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商业/理财 银行业务

什么是次级债

最近看到一些银行发行次级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他是如何定义的。

全部回答

2009-04-13

0 0

    所谓次级债务是指固定期限不低于5年(包括5年),除非银行倒闭或清算,不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且该项债务的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商业银行长期债务。次级债务计入资本的条件是:不得由银行或第三方提供担保,并且不得超过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50%。
  商业银行应在次级定期债务到期前的5年内,按以下比例折算计入资产负债表中的“次级定期债务”项下:剩余期限在4年(含4年)以上的,以100%计;剩余期限在3-4年的,以80%计;剩余期限在2-3年的,以60%计;剩余期限在1-2年的,以40%计;剩余期限在1年以内的,以20%计。
     次级债务发行的程序是,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发行次级定期债务作为附属资本。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定期债务,须向银监会提出申请,提交可行性分析报告、招募说明书、协议文本等规定的资料。
  募集方式为由银行向目标债权人定向募集。 2003年12月,中国银监会发出《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决定增补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将符合规定条件的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银行附属资本。
    这使各商业银行有望通过发行次级定期债务拓宽资本筹措渠道,增加资本实力,有助于缓解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先天不足、资本补充渠道单一的状况。 次级债相对于上市银行前期喜欢发的可转债来说,后者属于股权融资,而前者属于债权融资。
  次级债不是通过证券市场来融资,而是向机构投资者定向募集资金,从而补充银行的资本金。  对于银行来说,发行可转债没什么风险可言,到期后转成股票,不用还本,还会增加每股净资产;而次级债到期有还本付息的压力,净资产也不会增加,因此银行通过次级债融资就必须要考虑还本付息的压力,从而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
  相反,对于投资人来说,购买可转债的风险当然要比次级债大得多,次级债主要是针对机构投资者,对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影响并不大。   市场人士则认为,银监会此举是近期银行业最实质性的利好,可补充银行资本不足,并缓解了银行一味向二级市场投资者伸手的现状。
  2003下半年银行股由于频频发出再融资的计划,而遭到市场的巨大抛盘。次级债准予发行,则可缓解银行与二级市场的矛盾。 次级债券的发行主体在国内主要是各大商业银行,发行资金用于补充资本充足率。
     itry86 爱财部落看下。

