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生物学

藏羚羊的详细资料?

全部回答

2018-04-09

0 0
     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属牛科、藏羚属,别名:藏羚羊、长角羊、羚羊,主要分布在中国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现存种群数量约在7—10万只。由于藏羚独特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动物园或其它地方人工饲养过藏羚,而对于这一物种的生活习性等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也开展甚少。
       藏羚是中国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也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严禁进行贸易活动的濒危动物。藏羚羊一般体长 135 厘米,肩高 80 厘米,体重达 45-60 千克。
  形体健壮,头形宽长,吻部粗壮。雄性角长而直,乌黑发亮,雌性无角。  鼻部宽阔略隆起,尾短,四肢强健而匀称。全身除脸颊、四肢下部以及尾外,其余各处被毛丰厚绒密,通体淡褐色。   它生活于青藏高原88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地域内,栖息在 4000 - 5300 米的高原荒漠、冰原冻土地带及湖泊沼泽周围,藏北羌塘、青海可可西里以及新疆阿尔金山一带令人类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区”,藏羚特别喜欢在有水源的草滩上活动,群居生活在高原荒漠、冰原冻土地带及湖泊沼泽周围。
    那些尽是些“不毛之地”,植被稀疏,只能生长针茅草、苔藓和地衣之类的低等植物,而这些却是藏羚羊赖以生存的美味佳肴;那里湖泊虽多,绝大部分是咸水湖,藏羚羊成为偶蹄类动物中的佼佼者,不仅体形优美、性格刚强、动作敏捷,而且耐高寒、抗缺氧。
  在那十分险恶的地方,时时闪现着藏羚羊鲜活的生命色彩、腾越的矫健身姿,它们真是生命力极其顽强的生灵!它性怯懦机警,听觉和视觉发达,常出没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极难接近。  有长距离迁移现象。
  平时雌雄分群活动,一般 2-6 只或 10 余只结成小群,或数百只以上大群。食物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发情期为冬末春初,雄性间有激烈的争雌现象,1 只雄羊可带领几只雌羊组成一个家庭,6-8 月份产仔,每胎 1 仔。
     经过千万年自然演变,它们与冰雪为伴,以严寒为友,自由自在地生息在世界屋脊之上。  然而,然而由于一些所谓贵族对对被称为“羊绒之王”的藏羚羊羊绒——“沙图什”的需求,藏羚羊的栖息地正在变成一个屠宰场,每年数以万只的藏羚被非法偷猎者捕杀!昔日茫茫高原上数万只藏羚一起奔跑的壮观景象,如今再也见不到了。
   参考文献资料: 。

