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谁有……

谁有《高老头》作者巴尔扎克的生平简介?《花女》作者小仲马的生平简介?《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的生平简介?谢谢。

全部回答

2007-08-14

0 0

    1。巴尔扎克幼时在教会学校读书。1814年到巴黎 ,先在寄宿学校上学。1816年学习法律,并先后在诉讼代理人和公证人办事处当见习生和书记。因酷爱文学创作,又去巴黎大学文科旁听,并获文学学士称号。
  1819年起决定从事文学创作,写过诗剧,与别人合写或独立撰写一些小说,均未获得成功 。  1825年开办印刷厂 ,最后破产,债台高筑。在这期间他不断追求和探索,对哲学、经济学、历史、自然科学、神学等各个领域都作了研究,形成了唯物论的世界观,但也夹杂着唯灵论成分,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和素材。
   1828年夏季开始,巴尔扎克决定专心从事文学创作,揭开了《人间喜剧》的创作序幕。  1829年,他发表了描写旺岱地区共和国军队扑灭保王党叛乱的小说《最后一个舒昂党人》(后编入《人间喜剧》,改名为《舒昂党的人们》),这是第一部以他真名发表的严肃文学作品,从而奠定了他在文学界的地位。
  2年后,他又发表《驴皮记》。 1829~1848 年是巴尔扎克文学事业的全盛时期。   他感到有必要把自己的作品构成一个整体,要真实地深刻地“再现自己的时代”,使之成为一部通过形象来表现的历史。
  他把自己的作品分为《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三个部分,合称《人间喜剧》。 作品 《风俗研究》是 《人间喜剧》 的主干,从各个不同角度全面反映法国当时的社会生活,内容极为丰富。
    根据小说的不同侧重点,又分为6类:《私人生活场景》、《 外省生活场景》 、《 巴黎生活场景 》、《 政治生活场景 》、《 军队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私人生活场景》包括 32 部小说 ,着重表现人们因生活经验不足或感情弱点酿成的错误与不幸 ,主要有《高布赛克》、《 夏倍上校》、《高老头》 、《 无神论者做弥撒 》、《三十岁的女人》等。
    《外省生活场景 》 包括17部小说 ,着重描写因野心、欲望、自私自利引起的冲突,主要有《都尔的本堂神甫》、《欧也妮·葛朗台》、《比哀兰德》、《搅水女人》、《幻灭》等。《巴黎生活场景》共有20部小说,着重描写由于人心的衰老、腐化,恶的欲念代替了一切真诚朴素的感情。
    主要有《费拉居斯》、《赛查·波罗多盛衰记》、《纽沁根银行》、《贝姨》、《邦斯舅舅》等 。《政治生活场景》共8部小说 ,主要有《一桩无头公案》、《阿尔西的议员》等。《军队生活场景》有32部小说,主要是《舒昂党的人们》等。
  《乡村生活场景》共5部小说,主要有《乡村医生》、《农民》等。   《哲理研究》探讨产生这些社会现象的原因,包括27部小说 ,比较重要的有《 驴皮记 》、《 无人知道的杰作 》、《对于绝对的探求》、《改邪归正的梅莫特》等。
  《分析研究》意在从人类自然法则出发,分析社会的不合理状态。这一类作品完成不多,仅随笔集《婚姻生理学》等几部。   巴尔扎克从1829年开始创作《 人间喜剧 》,到 1848年,其间经过 20年 。
  从创作发展道路看 ,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①1829~1835年,是他的创作走上成熟的时期,这期间,一共写了40多部,大都是中、短篇小说 。《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前者真实、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初期法国的外省生活,塑造了在法国大革命变动中发迹的资产阶级人物,特别是刻画了一个狡狯、贪婪、吝啬的暴发户的典型形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后者是巴尔扎克最知名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复辟王朝的社会状况,以高老头的父爱反衬出金钱的罪恶,尤其刻画了资产阶级个人野心家的典型。
    ②1836~1842年共写了30多部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是《幻灭》 ,它深刻反映了复辟王朝时期尖锐的阶级对立和党派斗争 ,还描写了经济领域的自由竞争吞并现象 。③ 1843 ~ 1848年。
  当时正是七月王朝末期,阶级斗争十分尖锐,社会腐败日益明显,因而,七月王朝的现实便成为他作品中正面描写的重大题材。  代表作《农民》是一部直接描写农村阶级斗争的长篇小说。它通过复辟王朝时期农村中资产阶级联合农民同返回农村的贵族地主进行较量,终于把贵族赶走的过程,深刻反映了当时法国农村发生的变化。
  这一阶段另一部代表作《贝姨》通过对好色的于洛男爵和暴发户克勒凡的刻画,及对七月王朝社会现象的广阔细致的描绘,抨击了七月王朝腐朽的本质。   《人间喜剧》共包括90多部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出现了2400多个人物,触及到社会各阶层,包括资产者、贵族、野心家、政治家 、司法人员 、军人 、教士、艺术家、农民、工人、科学家、职员、警探等,被称为“ 社会百科全书 ”,为世界文学史所罕见。
  恩格斯认为《人间喜剧》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称赞作者“ 提供了一部法国‘ 社会 ’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  恩格斯还说 ,巴尔扎克的“伟大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的全部同情都在注定要灭亡的那个阶级方面。
  但是,尽管如此,当他让他所深切同情的那些贵族男女行动的时候,他的嘲笑是空前尖刻,他的讽刺是空前辛辣的”。 成就 巴尔扎克善于通过环境描写再现时代风貌,他的作品富有时代气息,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
    他还把环境描写同人物塑造紧密结合起来,善于对人物外貌作精细描写,又擅长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并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夸张手法来充实和突出性格特征,使人物显得有血有肉。巴尔扎克的小说构思巧妙,结构多种多样而又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的不少作品还带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他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对后世的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法国作家、戏剧家。
  亚历山大·仲马的俗称。著名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基度山伯爵》的作者亚历山大·仲马的儿子,因与父名相同,世人以“大”、“小”仲马加以区别。 1823年,大仲马在巴黎与缝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贝同居,1824年7月28日生下小仲马。
    由于嫌拉贝身份卑微,大仲马拒不娶她为妻。小仲马就成了私生子,靠母亲辛劳抚育,直到7岁那年才在法律上获得父亲的承认。身为私生子的小仲马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受尽歧视和讥讽,心灵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
