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宗教

关于佛的由来

佛的来源 简介概况

全部回答

2010-08-20

1 0

    佛教起源于印度,由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5-前486年)创建,也就是佛教祖先释迦牟尼,他主张主张用自我解脱的方法消除烦脑,佛教的创立,实际上是给我们当时的劳苦大众拥有一个精神寄托,倡导那些上层阶级从善,倡导大家以和平的心态相处。
   其实佛是古代亚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象征,也是为了缓解自身对不可知世界和强大自然力量的恐惧的心理慰藉。   佛的出现就像是企业的形象代言原理一样,在他的身上,充满的是善良、慈爱、平等、公正等人们最向往的统治者特征。
  佛界是已经被神化的封建君主制度美好愿景的描述,也是让人民大众心甘情愿接受统治的工具之一。当然,这并不是佛概念出现的初衷。 首先,我们要持有一个公允的态度来衡量。   比如,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传教士和修女鬼混就断然否认圣经的教义,也不能因为有些出家人不如法和不持戒律(实际已非出家人)就排斥佛经的教义,对于道教也不能以有人请仙画符等谋利行为而拒绝深入道经。
  权且称呼都是宗教吧,宗教也只是一个名字。更进一步来说,不能因为有犯罪或者个人不能理解的存在,就得出这个国家的法律不完善的结果,这个不是互为因果的。  静下心来,我们衡量一下自己的知见起源,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认知,是自己亲自尝试体会而得到?还是社会教育环境和家庭灌输影响而得到?仔细想一想,我们就会有一个符合客观的真实答案。
  还有一点,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做不到,就说这个法义是错的、是不完美的,这种心态其实是我们贪图捷径的投机表现,过于强烈就成了废因执果的习气。   其次,宗教也好,哲学也好,心理学也好,我们可以尝试深入研究其解决人类烦恼的方法,然后在诸多方法上进行对比,看谁获得的轻安和解脱更为彻底?什么方法才是更为彻底的放下?如果我们戴着有色眼镜(先入为主的知见观点)看这些,我们的结果也就变得不真实,因为总是脱离不了先前的知见障碍,如此认知的事物,充其量只是自以为然的阿Q心态。
    怎么办呢?暂时收起或者保留一下自己的有色眼镜,放下所有知见,用空杯的心态,敞开心量,如此审视,才较为客观真实。 第三,生活的意义在于追求永久的快乐和轻安,从究竟彻底的意义上说,如果这个快乐不是永恒的,只是因缘具足才有,那么这种快乐就不值得我们枉费精虑去追求、去执着,否则我们耗费一生的精力到头来不过是一场梦。
    是不是我们就因此而放弃生活?绝对不是,放下不是放弃,而是学会放下过去的悔恨,放下现在的怨言,放下将来的忧虑,从而让我们更有精力地做好眼下当前的事情,这也是我们唯一可以把握的,谁能把握住现在的自己,谁就能拥有美好的未来,如是因,如是果,这就是佛法,佛法很务实。
   第四,佛法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而是“不二”,是超越任何二元的事物观念,也不是“一”,因为有“一”,就有“非一”,可否领悟?如此推理,佛法不执着有神论,也不执着无神论,因为有和无已经落入二边之见。
    但是不执着不等于不说,故此佛经中也有不少地方说到神。一般佛经以中道的观点来说神通,皆为宣法之方便,若有人执着于玄学,是为心灵解脱障碍之一。称呼不过是人类造作的一个名词,看所包含的意义有没有涉及到才是关键。
  佛经中有“心外求法即为外道”之言,此处的外道毫无贬低之意,而是在说明倡导学佛者要向心内问法之意,佛法主要谈心法,不执着于教徒或非教徒之名相(莫将不执著歪曲成不可以说)。   第五,信别人不如信自己。
  我们常说的信佛,不是指依赖佛,而是指相信依照佛陀指引的方法,我们也一样可以解脱,一样也能做到佛陀那样的智慧和慈悲。佛陀什么都不是,只是我们的一位老师而已。佛陀不是万能的,佛只是正遍知,无法超越因缘而度人。
  常说的拜佛也不是指崇拜佛,而是表示感谢和尊敬我们的老师之意,在这个恭敬的动作中,可以去除我们的傲慢心,这也是一种修自己心的方法。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傲慢心,可以不用拜。
   第六,自古到今,很多政治家都想利用宗教来为自己服务,以便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有的宗教为了自身的生存和扩张,苟延残喘,变相迎合,最终落入可悲的地步。宗教一旦参入了政治因素,就多少脱离了原始的味道。
  所幸的是,指示宗教起源的书籍尚在,只要我们深入阅读,就不难分辨出如今的宗教有多少偏离。  佛经让人破除是非人我观念,唯一涉及到国家的是,在上报四重恩中,有一国家恩需要我们发心报答。
  善待自心,以一颗感恩之心来生活,这就是佛法。 第七,释迦牟尼通过自己的修证发现了佛法,而不是发明创造出佛法。佛法因烦恼而起,若无烦恼,佛法则无用。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既然是以因缘而起,也就会以因缘而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如果一个人能够活得坦坦荡荡,心无挂碍,安住于当下之事,保持一颗平常心,做一个本分人,实实在在回归当下的自己,这个人是不需要学习佛法的,因为没有烦恼。
  当然,有了烦恼也不一定非要学习佛法,比如心理学,哲学,养生学,道法,基督等,但是当你深入研究后,你会发现,论堪破烦恼之深、道明烦恼本质的,佛法为最。   。

