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刻本有什么特点?
西夏刻本是指大致与北宋同时,在西夏统治的中国西北方地区各种官私机构刻印的图书。
西夏建国于1032年,1227年为蒙古所灭。西夏自创文字,并以西夏文刻印了《大藏经》等
书,但传世很少。根据现有资料分析,西夏的刻印中心在京都兴庆府,刻本有官刻、私刻、寺院刻三类。
官方刻书,是指西夏政府“刻字司”刻印的书,以刻印西夏文书籍为主,多为世俗文献,主要 有语言文字、历史法律、社会文学和译汉儒家典籍等。比较著名的图书如《音同》、《类林》、仿唐
《艺文类聚》体例编纂的《圣立义海》、《西夏诗集》等,还有译自汉籍的刻本如《孙子兵法三家 注》、《黄石公三略》、《经史杂钞》等,另外还有朱笔校改但未及付梓的...全部
西夏刻本是指大致与北宋同时,在西夏统治的中国西北方地区各种官私机构刻印的图书。
西夏建国于1032年,1227年为蒙古所灭。西夏自创文字,并以西夏文刻印了《大藏经》等
书,但传世很少。根据现有资料分析,西夏的刻印中心在京都兴庆府,刻本有官刻、私刻、寺院刻三类。
官方刻书,是指西夏政府“刻字司”刻印的书,以刻印西夏文书籍为主,多为世俗文献,主要 有语言文字、历史法律、社会文学和译汉儒家典籍等。比较著名的图书如《音同》、《类林》、仿唐
《艺文类聚》体例编纂的《圣立义海》、《西夏诗集》等,还有译自汉籍的刻本如《孙子兵法三家 注》、《黄石公三略》、《经史杂钞》等,另外还有朱笔校改但未及付梓的宋仁宗年间的《孝经传》、
《孟子传》等译稿。
西夏的私人刻书是由个人出资刻印的书籍。这些书籍大多为民间著述而不能在“刻字司” 刻印者。佛经中也有许多私人刻本,但多为汉文佛经。如陆文政刻印于惠宗天赐礼盛国庆五年
(1073年)八月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是现知西夏时期有明确纪年最早的刻本。
寺院刻书,是西夏刻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夏建国前后,就进行了广泛的赎买和翻译《大藏 经》的活动。西夏寺院刻经,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皇室重大法事活动刻印的佛经;一种是寺
院为弘扬佛法而刻印的佛经。
由于两者地位和财力的不同,刻经的数量和规模难以相比,皇室 刻印佛经的数量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与辽、金刻印汉文大藏经《契丹藏》、《赵城藏》一样,西
夏也刻印了汉文《西夏藏》。这一工作是由西夏的贺兰山佛祖院主持刻印的。
贺兰山佛祖院是 西夏都城西北贺兰山某处的一座规模很大的寺院,是西夏汉文佛经的刻印中心。这种刻本,以
竹笔书写,“起落顿笔,转折笔画不圆”,与宋体字不同,有人称之为“写刻体”。印纸多用西夏地 区当地出产的麻纸,与同时代的宋代纸有明显的不同。
受北宋影响,西夏刻本也有避讳情况,如西夏文《论语全解》中的“孝”字缺笔,以避仁宗仁 孝忌讳。但西夏讳制,远不如北宋严格,在官刻本中有的避,有的不避;在私刻本及佛经刻本中,
尚未发现避讳的实例。
书手、誊写工、刻工多为汉人,刻工姓名在佛经中,多记述于序、跋和发愿文中。刻字司刻印 的西夏文世俗文献,受宋朝影响,多将刻工姓名刻在版口上。
西夏书籍的装帧形式和宋版书一样,也有卷子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梵夹装等形式^ 版面设计多字大、行宽、墨色浓厚、疏朗明快。
经折装佛经,多为上下子母栏;蝴蝶装刻本,有四
界单栏、四界子母栏,且多为上下单栏、左右子母栏。、版口多为白口,上段有书名简称,下段为 页码。
西夏人十分注意对书籍的装饰,在字行空白处往往插入形形色色的小花饰,这些花饰,简单 的有圆点、圆圈、三角、方块、十字等,最多的为菱形、火炬、三角形花纹,还有方孔钱、梅花、菊花、
无名小花饰。
装饰性人物,多在标题下空间较大的地方,高达三四厘米,有头顶荷叶、足登莲花 的小人,有头戴笠帽、背披蓑衣的人物。这些花饰,不仅出现在诸如《番汉合时掌中珠》、《杂字》
等通俗读物中,还出现在辞典、佛经中,而国家重典《天盛律令》中最为丰富,各种花饰多达十几 种。
上述花饰多出现在西夏文的文献典籍中,汉文刻本则相对较少。俄藏黑水城西夏写本,还
有彩色栏线,单栏多为红色和橙黄色,双栏则有红黑双线、褐绿双线等,有的版本还在双栏线中 间绘有各种纹锦的花栏,花栏多为立柱装,柱头多为莲花。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