患者,其血糖的控制的激素系統有所缺失,?е卵?舛冗^高,造成葡萄糖的?V過量超過腎小管的Tm。
  因此便出現有糖尿(glucosuria)的症狀。?Q言之,糖尿病患者腎小管?ζ咸烟窃傥盏墓δ苷#伸镀咸烟堑?V過量太多,超過腎小管的再吸收上限,而?е绿悄颉? 上述葡萄糖的模式也?於其他的有?C營養品,例如大多?蛋坊岷退苄跃S生素在腎絲球?V過後,均?唤四I小管?缀跬耆卦傥铡5钱?血?{中物質?舛冗^高?r,?t不能完全再吸收。
    而出現在尿液中。因此?服用過量的維生素C?r,血?{?舛?撸?V過量大於最大轉運量,多餘的維生素C就被排泄到尿液中。 腎小管分泌作用(Tubular Secretion) 腎小管的分泌作用,即是?⑽镔|由腎小管周?奈⒀埽椭聊I小管的管腔;這和腎絲球的?V過作用?似,是?⑽镔|送入腎小管的另一路?健Ec再吸收的作用相同,腎小管分泌可藉由被?拥?U散作用,以及穿越?胞的輔助運?方式?硗瓿伞DI小管最主要的分泌物質是?潆x子和?離子,?有一些平常就存在的有?C?離子,像?鹼及肌酸酐等,也?环置凇TS多外?淼幕?W物質,像青黴素,也由腎小管所分泌。
    要?⑽镔|主?拥姆置冢枰诩?胞的血管??基底膜)、或腔室??腔室膜)的?胞膜上,具有主?舆\?的?C轉。?⑽镔|由血液轉運到腎小管?胞?龋俪瞿I小管?胞?绒D運到腎小管管腔?取DI小管的分泌也常與鈉離子的再吸收結合。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生物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生物学
农业科学
建筑学
心理学
数学
天文学
工程技术科学
化学
环境学
地球科学
生态学
物理学
生物学
生物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