  由父亲认领后,又受到溺爱,使他从18岁起陷入荒唐的生活。几年后,在大仲马的文学才能的熏陶下,他开始文学创作。  1848年,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问世,声名大振。此后,他便主要从事戏剧创作。
  1852年,他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茶花女》上演,获得极大成功。其后3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的戏剧作品有《半上流社会》(1855)、《金钱问题》(1857)、《私生子》(1858)、《放荡的父亲》(1859)、《克洛德的妻子》(1873)、《福朗西雍》(1887)等20余部。
    1875年,他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95年11月27日去世。 《茶花女》和同名小说都是根据作家本人早年的一段恋爱经历写成的,情节也大致相同:妓女玛格丽特偶然结识了涉世未深的税务官之子阿芒,阿芒赤诚的爱激发起她对真正爱情的向往,但阿芒的父亲却以他们的结合会毁掉阿芒的“前程”,迫使她离开了阿芒。
    阿芒误以为她背信弃义,愤然羞辱她。她终于在悲伤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死去。通过这出恋爱悲剧,作家愤懑地控诉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罪恶。剧本《茶花女》把阿芒之父逼迫玛格丽特同阿芒断交、阿芒无情地羞辱玛格丽特等情节,作了更加突出的描写,并且让阿芒赶在玛格丽特咽气之前来同她作垂死之别,比小说的主题更鲜明,锋芒更锐利,也更具感人的艺术力量。
     小仲马的其他剧作,思想境界和艺术水平高低不一。其中较有影响的有:《金钱问题》,写一毫无道德的银行家,欲娶一清贫女子,将一笔巨款作为嫁妆记在她的名下,一旦破产好当作东山再起的资本。
  但他的投机丑行败露,姑娘拒绝嫁给他,他的唯利是图也遭到世人的鄙夷。《私生子》,写一个富人诱惑一个女工,女工怀孕后被抛弃,后来私生子成名,宁愿和母亲相依为命,拒不认父。  《放荡的父亲》,写一荒唐的老人和儿子同时追求一个少女,后来他得知儿子与这少女相爱,良心不安,遂改邪归正。
  《欧勃雷夫人的见解》,写一年少无知的姑娘有了私生子,虽然悔悟,却为社会偏见所不容;然而一个富于同情心的青年却在母亲支持下向她求婚。《克洛德的妻子》,写科学家克洛德之妻道德败坏,当她为一间谍集团窃取克洛德发明的新式武器时,被克洛德击毙。
    《福朗西雍》,写一聪明的妻子如何惩罚和教训对她不忠实的丈夫。 小仲马对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深有所感,认为“任何文学,要不把道德、理想和有益当作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全的文学”。
  他的戏剧创作题材并不宽广,大都围绕着资本主义社会上层阶级的爱情、婚姻和家庭问题,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资产阶级生活的一个侧面。   小仲马的剧作是法国戏剧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时期的产物,话剧《茶花女》也被视为法国现实主义戏剧开端的标志。
  他的剧作不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取胜,而以真切自然的情理感人,结构谨严,语言流畅,富有抒情意味。 3。1961年7月2日,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人们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悲剧。
  美国人民更是悲悼这位美国重要作家的陨落。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
  他的父亲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他的母亲喜爱文学,这一切都对海明威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不少的影响。  中学毕业后,海明威在美国西南的堪萨斯《星报》当了6个月的实习记者。
  这家报馆要求新闻报道简捷明快。海明威在《星报》受到了良好的训练。 康复后的海明威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记者常驻巴黎。他对创作怀着浓厚的兴趣,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他的创作得到当时著名小说家的鼓励和指点。
    在近10年的时间里他出版了许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阳照常升起》。《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说。写的是像海明威一样流落在法国的一群美国年轻人。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战争给他们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他们非常空虚、苦恼和忧郁。
    他们想有所作为,但战争使他们精神迷惘,尔虞我诈的社会又使他们非常反感,他们只能在沉沦中度日,美国作家斯坦因由此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这部小说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观的真实写照。
  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而也被人称为“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怀着要亲临战场领略感受战争的热切愿望,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   大战结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获得中尉军衔。
  伴随荣誉的是他身上237处的伤痕和赶不走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 1929年,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和《永别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好作品。小说的主人公享利是个美国青年,他自愿来到意大利战场参战。
    在负伤期间,他爱上了英籍女护士凯瑟琳。享利努力工作,但在一次撤退时竟被误认为是德国间谍而险些被枪毙。他只好跳河逃跑,并决定脱离战争。为摆脱宪兵的追捕,享利和凯瑟琳逃到了中立国瑞士。
  在那里,他们度过了一段幸福而宁静的生活。但不久,凯瑟琳死于难产,婴儿也窒息而亡。享利一个人被孤独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绝,欲哭无泪。  小说在战争的背景下描写了享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深刻地指出了他们的幸福和爱情是被战争推向毁灭的深渊的。