2009-04-15

426 0

    什么是次级债? 所谓次级债务是指固定期限不低于5年(包括5年),除非银行倒闭或清算,不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且该项债务的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商业银行长期债务。
  次级债务计入资本的条件是:不得由银行或第三方提供担保,并且不得超过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50%。  商业银行应在次级定期债务到期前的5年内,按以下比例折算计入资产负债表中的“次级定期债务”项下:剩余期限在4年(含4年)以上的,以100%计;剩余期限在3-4年的,以80%计;剩余期限在2-3年的,以60%计;剩余期限在1-2年的,以40%计;剩余期限在1年以内的,以20%计。
     次级债务发行的程序是,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发行次级定期债务作为附属资本。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定期债务,须向银监会提出申请,提交可行性分析报告、招募说明书、协议文本等规定的资料。
  募集方式为由银行向目标债权人定向募集。 2003年12月,中国银监会发出《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决定增补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将符合规定条件的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银行附属资本。
    这使各商业银行有望通过发行次级定期债务拓宽资本筹措渠道,增加资本实力,有助于缓解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先天不足、资本补充渠道单一的状况。 次级债相对于上市银行前期喜欢发的可转债来说,后者属于股权融资,而前者属于债权融资。
  次级债到期不会转成股票,也就是说不是通过证券市场来融资,而是向机构投资者定向募集资金,从而补充银行的资本金。  对于银行来说,发行可转债没什么风险可言,到期后转成股票,不用还本,还会增加每股净资产;而次级债到期有还本付息的压力,净资产也不会增加,因此银行通过次级债融资就必须要考虑还本付息的压力,从而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
  相反,对于投资人来说,购买可转债的风险当然要比次级债大得多,次级债主要是针对机构投资者,对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影响并不大。   市场人士则认为,银监会此举是近期银行业最实质性的利好,可补充银行资本不足,并缓解了银行一味向二级市场投资者伸手的现状。
  2003下半年银行股由于频频发出再融资的计划,而遭到市场的巨大抛盘。次级债准予发行,则可缓解银行与二级市场的矛盾。 危机在爆发的时候往往显得十分突然,但是引发危机的线索,却往往是在蕴含着风险的繁荣阶段就积累下来的,美国的次贷风波就是如此。
     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美国房地产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繁荣。住房销售量不断创下新纪录,房价也以每年增幅超过10%的速度攀升。从经济增长的动力看,2000年美国纳斯达克股市泡沫破灭之后,美联储一直保持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现在看来,也常常被批评为“用一个泡沫,替代了另一个泡沫”。
    正由于此,在主流的金融机构都对次贷风波不以为然的时候,在任期间一直保持宽松货币政策的格林斯潘,则一直强调次贷风波很可能演化扩大为更大范围的金融危机,可见他对于这种泡沫之间的替代是有清醒的把握的。
   美国次级按揭贷款证券危机是如何引发的?危机爆发的路径会如何延续? 实际上,10年前,美国家庭拥有的房地产资产总值不超过8万亿美元,约占家庭资产总额的40%;到了2005年底,美国家庭房地产资产总值已升至21。
    6万亿美元,在家庭财产中的比例提高到56%。这种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升,掩盖了次贷证券化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例如风险评估能力的缺乏,证券化资产的流动性不足等等,在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扬的时期,这些问题都不容易暴露。
   但是,所谓水落才能石出,从2006年中期开始,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房地产的价格出现下滑。  2006年9月,新房中间价比上年同期下降9。7%,创下近36年来的最大跌幅。
  这就使得原来在房价上扬时期掩盖的问题日益清晰地暴露出来。雷曼兄弟公司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称,2006年获得次级抵押贷款的美国人中,约有30%无法及时还贷,全国约有220万人可能因为最终无力还贷而失去住房。
    受此影响,近几个月已有约20家贷款机构和抵押贷款经纪公司破产。 从具体的成因看,我们可以大致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促使了风险承担者的分散化,全球化的金融市场加大了这种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
  美国金融界经常有人拿当前的次贷风波与上世纪80年代的储蓄贷款机构的破产类比。  在储蓄贷款机构的风波中,风险的爆发点是确定的,就是那些经营不善的储蓄贷款机构;损失也是基本可以衡量的,基本就是这些特定机构在房地产领域的贷款;风险可能传染的范围也是大致可以确定的,就是参与相关的储蓄贷款业务的机构。
  因此,在这样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金融风险处置中,其对金融市场的冲击是有限的,是可以测算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次贷风波中的风险承担者几乎是全球化的,从美国到欧洲,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风险损失的衡量也不是确定的,这一方面是因为证券化的次贷分布在不同的金融机构中,目前大型的金融机构基本上已经评估并披露了自身在次贷领域的损失,但是许多中小金融机构可能还不知道评估自身在次贷业务领域的损失;同时因为证券化的次贷的流动性不足,也使得这种评估变得困难。
    市场担心不确定性,而次按恰恰在诸多环节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可以说是次贷引起如此大的市场冲击的根本原因之一。 其次,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扬条件下快速扩张的房地产信贷,累积了风险的隐患。
  在住房信贷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因为市场竞争的关系,或者以金融创新的名义,往往会降低住房消费者的市场准入标准,让一些无资格或没有偿还能力的消费者进入住房信贷市场。  一些次级贷款金融公司纷纷降低“门槛”,甚至推出“零首付”、“零文件”等贷款方式,不查收入、不查资产,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证明的情况下购房。
   第三,低利率环境下的快速信贷扩张,加上独特的利率结构设计,也使得客观评估次贷偿还能力的难度加大。  次级抵押贷款利率往往在一定的年限之后随着市场浮动,一旦市场风向发生改变,这些贷款可能会变成高危品种。
  原先在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的时候,贷款者可以通过卖房还贷。如今房价不断下跌,而利息反倒有增无减,越来越多的次级抵押贷款者已经不堪重负。 有专家预言美国将在2008年进入经济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会否成为经济危机的导火索?甚至足够深重地波及全球经济,从而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这次的次级债危机的确给美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了不小的损害,但如果就此判断会引发美国国内经济危机还为时尚早。
