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历史人物

写出下列成语相关的历史人物(1)鞠躬尽瘁(2)讳疾忌医(3)一鼓作气(4)世外桃源

全部回答

2007-01-02

0 0
    (1)鞠躬尽瘁 ---诸葛亮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
  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  (参看“三顾茅庐”) 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
  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
    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三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
    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
  (鞠躬,表示谦恭谨慎;尽瘁,是竭尽辛苦的意思;已,完结、罢休。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普汉春秋》作“鞠躬尽力”,和“鞠躬尽瘁”一样,都是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前出师表》的最末一句是:“临表涕泣,不知所云”。意思是说:写到末了,我涕泪直流,痛哭失声,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些什么了。“不知所云”后来成为一句贬意成语,斥人说话或文章语无伦次、逻辑性太差为“不知所云”。
     引申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思是:恭恭敬敬,尽心竭力地工作,到死为止。。 (2)讳疾忌医---蔡桓侯 扁鹊(què)是古代一位名医。有一天,他去见蔡桓侯。
  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  ”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
  ”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侯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
  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见鬼,我哪来的什么病!”扁鹊走后,蔡桓侯更不高兴了。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
  蔡桓侯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
  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到别的国家去了。  没过几天,蔡桓侯就病死了。
   (3)一鼓作气---曹刿 春秋时代,在周庄王13年的时候,齐国君主齐桓公,派兵攻打鲁国,由大将鲍叔牙率领,部队到达鲁国的郊外时,鲁庄公知道了,请了一名谋士,一起去迎敌,这位谋士名叫曹刿。
   两国的兵将都整齐的列队在郊外,齐国的鲍叔牙刚刚打了个大胜伏,非常的傲气,根本不把鲁国的军队放在眼里,上来就命令冲杀,并且发出告示,谁先攻占阵地,都有重赏。  这一边鲁庄公听到齐国的战鼓震天响,冲过来,内心非常着急,也急着命令,击鼓迎敌。
  这时候,谋士曹刿出来制止他,并说:“大王,现在齐国的官兵士气正高涨,我们急于迎敌对我们很不利,现在最好不要出战,等待时机”。鲁庄公听了认为有一定的道理,于是就下命收兵,站好阵容,不准乱动。  齐国的军队冲到鲁军阵前,鲁军固若金汤,没机可趁只得后退,鲍叔牙很惊奇,又鸣鼓冲杀,可是鲁庄公那边仍然是岿然不动,鲍叔牙更奇怪了,心里想,“莫非是敌军胆小,害怕作战?我已冲了两次,他们都不敢动,如果再冲一次,他们肯定会乱了”于是又发起第三次攻击。
   这边鲁庄公也十分奇怪,更着急,正在这时一直在观战的曹刿沉着又迅速的对庄公说:“现在是时候了,鸣鼓出击!”。  已经憋了很久的鲁国官兵,立刻,斗志昂扬,战鼓齐鸣,如雷鸣一样划破天空,士兵们在金鼓的响声中,如饿虎扑食一样的冲了上去。
   鲁军虽然是第一次鸣鼓,而齐国却已是第三次鸣鼓了。前两次鸣鼓,鲁国却没有动静,士兵们的情绪已经松懈了,心想这次也不会交战的,谁知对方一声鼓 响,士兵象大潮涌来,势不可挡,顿时慌了,仓促交战,可是也是松松垮垮,根本敌挡不了鲁国的气势,大败而归。
     鲁庄公大获全胜,十分高兴,问曹刿:“为什么我们只击一次鼓却能打败敌人击三次鼓?”曹刿说:“在两军兵力差不多的情况下,是要靠‘士气’取胜的,兵将有勇气就会胜,相反泻了气就要失败。
  鸣鼓就是鼓舞士气,而第一次鸣鼓时,士气最旺,没有交战。第二次再鸣鼓就差了,劲头没那么足了,第三次鸣鼓士兵的劲头已经衰退了,人也累了,这时出击迎敌最有力,我们一直保持‘士气’,这时‘一鼓作气’,肯定会将敌击败,”这就是一鼓作气的典故。
     (4)世外桃源---陶潜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晋·陶潜《桃花园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 。
  

2007-01-02

40 0
鞠躬尽瘁--诸葛亮 讳疾忌医--蔡桓公 一鼓作气--曹刿 世外桃源--陶渊明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书画美术
书画美术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