2018-04-09

64 0
    藏羚羊档案 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 英文名:Tibetan antelope或Chiru 中文别名:藏羚羊、长角羊藏名译音:Zu 分类:偶蹄目、牛科、藏羚属(Pantholops) 肩高:80—85厘米(雄) 70—75厘米(雌) 体重:35—40公斤(雄) 24—28公斤(雌) 毛色:雄羊黄褐色到灰色,腹部白色,额面和四条腿有醒目黑斑记,雌羊纯黄褐,腹部白色。
    角长:成年雄性50—60厘米(雌性无角) 寿命:一般不超过8岁习性:集成十几到上千只不等的种群,生活在海拔4300米到5100米(最低3250米,最高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上。
     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线向北迁徒,6—7月产仔之后返回越冬地与雄羊合群,11—12月交配。  有少数种群不迁徙。分布:只限青藏高原,以羌塘为中心,南至拉萨以北,北至昆仑山,东至西藏昌都地区北部和青海西南部,西至中印边界,偶尔有少数由此流入印度境内拉达克。
  数量:少于75000只(1999年估计,据夏勒博士)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藏羚羊和其它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动物,国家于1983年成立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成立羌塘自然保护区,1995年成立可可西里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底上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CITES公约:即《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是一个有100多个成员国参加的、国际性政府间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协议,秘书处设在瑞士,各国都设有CITES管理委员会,每个成员国都有责任遵守CITES保护稀有野生动植物的协议,违约时要受到处罚。
    除了一个成员国之外,CITES的142个成员国或地区进口藏羚羊毛或称\"沙图什\"都是违法的。 高原精灵藏羚羊 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偶蹄目(Artiodactyla), 牛科(Boridae),山羊亚科 (Caprinae),藏羚属 (pantholops),青藏高原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被列入附录1。
    是世界范围内严格保护和禁止贸易的物种。藏羚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新疆南部,过去在印度和尼泊尔少量分布。20世纪初,藏羚种群总数在100万只以上,是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代表。
  80年代末期以前,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每群数以千计的藏羚在旷野中奔跑,铺天盖地,尘土飞扬的气势令人惊叹。  但是,由于国外藏羚绒制品非法贸易的驱使,80年代末期开始,国内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大肆捕杀藏羚,而且犯罪手段日益武装化、团伙化,使藏羚遭到了空前的厄运: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分布区域日益缩小。
  据1999年有关权威人士估计,藏羚种群总数大约不到7。5万只。 为了拯救濒临灭绝的藏羚种群,我国各级政府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在藏羚羊主要分布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并组织开展武装反盗猎行动,特别是1999年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组织青、新、藏三省区进行的“可可西里1号行动”对严厉打击盗猎犯罪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同年10月在西宁召开藏羚羊保护及贸易国际研讨会并发布《西宁宣言》,促使有关藏羚绒制品的加工、消费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通过多年来不懈的努力,盗猎犯罪发案率明显下降,特别是今年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境内尚未发生一起既遂的盗猎案件,藏羚种群也有所恢复,保护工作取得了80年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好成绩。
    藏羚英文名Tibetan antelope,俗称藏羚羊,因其雄体的长角特别对称而且基本挺直,从远处侧视往往会看成一个角,又曾被人称为“独角兽”。 藏羚体形较大,雄体体长在1350-1450mm,肩高780-970mm,雌体体长1030-1300mm,肩高700-920mm,头形宽长,吻部宽阔,鼻腔明显鼓胀,鼻孔几乎垂直向下,整个鼻端被毛。
    无眶下腺。上唇特别宽厚,雄体有一对特殊的长角,直竖于头顶之上,仅角尖微向内向前弯曲。角有环棱,角前面环棱突出而后面环棱和缓,角尖光滑无棱。雌羊无角,乳头一对。尾短小,尾端尖。
  四肢匀称,强健,蹄略侧扁而尖。除头部、四肢下部及尾内侧以外,通体绒毛厚密,毛形直,有波状弯曲,绒纤细柔软,绒纤维直径一般在10-12微米之间,最细6微米。  藏羚身上有一特殊的构造, 即在腹部内侧相对后肢处有左右两个向腹内的空囊,从收缴的藏羚皮对其进行观察,发现空囊内有黄色分泌物结晶,对其成分尚未进行分析。
