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都有那些基本定理?帕金教授认
*帕金森,英国历史学博士,曾在哈佛大学担任教授。
通过长期调查研究,他写出一本名为《官场病》(又名《帕金森定律》)的书,该书在阐述英国官僚机构人员膨胀现象时,揭示了这样一个原理:对于一个不称职的官员,他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职,将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任用两名水平低的助手。 对于这位不称职的官员来说,第一条出路是走不得的,那样他会失去许多利益;第二条路同样也不能走,因为那样会使自己多出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看来只有选择第三条路最为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而自己则能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同时也没有人成为自己晋级的障碍,而下级既然能力不济,他...全部
*帕金森,英国历史学博士,曾在哈佛大学担任教授。
通过长期调查研究,他写出一本名为《官场病》(又名《帕金森定律》)的书,该书在阐述英国官僚机构人员膨胀现象时,揭示了这样一个原理:对于一个不称职的官员,他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职,将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任用两名水平低的助手。
对于这位不称职的官员来说,第一条出路是走不得的,那样他会失去许多利益;第二条路同样也不能走,因为那样会使自己多出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看来只有选择第三条路最为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而自己则能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同时也没有人成为自己晋级的障碍,而下级既然能力不济,他们又会上行下效,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如此恶性循环,就会形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扯皮推倭,效率低下的行政管理体系。
帕金森定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不称职的行政首长一旦占据领导岗位,庞杂的机构和过多的冗员便不可避免,整个行政管理系统就会形成恶性膨胀,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潭。
*西方经济学经典定理
1。墨非定律: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2。二八法则:二八法则主张以一个小的诱因、投入或努力,通常可以产生大的结果、产出或报酬。
就字面意义来看,这发则是说,你所完成的工作里80%的成果,来自于你所付出的20%。
3。马太效应:穷的越穷,富的越富,用时髦的话说就是这是一个赢家通吃的社会。
4。手表定理:有一只表的人知道现在几点了,有两只表的人则无法确定。
5。"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就不值得做好。
6。彼得原理:在一个等级组织中,雇员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7。零和游戏:游戏者有赢有输,但整个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
8。华盛顿合作规律: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
9。酒与污水定律:如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你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10。水桶定律: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完全取决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11。蘑菇管理原则:对于初出茅芦者管理原则如下:将其置于阴暗角落,浇上大粪,任其自生自灭。
12。钱的问题:当某人告诉你:不是钱,而是原则问题时,十有八九是钱的问题。
13。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14。简单与复杂定律: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
*经济学的五个理论基准
第一个理论基准,阿罗-德布鲁的一般均衡模型。
这个理论意味着经济体制同经济效益不相关。这个理论讨论市场经济时有非常重要的基本条件:一是市场完备;二是不存在不对称信息。在以上条件下才有这个不相关性。这实际上已经远超出一般均衡自身的内容了。
在经济学文献中,虽然阿罗和德布鲁自己并没有讨论过计划经济,但文献中有在阿罗-德布鲁条件下分析计划经济的,结论是在阿罗-德布鲁条件下,计划经济同市场经济的结果是一样的。阿罗-德布鲁的两个基本社会福利定理实际上已经包含这层含义。
实际上,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的互相关系并不是一个单纯技术上的结果。它们说的是经济制度同效益不相关。即在阿罗-德布鲁的条件下,帕累托最优的结果并不一定必需用市场经济,用别的体制也可以达到。为了证明,需要的技术条件,对于计划经济同对市场经济是相同的。
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是新古典经济学方法的典范,虽然这个定理的假定和现实并不正好是一回事,但它提供了一个基准,人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认识。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是:任何解释计划经济同市场经济的基本差别的理论一定要超出阿罗-德布鲁模型的范围。
第二个理论基准,莫迪格里亚尼-米勒(MM)定理。
金融工具同效益不相关。公司不论用发债还是发股票的方式融资,从利润的角度来看其结果是一样的。MM定理所设定的基本假定条件是——厂商与投资者间没有不对称信息;股息与资本所得都不征税;买卖证券是无成本的。
MM定理为人们认识金融工具、金融体制提供了理论基准。当金融工具同利润不相关时,金融体制同效益也就不相关。为了认识为什么现实中不同的金融工具收益不一样,以MM定理为指导,就要寻找现实中是什么违反了这一定理的假定的条件。
MM定理的重要性远超出了公司金融的范围。实际上,货币本身也是一种金融工具,因此它同时指导我们认识货币的功能。
第三个理论基准,科斯定理是指导我们认识产权功能的理论基准。
它的结论是:只要交易费用趋近于0,法定产权的最初分配方式同效率无关。
科斯定理说,只要定义好所有制,无论它是国有或非国有,谁拥有财产对效益并不相关。在现实中,产权的所有制是同效益有关的。科斯定理的力量在于,它指导我们寻找答案的路:什么重要的现实因素违反了科斯定理的前提,使得产权与效益相关。
第四个理论基准,卢卡斯的货币中性理论。
这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理论基准之一。货币中性从狭窄的角度看,意味着从长远来说货币政策同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无关。从广义看,它意味着金融工具、金融体制同经济效益、经济增长不相关。
这是理性预期模型中推导出的重要结论。实际上理性预期理论的假设同阿罗-德布鲁模型是相似的,而阿罗-德布鲁模型中根本就没有货币。卢卡斯模型为理解货币及金融体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准。至今经济学家们在为理解货币与金融体制而努力奋斗。
有了这个理论基准,人们知道,货币的功能以及金融体制的功能一定在于现实中什么地方违反了卢卡斯模型的基本条件,寻找这个条件就是指导人们寻找理论突破的道路。
第五个理论基准,贝克尔-施蒂格勒模型。
BS模型指导我们认识司法制度。该模型的基本推断是:除法庭以外的执法体制同效率不相关。该理论的直接结论是,一个好的司法体系只要有法庭执法就足够了,寻找其他执法方式没有意义。前提是法律要把什么是犯法定义清楚,把对犯法者的惩罚设计为最优。
在这种最优的法律下,假定所有人都是理性的,都懂得最优法律的惩罚,都会推理,所有的人在可能犯法前要计算,对犯法所得的预期的好处和可能的坏处互相比较。最优法律制定得有最优的阻吓力,使犯法对所有人都是坏处大于好处,结果这个社会中人们就不犯法。
只要制定的法律是最优的,法是由独立的法庭执行的,就不存在其他更好的方式。也就是说,执法体制同执法的效率不相关。但是在现实中在法治最有传统的国家也同法院并行地同时有监管等其他执法形式。为了认识它们,我们要寻找哪些贝克尔-施蒂格勒模型的基本条件在现实中被违反了,这就是基准的力量。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