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职业教育 职业培训

“职业习惯”有哪些?

职业习惯”有哪些?

全部回答

2017-07-30

47 0
    本期讲述者李先生目前在一家外企任部门主管,谈起自己的一些特殊“职业习惯”,他感慨道:“2年前我进入一家民营科技企业工作,逐步养成了一些特殊的‘职业习惯’,比方3分钟吃完工作午餐,与公司电话机保持3米以上距离,上班从不带包等等。
  我想把形成这些习惯的前因后果讲述出来,或许对将要进入中小民营企业的求职者会有一些参考价值。  ” “谁往澳大利亚打电话了?” 这是一家只有10几个员工的小公司,由大老板A总和二老板B副总合股创办。
  A总曾是公派出国的留学生,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和管理,B副总是位硕士,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并具体负责采购和市场推广,大老板的老婆负责财务和其他日常事务。 公司家族色彩比较浓厚,3位“当家人”对员工盯得很紧。
    我进公司第二个星期,就吃了他们的一记“闷棍”,从此养成了和公司电话机保持3米以上距离的“职业习惯”。 这天早上我刚到公司,老板娘就手拿一张电话帐单,大声地质询员工们:“电话账单来了,有一个澳大利亚国际长途,是谁打的?用公司电话打国际长途连招呼都不打!”同事们都纷纷否认,有人说:“公司规定过不能打国际长途,我们当然不会打了。
    ”老板娘还是不死心,眼光在员工身上逐个地“扫描”,“扫”到我时,她居然问:“小李没有打过吧?新进来的员工不知道规矩,如果打了承认一下就行了。”见她起了疑心,我只得苦笑着说:“别说国际长途,我进公司一个星期,连市内电话都没有打过。
  ” 这次“国际长途事件”闹得公司人人自危,而我的“嫌疑”最大———因为我是新员工。  后来老板出面讲话了:“小事情!大家不要放在心上,只是希望打国际长途之前先和我们打个招呼。
  ”老板娘接着宣布:“我已申请了密码。不是不相信大家,而是怕有谁不小心按错号码,那不是白白浪费钱嘛!今后有谁要打国际长途,可以先到我这里申请。”一个星期后,老板娘又欢天喜地跑来告诉大家:“是电信局搞错了。
    ”可员工们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 老D是当年和3位“当家人”一起创业的老员工,他私下告诉我:“我很少用公司电话,免得他们猜疑。”有时晚上加班,老D需要通知家人,但在打电话前还要先请示老板娘。
  我注意到有好几次,老D在打电话时老板娘在边上“监视”着。老D告诉我:“我在湖南有亲戚,她怕我往湖南打长途。  ” 从“国际长途事件”后我就开始有意远离公司的电话机,有事就用自己的手机联络,甚至宁可出去打公用电话。
  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对公司电话机“敬而远之”的“职业习惯”。 “午餐是谁给你们吃的?” 如果说“与公司电话机保持3米以上距离”的说法多少有些夸张,那么“上卫生间不得超过3分钟”却是千真万确的事情,因为B副总曾半真半假地宣布过。
     事情的起因与老D有关。老D烟瘾很大,但公司办公区域禁烟,他就利用上卫生间的机会在里面过烟瘾。B副总不但不抽烟,还对烟味“过敏”,对老D利用上卫生间的机会“放毒”十分不满。
  但老D是公司的老员工和骨干员工,又和老板娘有点亲戚关系,所以B副总对老D采用了半真半假的“斗争”方式。   B副总首先在员工中制造舆论:“卫生间的空气被老D污染了!”接着他又半真半假地宣布:“上卫生间最好不要超过3分钟。
