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如何防控猪副伤寒?
[流行特点]本病发生于6月龄以下的仔猪,以1〜4 月龄内发生较多。猪副伤寒的病原体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 包括健康猪的肠道也存在,当猪营养不良,伺料中缺乏维生素 和矿物质,母猪缺奶,或管理不当,如伺料突变,猪舍潮湿、气候突变、受凉、长途运输和发生其他疾病等,使机体抵抗力降 低,这些沙门氏杆菌迅速繁殖,侵入机体而引起发病。 如果本 病一旦在猪群中发生,病菌连续通过若干易感猪体后,毒力增 强,病由散发而成为地方性流行或暴发。本病一年四季均可 发生,但以多雨潮湿的季节多见。[临床症状]临诊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①急性(敗血型)体温突然升高(41°C〜42°C),精神不 振,不食。 后期间有...全部
[流行特点]本病发生于6月龄以下的仔猪,以1〜4 月龄内发生较多。猪副伤寒的病原体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 包括健康猪的肠道也存在,当猪营养不良,伺料中缺乏维生素 和矿物质,母猪缺奶,或管理不当,如伺料突变,猪舍潮湿、气候突变、受凉、长途运输和发生其他疾病等,使机体抵抗力降 低,这些沙门氏杆菌迅速繁殖,侵入机体而引起发病。
如果本 病一旦在猪群中发生,病菌连续通过若干易感猪体后,毒力增 强,病由散发而成为地方性流行或暴发。本病一年四季均可 发生,但以多雨潮湿的季节多见。[临床症状]临诊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①急性(敗血型)体温突然升高(41°C〜42°C),精神不 振,不食。
后期间有下痢,呼吸困难,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 紫红色斑点。有时出现症状后24小时内死亡,但多数病程为 2〜4天。病死率很髙。②亚急性和慢性是本病临诊上多见的类型,与肠型猪 瘟的临诊表现很相似。
病猪体温升髙(40。 5°C〜41。 5°C),精 神不振,寒战,喜钻垫草,堆挤在一起,眼有黏性或脓性分泌 物,上下眼睑常被黏着。少数发生角膜混浊,严重者发展为溃 疡,甚至眼球被腐蚀。病猪食欲不振,初便秘后下痢,粪便淡 黄色或灰绿色,恶臭,很快消瘦。
部分病猪在病的中、后期皮 肤出现弥漫性湿疹,特别是在腹部皮肤,有时可见绿豆大、干 涸的浆性覆盖物,揭开可见浅表溃疡。病情往往拖延2〜3周 或更长,最后极度消瘦,衰竭而死。有时病猪症状逐渐减轻, 状似恢复,但以后生长发育不良或经短期又行复发。
[病理变化]急性主要为败血症的病理变化。脾常肿大,色暗带 蓝,坚度似橡皮,切面蓝红色,脾髄质不软化。肠系膜淋巴结 索状肿大。其他淋巴结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软而红,类似大 理石状。肝、肾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和出血。
有时肝实 质可见糠麸状、极为细小的黄灰色坏死小点。全身各黏膜、浆 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肠胃黏膜可见急性卡他性炎症。①亚急性和慢性特征性病变为坏死性肠炎。盲肠、结 肠肠壁增厚,黏膜上覆盖着一层弥漫性坏死性和腐乳状物质, 剥开可见底部红色、边缘不规则的溃疡面,此种病变有时波及 至回肠后段。
少数病例滤泡周围黏膜坏死,稍突出于表面,有 纤维蛋白渗出物积聚,形成隐约可见的轮环状。肠系膜淋巴 结索状肿胀,部分呈干酪样变。脾稍肿大,呈网状组织增殖。 肝有时可见黄灰色坏死小点。[防控技术]①预防措施首先应改善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增强 猪只的抗病能力。
做好免疫接种。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适 用于1月龄以上哺乳仔猪或断乳的健康仔猪。口服或注射均 可。以口服法为常用,使用时,用冷开水按瓶签标明头份数, 稀释成每头份5〜10毫升,均勻地拌于饲料中,让猪自行采 食,或每头份菌苗稀释成1〜10毫升后逐头灌服。
注射时按 瓶签标明之头份用20%氢氧化铝胶稀释,对1月龄以上健康 仔猪,每头耳后肌内注射1毫升。注射法免疫后有时会出现 减食,体温升髙,局部肿胀,呕吐,腹泻等接种反应,一般经1〜 2天后即自行恢复。
口服免疫接种反应很轻微。用本疫苗口 服或注射前后4天应禁止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以免影响免疫 效果。治疗措施病猪应隔离治疗,常选用的治疗药物为:庆 大霉素,每千克体重1〜1。5毫克,每日2次。使用3〜5日 后,剂量减半,继续服3〜5日。
土霉素,每千克体重20〜50 毫克,肌内注射,连用数天。新霉素,每天每千克体重40〜50 毫克,分2〜3次内服,连用3〜5天。氟哌酸,每千克体重10 毫克,每天内服2次,连用3〜5天。同时应用强心、补液或维 生素制剂进行对症治疗。
发生本病时应立即进行隔离消毒,运动场和猪舍可用20%新鲜石灰乳或3%来苏儿喷洒消毒, 粪便、垫草堆积发酵或烧毁。死亡病猪应严格执行无害处理。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