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感是阻碍感情发展最大的问题吗?
老年人的代偿心理表现为多种形式老年人的代偿心理表现为多种形式,这与他们个人的经历、气质密切相关。有些老人本来就自叹生命短促,特别是人生坎坷的老人,到了晚年更不免有些终生憾事,回顾自己当年无谓的损失,惋惜至今未竟的事业,又想到自己体力、脑力、精力又都在退化而又回天乏力,代偿心理就更为强烈。
在一定情况下,积极的、健康的代偿心理可以促使人老有所为,这方面不乏例子。但是不正常的代偿心理恰恰与此相反,有些私心较重、心胸狭隘而又性格偏执的老人正是超出理智、道德的约束,脱离实际地一味追求心理上的满足,以弥补情感上的缺憾。
这种消极的代偿心理发展到极端,往往会给晚年造成更
大的悲痛和耻辱,这样的事又多发生在积怨积仇较深的老人身上。 例一,某老人在战争年代丧失了独生子,悲痛使她一心把母爱倾注在养子的身上,这个养子是她一位救命战友的遗孤,自然被视同亲子。
但是这种母爱发展成了无原则的溺爱,结果养子却不为她争气,成了败家子。在养子走上犯罪道路后,这位老人竟然还千方百计地去阻挠法律程序,以至于自己也受到了党纪处分。 用她自己的话说为了战友也要不惜一切,这是一种“报恩”从心理角度分析,代偿可以分为自觉的和盲目的两种与“失子之痛”相交织的代偿心理。
例二,某老人的女儿早年因受骗被迫与人成婚,该老人当时只好忍气吞声地承认这既成事实,此后女婿与全家一起生活还较为和睦。但老人到了垂暮之年心头宿怨又起,终于因为一件小事将这女婿亲手杀死。 他声称这是要报当年的夺女之仇,这是“报复”性的心理代偿。
例三,某厂两位厂级领导离休时,工厂仍是欠债大户,这二位因此也成了人们的议论对象,被戏称为不懂经济管理的“白帽子”。这对在厂里工作了近30年的他们确实是一大刺激,他们念念不忘这“奇耻大辱”,虽说是离职了,也要挽回这个面子。
他们想:偏要搞一桩大生意,绞尽脑汁赚大钱和你们比试比试!起初他们自然是为了挽回名声,由于多次不择手段不但无事反而红运有加,使人们对他们另眼相看。这一来他们的胃口也就越来越大,开始为自己攫取更多的实惠了,结果他们都因经济犯罪活动受到法办,这更是一种堕落到个人利益第一的代偿心理了。
克服消极的代偿心理方法克服消极的代偿心理方法 第一,任何主观愿望都要以客观现实为依据,一味地出于满足自我心理的需要去行事,势必要泯灭理智,破坏晚年幸福。第二,要努力矫正自己狭隘、偏执的性格,越是年高越要有广阔、坦荡的胸怀、处理事情位置要站得高一些,看问题要超脱一些。
第三,正确地看待宿恩、宿怨,心境平和如方生。老人活了几十年,每人遇到这类事都不知有多少,对这些恩怨可以“看似东流水”,不再去做计较。 另外,老年人即使是出于为国家、人民造福谋利的高度事业心去做事,也要量力而行,世事不能总差强人意,要把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后来者身上。
后来人继承了前辈的事业并发扬光大,这对老人不也是一种最好的“代偿”吗? 。
[展开]
生下来吧,都那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