  ”这个“规定”很荒唐,但居然得到了一些不抽烟员工的附和———他们都很清楚,B副总是针对老D的,因为3分钟不够抽一支烟的时间。 老D没有理睬B副总的规定,照样我行我素。  B副总恼羞成怒,竟然玩起了小儿科的手段———老D一进入卫生间,他就开始计算时间,3分钟一到他就去敲卫生间的门,一边还叫:“我内急啊,你快点啊!”老D出来也必反击道:“你一定是肚肠坏了!” 就这样“玩”了几天,虽然他们并没有翻脸,但B副总在我们心目中也差不多成了“小丑”。
    A总看不过去了,于是就出面宣布:“上卫生间不得超过3分钟没有道理!不过以后任何人一律不得在卫生间里抽烟,老D可以到会议室抽烟嘛。” 会议室也是吃工作午餐的地方。我在公司用工作午餐时,养成了狼吞虎咽,不超过3分钟就吃完午餐的习惯。
  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5元标准的盒饭实在太差,肉经常会有异味,所以我只吃素菜和米饭,三口两口就好了。  A总和员工吃一样的盒饭,不过他倒是吃得津津有味,连有异味的肉也照吃不误。
  员工们多次提意见要求改善伙食,A总却总是一摆手说:“吃得好有什么用?浪费啊。” 其次是每次用餐时,3位“当家人”总要边吃边对员工上“洗脑课”,告诉员工当年他们是如何艰苦创业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尤其是老板娘,每次“忆苦思甜”结束后,总要补上一句:“你们要用良心好好想想,这顿丰盛的午餐是谁给你们吃的?” 为了躲避他们的“洗脑”骚扰,我想出的办法是尽快吃完饭,然后回办公室休息。
  3分钟吃完工作午餐的习惯就是这样形成的。 “你包里有啥好东西啊?” B副总有一个论断:“员工就是‘贼’!”他曾说:“当初我曾在一家大公司打工,老板一走,我就开始磨洋工。  人都是蜡烛,不点不亮,我也一样。
  所以员工都是‘贼’,一定要盯紧。尤其是我们这种小公司,如果盯得不紧,公司就要垮台。” 作为老员工,老D对此深有感触。刚进公司时,我上下班都夹着个皮包,可和老D熟了后,他却提醒我:“他们疑心病很重,就怕有人把公司里的东西带出去,我上下班从来不带包,就是为了避嫌。
    ”他还让我注意一个细节:“你有没有看到每天下班前,老板娘会一个一个替大家收拾桌子上的东西,其实她的目的是看桌子上少了什么东西!” 一天早上,老D一上班就走到我面前轻声地说:“昨天下班后,老板娘翻过我的抽屉了!我昨天有意在抽屉里设了‘机关’,今天被动过了。
  ”说完他脸上露出无奈的神色,连连摇头叹气。  此后,我就不再带包上公司了。 去年6月,我辞职了,办完离职手续后,我把抽屉整理了一下,把私人物品装进一只大袋子里,然后拎着袋子就往外走。
  刚走到门口,就见A总、B副总、老板娘呈“品字形”堵住了大门。他们没有说话,而是神情古怪地看着我。正在纳闷间,只见老D走过来向我使了个眼色,我才如梦方醒:原来他们是要检查我的袋子。   我主动打开袋子,笑着说:“来,我给你们检查。
  ”A总嘀咕着问:“你包里有啥好东西啊?”然后走过来动作很快地在我包里翻了几下,结果当然是一点“违禁”的东西都没有。 晚上老D给我打电话:“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他们为什么这么紧张的原因了。因为当初他们起家时,带走了公司很多贵重的东西,那家公司要告他们,被他们用了一些手段达成了和解。
    ”哇!原来他们才是真正的贼啊! 我的这些“职业习惯”其实都是一些很小的细节,但相信在一些中小型民企、尤其是家族企业中会有一定的代表性。我想通过我的讲述,让那些将要进入某些民企工作的求职者对此有一个心理准备。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职业培训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职业教育
职业培训
会计资格考试
远程教育
自考
司法考试
公务员考试
职业培训
职业培训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