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改编请改编童谣《摇啊摇》谢谢
以文学作品为载体 提高幼儿语言运用能力
[内容提要]: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了重视幼儿语言运用的要求,强调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在近年的研究中,国际儿童语言界将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与儿童语音、语法和语义的发展并列,成为儿童语言发展的四个重要范畴。可见,重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语言界和幼教界的共识。新《纲要》中的要求正是渗透、体现了这一理念。 喜欢文学作品是幼儿的一种天性,他们对童话、故事和儿歌充满浓厚的兴趣。然而,念一首儿歌或听一个故事,对幼儿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学习,文学作品对幼儿语言运用发展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全部
以文学作品为载体 提高幼儿语言运用能力
[内容提要]: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了重视幼儿语言运用的要求,强调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在近年的研究中,国际儿童语言界将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与儿童语音、语法和语义的发展并列,成为儿童语言发展的四个重要范畴。可见,重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语言界和幼教界的共识。新《纲要》中的要求正是渗透、体现了这一理念。
喜欢文学作品是幼儿的一种天性,他们对童话、故事和儿歌充满浓厚的兴趣。然而,念一首儿歌或听一个故事,对幼儿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学习,文学作品对幼儿语言运用发展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远远超过我们已有认识的意义。
笔者旨在选择有利于培养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文学作品,通过倾听途径、理解作品积累良好幼儿运用语言的样本,探索文学作品教学新途径,鼓励幼儿仿编文学作品提高幼儿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文学作品 语言运用能力
《纲要》明确强调“教师应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纵观当前的幼儿语言教育,文学活动占了相当的比例。文学作品包括故事、童话、诗歌等其中优美的意境、曲折的情节、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内容,深深吸引幼儿注意,往往教师在幼儿欣赏后让幼儿简单说说听到了哪个好听的词,或让幼儿自由交流你喜欢故事中的哪句话,为什么?这只使幼儿粗浅感受作品的语言,理解内容,幼儿语言运用能力还没有深入的挖掘。
如何在文学活动中打破传统教法,最大限度地让幼儿接触文学作品,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文学、学习文学、创造文学,进而提高幼儿语言运用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选择有利于培养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文学作品。
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有的是以叙述为主反映英雄行为和冒险情节的,有的是通俗易懂来至于生活的作品,有的是朗朗上口的适合讲述和朗读的。要发展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首先就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幼儿喜欢的文学作品。
1、选择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的故事。
孩子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在交往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最终也是为交往服务的。但是,怎样用语言与人交往,用怎样的方式与人交往会更有效呢?笔者认为,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的故事为幼儿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像俄国托尔斯泰的《拔萝卜》日本白木茂的《黑皮小三》等。经常接触这类文学作品,幼儿就会自然而然地受到启发,并把这种语言交往的意识、方法、能力迁移到日常生活中,为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选择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的乡土文学作品。
一些民间流传下来的乡土文学作品并无大多的思想内容,甚至意义也不相连贯,像海盐乡土儿歌《你姓啥》《月婆婆》等,却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深受幼儿的喜爱,就因为他们通过韵律节奏的美感来吸引幼儿,使他们在优美和谐的朗诵中得到情感的预约,得到说的兴味。
3、选择以生活内容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描写幼儿生活实际的文学作品常常受到冷落。像张莹的《天蓝色的小锁》李想的《琪琪家的椅子》柯岩的《小弟和小猫》,张秋生的《半个喷嚏》等,这些作品都是幼儿生活的再现,可以直接为幼儿提供范例,孩子觉得特别亲切。
二、倾听是提高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途径。
文学作品对幼儿语言的接受主要途径是通过听觉,讲故事、欣赏散文诗、念儿歌是介绍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因为幼儿不识字,他们也不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者,而是文学作品的听众,因此如何将不识字的幼儿引入文学世界,就需要让幼儿认真地倾听。