   从目前已经披露的数据看,美国经济前景依然稳定、稳固,美元整体策略调整是基本态势,其中,美国制造业刚刚摆脱前一个时期的低迷状态,7月份实现连续第6个月增长。  而根据美联储的预测,2007年全美GDP增长率有望维持在2。
  5%—3%;从就业形势看,2007年前7个月,美国平均每月新增就业岗位13。6万个,预计全年失业率将维持在4。75%,接近4%的所谓“自然失业率”。因此,美国经济并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变化,情况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严重。
     其次,现在的美国金融市场拥有足够的灵活性、流动性和纵深性,次级债券规模虽然扩张较快,但是依然不及债券市场规模大。而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占美国房地产的比例更加有限,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美次级债发放的过程中,仅有45%的比例不能或只能提供少量收入证明和担保,而当年在这部分人中又仅有30%不能到期还款,二者综合比例不到两成,而2007年也不会再超过这个数据。
    因此,也许这次动荡会使一些机构和投资者遭受损失,但它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在长期内可能是有限的。 再次,美国的大型投资银行为次贷公司所做出的承诺较小。近几个月中,许多公司披露的融资交易承诺数量呈上升趋势。
  但是,由于抵消因提供丰厚条件而产生的损失,这些公司的收入额一般维持在总费用的2%左右。  换句话说,即便未出售债券被迫以低价发售,券商因此而遭受的损失也有限。 最后,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将风险传播的同时,实际上也起到了“分散风险”的作用,即便是受冲击较大的对冲基金等行业也已经建立了相应的空头头寸,这为防止危机损害的进一步下沉提供了条件。
  此外,从整个市场上来看,因为投资者到现在为止并不认可次贷的冲击力,反而对市场依然抱有信心,所以尽管股市遭到重创,但已经开始反弹,这恰恰为投资者制造了调整盘口或止损离场的机会。  当初之所以全球股市在两周之内瞬时蒸发2。
  66万亿美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投资者对信贷市场信心缺失所导致的股市恐慌,而高盛等投行股、金融类股作为领跌股则首当其冲,可以说股市狂跌的心理因素大于实质因素。 当然,我们对美国经济的走向保持谨慎态度也是必要的,特别是下一步的利率政策是否会与金融市场预期相反的方向运行,成为关键性的因素;同时,美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则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来解决。
     事实上,从目前来看,支撑全球经济增长的基础仍然存在,目前信贷市场秩序的重建正是一种良性的发展过程,十年前因泰铢贬值而掀起的全球金融风暴基本不会重演。 全球经济的基本面依然强劲。
  国际清算银行日前发表的年度报告预测,今后两年世界经济良好的发展趋势有望延续,但增长速度将有所放慢,可能略低于4。  5%;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久前则再次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从2007年4月的4。
  9%上调到了5。2%,该组织同时预计,日本、欧元区以及很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情况都将好于原来的估计。 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强劲动力的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亚洲国家整体经济并未受到打击。  一方面,这些国家普遍拥有丰厚的外汇储备,有能力在国际外汇市场上买回自己的货币,避免由于全球利率上升导致的货币危机。
   总之,虽然此次次按危机对美国乃至全球的债券市场、流动性和资本市场都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基于全球经济依然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只要相关金融机构及时加强风险管理,同时相关国家的政策应对得当,美国和全球经济可能出现短期的调整,但是因此而陷入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大。
     目前各大经济体央行对短期融资市场的注资行为能在多大程度上遏制美国次按危机的蔓延? 美国、欧盟、日本和加拿大央行日前纷纷向各自短期融资市场注入巨资以缓解流动性不足的做法,尽管被市场批评为纵容了市场投机带来的风险而形成道德风险,但是也确实在客观上有助于确保调整过程以一种有序的方式进行,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避免危机扩大化。
    目前看来,尽管这种流动性的快速放松可能会产生一些中期的负面影响,但是短期稳定市场气氛的效果还是值得肯定的。 从短期发展趋势看,美国面临着恢复市场信心和应对通货膨胀抬头的政策冲突。
  一方面,目前主要金融市场仍然不稳定,市场信心有待恢复;而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也陷入深度调整态势,这会影响到美国经济的其他方面,包括汽车行业的衰减,房产相关行业走弱,企业投资支出缩减等;更为重要的是房地产市场衰退还会影响到相关的金融市场,不仅是次级债市场,还包括整个抵押债券市场,以及信贷市场的流动性和资金层面的松紧程度,这对当前的美国金融市场可能产生加剧恶化的作用;而受到美国房市低迷和其它综合因素的影响,国内消费也出现下滑的迹象。
    另一方面,受美国次级债事件余波的冲击,以及相对强劲的美国经济增长,使得通货膨胀因素已经开始显现。这表明美联储正同时面对减息和加息的双重压力,而美联储通过直接向短期融资市场注入流动性、打开贴现窗口等,有效缓解了减息压力,同时也把利率调整的压力转移给了其他经济体,这在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在此次危机中受灾程度不同的情况下,作用很明显,但也有可能延长美国从此次危机中恢复的所需时间。
     从欧洲央行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从遭受冲击和损失的程度看,欧洲的金融机构远甚于美国的金融机构,甚至有市场人士认为这一次次按风波实际上主要是由欧洲的金融机构为美国的金融风险埋单。
  因此,欧洲的央行面对强烈的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率先出动,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从亚太各国央行的动作来看,通过巨额注资,市场已经开始认为,亚太区的各国中央银行决策者们已经成功地使市场恢复到一种微妙的“尚不稳定的平静状态”。
    目前,由于市场对次级债危机可能造成的影响还没有准确的判断,各国商业银行普遍减少了短期信贷支出,亚太区金融体系明显出现信贷紧缩和拆借利率上升的迹象。但是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未雨绸缪,及时舒缓市场趋紧的态势,使得亚太区经济体能够在度过高风险期之后依然能够在流动性保持稳定。
     当然,各大经济体央行纷纷干预金融市场,使短期融资市场中确实存在大量不确定的因素。同时,美国房地产市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清晰的拐点,市场贷款利率的高企可能导致违约率的进一步上升,这也使得各国央行尤其是美联储在大量投放流动性后面临着长时间的银根吃紧的态势。
    后续各国央行的政策操作将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起到重要影响。 。