   藏羚的被毛色调夏季深,呈黄色,冬季淡,呈沙色,个别雄羊几乎通体呈白色。 藏羚头骨长,鼻骨宽短。泪骨平坦无凹陷,后缘组成眼眶的前缘,而上缘大部分与额骨相接,并与鼻骨相连。  藏羚的齿式与一般的牛科动物齿式有别,上前臼齿仅2枚,上臼齿3枚,下颌门齿细小,左右侧各3枚,下犬齿与第三下门齿紧贴,大小、形状与下门齿类似,下前臼齿2枚(幼体3枚),下臼齿3枚。
  齿式为0•0•2•3/3•1•2•3=28(其它牛科动物齿式为0•0•3•3/3•1•3•3=32)。
     有关资料证实:藏羚皮质地柔软,可制革,适合做皮衣、手套的原料。肉味鲜嫩,亦无腥骚味,毛可用于防寒用品的填充料,藏羚角具有镇静、解热等药用功效,将角烧成炭,可治甲状腺肿大、胃炎、久泻及催产等,同时藏羚角也是多种工艺品的原料。
  而真正给藏羚带来灭顶之灾的是其纤细的绒,由于藏羚绒织成的沙图什披肩成为殴美贵妇们追逐的时尚,在藏羚绒制品非法贸易巨额利益驱使下,国内不法分子大肆捕杀藏羚,使其种群剧降。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种,生活于海拔4100-5500米之间的高寒荒漠草原,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等环境中,主要食物有禾本科(Gramineae)和莎草科(Cyberaeae)以及绿绒蒿属 (Meconopsis)的植物。
  藏羚对低海拔高含氧量的环境不适应,因此到目前为止,全球还没有一个动物园或其他场所饲养藏羚。   藏羚营群居生活,每群由数只到数百只不等,产仔期和迁徙途中可以看到数千只组成的特大群体。
  一般无固定的栖息地,除个别小群体在一定范围内比较固定地生活外,大部分都有远距离迁徙的习性。 藏羚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觅食。但在食物条件比较贫乏的冬春季节,其觅食时间就延长,所以白天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在四处活动;而在食物充裕的夏秋季节,则中午都在湖边、河岸或较低凹处休息。
    狼是藏羚的主要天敌,常以穷追的方式捕食藏羚,幼龄、年老、受伤的藏羚往往葬身狼腹。此外,秃鹫等猛禽对藏羚特别是初生藏羚的威胁很大。 藏羚御敌的主要本能是奔跑,由于有强健匀称的四肢,藏羚具有特别善奔跑的优点,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70公里,即使是妊娠期满临产的雌藏羚,也会以较快的速度疾奔,这在其他草食动物中是少见的。
     除奔跑的能力外,藏羚还有其他逃避敌害的方法,雌藏羚分娩后的初期,如果遇到敌害或其他异常情况,它会立即将还不会走动的新生儿叼到一个隐蔽的地方,然后慢慢地从比较 显眼的地方离开,以吸引天敌的注意力,直到它认为安全了,才匆忙回到隐蔽处寻找新生儿,而初生的幼仔在这期间一动不动,就是在较近的地方,如果不仔细寻找,也不易发觉。
    关于藏羚羊腹部的空囊,目前还不清楚其生理作用,据年老的藏族人讲,藏羚在快速奔跑时两个空囊被空气胀满,使藏羚羊身体轻盈,减少奔跑中的能量消耗。这一说法有无科学依据或空囊究竟有何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在自然界中,藏羚是特别适应高寒气候的野生动物,但对某些人类活动却缺乏逃避的能力。  如在夜间强烈的灯光下藏羚不知所措,即使生命受到威胁也不会躲避,盗猎分子就是利用藏羚这一致命弱点在夜间汽车大灯的照射下对遇到的每群藏羚都进行不留活口地残酷屠杀。
  初生的小藏羚在母亲被杀剥皮后,由于不会觅食,仍然无知地在母亲尸体上寻找乳头吸吮,满嘴是鲜血,它们的命运不是被饿死,就是被狼、秃鹫等天敌动物吃掉。   藏羚在原其分布区可以进行人工饲养。
  2001年7月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沱沱河保护站对一只救下来的受伤雄性小藏羚进行治疗后,进行了人工饲养的尝试,并用奶粉、鲜山羊乳和鲜牦牛乳分别喂养,大约在40日龄左右(被救后32天)开始觅食青草,三个月后补喂青裸等饲料,10个月开始长角。
    目前,这只小藏羚仍健康地生活在保护站。与同时饲养的藏原羚比较,藏羚更容易接近和依恋喂养的人员,不惧生人和其他动物,可以做出这样一个结论,藏羚在产地进行人工驯养是有可能成功的。
   藏羚繁殖和迁徙行为 藏羚的正常迁徙与繁殖直接相关,除个别地区的个别小群体外,绝大多数都有长途迁徙集中产仔,产仔后又迁回原栖息地的习性。   有关资料表明:雌藏羚3岁性成熟,每胎1仔。
  我们通过人工驯养,发现雄性藏羚羊在1岁半即可性成熟。每年11月中旬到12月中旬是藏羚的交配期,来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产仔,妊娠期200天左右。在交配期,雄性个体有激烈的争偶现象,争偶结束后,得胜的雄体带着雌体成小群在一起交配,雄雌比由1:1到1:26不等,争偶失败的雄藏羚一部分与未成年藏羚一起生活而一部分则远远追随,伺机交配。
     产仔前一个月,分布在各地的雌性藏羚羊沿着比较固定的路线向可可西里太阳湖、卓乃湖等地迁徙,迁徙过程中相遇的雌藏羚结群而行,到达产仔地时,最大的群体数量可达3000只以上,产仔开始后,狼、秃鹫等天敌动物也比较集中地在藏羚产仔场所附近游弋和徘徊,伺机捕食大小藏羚。
     初生羚羊体重在1。84-3。20kg之间,中值为2。78kg,新生幼体在半小时内吃到初乳后就会站立起来,一个小时后就能蹒跚学步。大约经过一个月时间的体力恢复,雌藏羚羊带着小藏羚又开始长途跋涉,返回各栖息地。
   在雌藏羚集中产仔的时期,雄藏羚则带着上年出生的小藏羚一起在各分布区结成较小群体生活,直到交配期到来。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生物学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数学
化学
天文学
环境学
建筑学
工程技术科学
地球科学
生态学
心理学
物理学
生物学
生物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