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什么是“胡琴”?

什么是“胡”?

全部回答

2018-03-10

50 0
    胡琴,又称“第二弦子”,是我国民间喜闻乐见的拉弦乐器的总称。唐代人称其为“嵇琴”。北宋时,它已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奚部民间广为流传,称为“奚琴”。奚族,原居辽水上游,柳城(辽宁朝阳古城名)西北,汉时为匈奴所破,保乌丸山,因称乌桓,北魏时自号库真奚,隋唐时称奚,晚唐时奚琴进入中原。
    北宋进士沈括《梦溪笔谈•乐津》记述,神宗元丰五年,军营中已广泛使用马尾 弓拉奏的奚琴。宋代欧阳修《试院闻奚琴作》提到奚琴;《文献通考》还辟有《乐•奚琴》一章。 原是一种“弦索乐器,剖桐木为琴体,二弦,在木杆上系马尾为弓,拉弦发声”。
  宋代音乐理论家陈旸1099年编写的《乐书》说:“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  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原来是 说宋代的原始胡琴(奚琴)是用竹片在两弦之间摩擦发声而演奏七音。
  根据文字和书中的图形,奚琴同今日的胡琴外形非常相似,只是奏法不同。胡琴在宋代已比较完善。到了元代,宴会上常用胡琴来伴奏,明清两代地方戏剧和曲艺盛行,促进了胡琴的改革,出现了京二胡和梆胡等。  古代泛指一切从域外传入的弦乐器为胡琴,故往往名同而器异。
  元代杨维桢《铁崖古乐府•张猩握胡琴引序》记载:“胡琴在南为第二弦子,在北为今名,亦古月琴之 遗制也。”这里的“胡琴”指的则是“月琴”;《元史•礼乐志》介绍:“胡琴,制如火 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扭转、拨)之,弓之弦以马尾。
    ”此中“胡琴”又为另一种;而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中说的“文宗朝,有内人郑中丞善胡琴,内库有二琵琶,号大小忽雷,郑尝弹小忽雷”,文中的“郑忠丞善胡琴”则是指善弹琵琶。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