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化学

微观物质的状态

请问有哪些"态"?不算气,液,固三态.如:激发态,超导态等

全部回答

2018-10-03

0 0
    自然界的各种物质都是由大量微观粒子构成的。当大量微观粒子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相互聚集为一种稳定的状态时,就叫做"物质的一种状态",简称为物态。在19世纪,人们还只能根据物质的宏观特征来区分物质的状态,那时还只知道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
  初中讲物态变化,就是讲这三种常见的物质状态间的变化问题。    气体物质处于高温条件下,原子、分子激烈碰撞被电离,或者气体物质被射线照射以后,原子被电离,整个气体含有足够数量的离子和带负电的电子,而且一般情况下正负电荷量几乎处处相等,这种聚集态叫等离子态。
  如果物质处于极高的压力作用下,例如压强超过大气压的140万倍,组成物质的所有原子的电子壳层都会被"挤破",电子都变成为"公有",原子失去了它原来的化学特征。  这些"光身"的原子核在高压作用下会紧密地堆积起来(当然,再紧密也会有电子存在和活动的空隙),成为密度非常大的(大约是水的密度的3万至6.5万倍)状态,称为超固态。
  有些书籍把等离子态称为物质的第四态,把超固态称为物质的第五种状态。  进一步从物质的内部结构去考虑,物态就远不止这几种了。  例如,在固体物质中,有的其内部微观粒子呈周期性、对称性的规则排列,称为结晶态。
  而另外一些,如玻璃、沥青等物质,常温下虽然也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能流动,但其内部结构则更像液体,称为玻璃态(非晶体)。还有一些有机物质,能够流动,又具有某些晶体的光学特性,是介于液态和结晶态之间的状态,称为液晶态。
    很多物质在极低的温度下,会出现电阻消失的现象,称为超导态;在极低的温度下,某些液体的粘滞性会完全消失,叫做超流态。在巨大的压力下,平时是气体的氢,可以转变为具有金属特性的固态,称为金属氢态。
  天文学家发现,在宇宙中存在着比超固态密度更大的物质状态,例如组成中子星的中子态,还有密度更高的超子态、反常中子态、黑洞等等。  由于反粒子,如反质子、反电子、反中子等都已被发现,有人预言在宇宙中会存在着全部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物质世界,但还没有得到证实。
   1998年6月3日,美国发射的航天飞机"发现者"号装载了一台α磁谱仪,期望探测到宇宙空间中可能存在的反物质,其中一个关键部件是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制造的直径1200mm、高800mm、中心磁感强度为0。
    1340T的永久磁体。  总之,从物质的内部结构去分析,物态的种类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会继续深入,更多的物态会被发现和被人所认识。  有时同一种物质在某种温度和压力下,有几种不同的物态同时存在,例如水处于密闭的容器中,下部是水而上部是水蒸气,就是液态与气态共存的情形.其他还有固气两态共存、固液两态共存或固、液、气三态共存的情形。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物质,在温度、压强等发生变化时,都会呈现不同的物态,研究物态变化对于深入了解物质的结构及性质,对于研制新材料及新物质,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自然界里雨雪的形成,是很有代表性的物态变化过程。
  地面上的水蒸发成为水汽,升到高空与寒冷空气接触,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  当温度下降,而又有凝聚核心的时候,就会凝结成大水滴下降而为雨。一滴雨点要比云中的小水滴大上几千倍,小水滴一定要在它的体积增加到很大时才会变成雨落下来。
  如果温度低于0°C,水汽在空中就可能形成雪。  雪是结晶的水。水汽凝华而成的微小晶体叫水晶。当水晶在大气中随着气流上下翻腾,聚集起来变得足够大时,就成为雪花向地面飘落。  雪花的形状多为六角形,也有针状、柱状或不规则形状的。
  某些雪花的直径可大于2.5厘米。雪花的大小取决于温度,温度越低,形成的雪花越小。由于构成雪片的结晶能反射光,所以雪片呈白色。  当过冷水滴碰撞在冰晶(或雪花)上,则成霰,霰在积雨云中随着气流多次升降,不断与雪花、小水滴等合并,形成透明层与不透明层交替的冰块,落到地面,这就是雹。
      地表面上的空气中含有水汽,当水汽的含量达到饱和时凝结成水滴,这就是露,如果地表气温降到0°C以下时,则水汽直接凝结为固态,就是霜。文章引用自:。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化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化学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建筑学
心理学
数学
天文学
工程技术科学
环境学
地球科学
生态学
物理学
化学
化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