   1928年,海明威离开了巴黎,居住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古巴,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他经常去狩猎、捕鱼、看斗牛。但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明威无法再过宁静的生活了。  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1944年,海明威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获得一枚铜质奖章。 1940年,海明威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美国青年乔顿,他志愿参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奉命在一支山区游击队的配合下,在指定时间炸毁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桥梁。
    乔顿炸毁了桥梁,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独自狙击敌人,等待他的是死亡。乔顿有高度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他因自己能为反法西斯斗争捐躯而感到光荣和自豪。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孤独、迷惘与悲泣的情绪,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中,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起初,有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过了40天还没有钓到鱼,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条船上去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头不会交好运。
  第85天,老头儿一清早就把船划出很远,他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  老头儿和这条鱼周旋了两天,终于叉中了它。但受伤的鱼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踪,引来无数鲨鱼的争抢,老人奋力与鲨鱼搏斗,但回到海港时,马林鱼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尽地一头栽倒在陆地上。
  孩子来看老头儿,他认为桑提亚哥没有被打败。那天下午,桑提亚哥在茅棚中睡着了,梦中他见到了狮子。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桑提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与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
  通过桑提亚哥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准备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学会老人的一切“本领”,这象征着人类这种“打不败”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
  “硬汉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
     海明威一生勤奋创作。早上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写作。他写作时,还有一个常人没有的习惯,就是站着写。他说:“我站着写,而且是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 30、40年代,他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代表作《老人与海》1950)。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早期,他写出了《在我们的时代里》、《春潮》、《没有女人的男人》和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作品。  这一时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沦为爱略特在社会崩溃背后所看到的荒原时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就是写战后一群流落欧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
  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国记者,战争毁掉了他的性能力。他爱上了一名英国护士勃瑞特·艾希利,后者也倾心于他,但他们无法结合。   一个美国作家罗伯特·柯恩——一个对生活颇多虚妄与浪漫幻想的人也爱上了勃瑞特,但她并不喜欢他。
  这一群历经沧桑的青年,战后浪迹欧洲大陆,整日无所事事,聚饮、争吵或殴斗。战争夺取了他们的亲人,给他们留下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创伤,他们对战争极度厌恶,对公理、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对人生感到厌倦、迷惘和懊丧。
    小说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谴责了战争,具有反战色彩。小说因写了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的代表作。 《永别了,武器》(又译《战地春梦》)是海明威的代表作。
  他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现的历史原因,控诉了战争毁灭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们的心灵,并使千百万无辜生因此涂炭。  这篇作品显露了海明威散文风格的基本特色和“现代叙事艺术”。
  作品故事情节简单而意境纯一,语言朴实无华,句子短小凝练,环境描写达到情景交融。 40年代,他根据在非洲的见闻和印象写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还发表了《法兰西斯·玛贝康短暂的幸福》。
    1932年发表了《午后之死》, 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
   二战后,海明威创作进入晚期,其代表作为《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
    ”对于这一赞誉,海明威是当之无愧的。海明威一生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以自己的经历披露了当权者的伪善和现实的残酷,刻画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迷惘情绪,作品中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在探索艺术创作的途径中使现实主义在开放性的兼容并蓄中获得了新的光采! 获奖后的海明威患有多种疾病,给他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没能再创作出很有影响的作品,这使他精神抑郁,形成了消极悲观的情绪,终于以自杀这种方式解脱了自己。
    这也是海明威“硬汉子精神”的一种追求吧。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地理
器乐/声乐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舞蹈
文学
文学
诗歌
小说
散文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