2009-04-13

423 0

    次级债是指偿还次序优于公司股本权益、但低于公司一般债务(包括高级债务和担保债务)的一种特殊的债务形式。次级债的次级只是针对债务清偿顺序而言。   如果公司进入破产清偿程序,公司在偿还其所有的一般债务(高级债务)之后,才能用剩余资金偿还这类次级债务。
  目前国际上次级债多为大型商业银行所发行。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间的激烈竞争导致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整个银行业风险加剧。为防范银行业风险,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1988年7月颁布《巴塞尔协议》,协议的核心内容是规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至少达到8%。
     要达到这一目标,一是增加资本金,二是调整资产组合,选择风险权数较小的资产或减少资产总规模。  要想在短期内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最有效的做法就是补充资本金。   根据协议规定,银行资本金由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构成。
  一级资本即核心资本,由普通股和公开储备构成。二级资本也称附属资本,由非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和次级长期债构成。由于次级长期债兼有债务和股权的特征,可用来补充资本金。  作为银行资本有机组成部分,发行次级债还可降低资本金平均成本,提高股东回报率等等。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商业/理财
银行业务
贸易
保险
经济研究
股票
商务文书
创业投资
财务税务
企业管理
产业信息
个人理财
基金
外汇
金融
证券
经济
银行
黄金
期货
财政
商业
房地产
银行业务
银行业务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