2010-08-26

704 0

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

2010-08-22

732 0

    佛是佛教的信仰目标。而佛教由释迦摩尼创建。 按照佛教的教义,所谓佛,含义是”佛者,觉也“。就是觉悟的人的意思。成佛的标志的涅??。 由于释迦摩尼关于佛教的教义都是其弟子记录下来的,出于人们理解的角度不一,因而佛教中形成了很多的教派。
  但随着时间推移,大部分教派都消亡了,中国目前还存在的教派有禅宗、净土宗和密宗。   尽管佛教的各个教派理论不一,但有一个判别是否为佛教教派的方法,一般的,只要这个教派信奉四圣谛说、十二因缘说和坚持佛家三宝,就可以确认为属于佛教的教派。
   。

2010-08-21

733 0

    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0-08-20

704 0

佛者,觉也,无所从来无所去。 法报化三身。

2010-08-20

733 0

    佛教起源于印度,由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5-前486年)创建,也就是佛教祖先释迦牟尼,他主张主张用自我解脱的方法消除烦脑,佛教的创立,实际上是给我们当时的劳苦大众拥有一个精神寄托,倡导那些上层阶级从善,倡导大家以和平的心态相处。
   祖,是指学习佛法各宗的德高望重的代表者。  释迦牟尼不是最早的佛叫佛祖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或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修行到所有功德都圆满。
  本来佛有一万种名号,后来人们愚钝了,就慢慢简略为十种名号: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驭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释迦牟尼,是这个世界(指类似银河星系,非地球)的现在佛的名字。
     过去、现在、未来,在各个大千世界,有无量佛。 燃灯古佛是过去佛,释迦牟尼佛是现在佛。 “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它的意义是‘智慧’,‘觉悟 ’。
  当年为什么不直接翻译成为智觉?而用这个佛字?这是因为中国文字中没有相当的字汇能够对等的翻出来,因为‘佛’这个字含有多义;它所含的智慧之义绝对不是我们一般所指的智慧,而是究竟圆满对宇宙人生彻底明了的智慧,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无所不知的智慧。
     佛法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而是“不二”,是超越任何二元的事物观念,也不是“一”,因为有“一”,就有“非一”,可否领悟?如此推理,佛法不执着有神论,也不执着无神论,因为有和无已经落入二边之见。
  但是不执着不等于不说,故此佛经中也有不少地方说到神。一般佛经以中道的观点来说神通,皆为宣法之方便,若有人执着于玄学,是为心灵解脱障碍之一。  称呼不过是人类造作的一个名词,看所包含的意义有没有涉及到才是关键。
  佛经中有“心外求法即为外道”之言,此处的外道毫无贬低之意,而是在说明倡导学佛者要向心内问法之意,佛法主要谈心法,不执着于教徒或非教徒之名相(莫将不执著歪曲成不可以说)。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宗教
公务办理
求职就业
军事
时事政治
其他社会话题
法律
宗教
宗教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