一是以文学作品内容吸引幼儿倾听。当我们给幼儿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时,幼儿会屏声止息、安静地坐下来听。究其原因,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都符合幼儿发展的特点,因而对幼儿具有较强的趣味性。选择合适的故事、童话和儿歌是培养幼儿有意识地倾听能力的必备条件。
二是除了作品本身的趣味之外,以教师的教学方式影响幼儿倾听效果,或者提出一个问题,或者给予一点新的信息,以此引起幼儿的注意,让他们有始有终地听讲。比如讲李想的《七彩虾》故事,教师先告诉幼儿这个故事的名称,然后说:“奇怪,虾怎,怎么会是七彩的?小朋友有没有见过这样的虾?”如果是讲《萝卜回来了》,教师可以先把这个童话开头和结尾提示地告诉幼儿:“小白兔送来了萝卜给一个朋友,可是最后萝卜却回来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现在让我们来听一听。”有经验的教师常常运用这样的方式,去培养幼儿有意识的倾听能力。
三是教师在讲述故事或朗诵诗歌的时候,以某一种手势、动作、语气语调、抑扬顿挫、其他体态语言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有共同参与文学作品讲述和朗诵的愿望。
比如讲卡达耶夫《七色花》的童话故事,教师可以在讲到小姑娘撕下一片花瓣的时候让幼儿一起用手做撕花瓣的动作,同时跟着故事里的对话进行模仿。如此重复,直到七片花瓣撕完,作品讲完,幼儿都会集中注意地去听。
三、理解文学作品为幼儿语言运用积累良好的样本。
故事、诗歌或其他的文学作品,为学习说话的幼儿提供了成熟的语言样本,这些样本可以让幼儿模仿、记忆并创造性地运用到生活的其他场合里去。
(1)学习各种语言句式,语气,语调。幼儿学习语句主要源于两个途径,其一是从成人的交谈中获得对不同句式的印象,其二则是从文学作品中学习。相对而言,文学作品给幼儿提供的语言句式更为丰富,也更规范一些。
如:在欣赏故事《梨子小提琴》时,教师娓娓道来:“有一天,小松鼠捡到一个梨子,它吃了一半,用另一半做了一把小提琴。琴声真好听,还有清香味呢!正在追兔子的狮子听到琴声,不追兔子了,跑去听音乐了······”这一段故事的语言是以直接叙述形式表现的,幼儿在倾听这样一段话时,可以学习到量词的运用:一个梨子,一把提琴等;感受到如何将各个零星的语言信息材料组合成简单的句子的方式;同时发现不同词序的排列组合构成不同的句型,比如有较平稳的叙述句,有上扬的感叹句等等。
往往我们在平日的活动中也能感受到孩子的表现,比如听过故事《小兔乖乖》后他们也能学习小兔说问句:“请问你是谁呀?”同时还会在句子的末尾将语调抬高。正是在如此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幼儿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各种不同的句式。
从简单到复杂、由少变多,直到能够熟练地运用接近于成人口语的句法结构。
(2)学说形象化的语言。文学作品在向幼儿展示成熟的语言时,往往突出那些作家精心选择的词汇,并且给幼儿一些十分贴切于作品内容的象征性的语言。
正因为语言文学作品是文学艺术的结晶,作家在这样的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可以归结成一种相对一致的表达方式,即形象化的语言。比如:在中班“红黄蓝绿”主题中散文诗《调皮的太阳》就有形象化的语言:掀开被子、掏出画笔、挂在空中、躲进乌云、投入怀抱等。
这些形象化的语言,能够更清楚、更准确、更具体形象地表达作品中太阳的调皮相。学习这样的语言,毫无疑问属于幼儿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表述作品、个人及周围的一切。
(3)、扩展幼儿的词汇量。
学习词汇,就是在获得某一个或一组事物概念的基础上,将这些概念与相应的语言形式对应和固定下来。例如:孩子第一次看到汽车,知道这样一个物体叫做“qiche”。以后他会说“汽车”,这样便把汽车这个词纳入他掌握的词汇库之中。
文学作品是由各种词汇组合起来的语言艺术作品,幼儿学习文学作品,是扩展词汇,为幼儿运用语言打下良好基础。
A、在文学作品中理解和学习新词。幼儿是通过学习新的概念并掌握与之对应的新词来扩展他们的词汇。
毫无疑义,每个文学作品都含有对幼儿来说的若干个新词。笔者在给幼儿讲述故事时,幼儿会将原来没有掌握的词汇进行筛选,联系作品的上下文内容和已有的相关经验来判断不懂的新词,迅速地把握新词的大概意思。
如果教师在活动中注意对新词的提问,幼儿便能掌握这些词。
B、在文学活动中掌握和运用新词。幼儿文学活动,不仅仅是让幼儿听个故事、念个儿歌,往往也为幼儿提供操作和表现语言的机会。对于某些词意比较复杂,并且有一定抽象意义的新词,通过动作和活动表现出词意,效果好于使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教学方式,因而有利于幼儿的理解和记忆。
当然,活动更有利于幼儿运用所学新词,在重复和动作过程中可巩固和掌握。比如形容人的表情的词“气愤”“恼火”“快乐”“不快乐”等等,在幼儿表演故事时就可以让幼儿用动作和表情表现出来。
四、探索文学作品教学新途径,切实提高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
幼儿语言能力是在运用中发展起来的,单纯的集体语言教学活动是远远不能满足幼儿语言发展的,幼儿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创设一个使幼儿敢说、想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而恰好《纲要》要求发展幼儿语言运用能力重要途径是通过相互渗透整合各领域,探索文学作品教学新途径,切实提高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
(1)、绘画文学作品
任何一幅美术作品,它们所展示的内容和所蕴涵的情绪情感都可以用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达。同样,一个故事,一篇散文或一首短小的诗歌所要表现的内容和蕴涵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有线条、色彩和造型构成的美术作品来传递。
语言艺术和美术之间互为说明、补充。在幼儿学习文学作品时,只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就一定能够促进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比如:在《春天》的延伸活动中教师可以请幼儿将自己想象中的春天画在自制的小书上,鼓励幼儿大胆的想象、创造、用各种颜色将春天美丽的景色表现的淋漓尽致。
(2)、表演文学作品。
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有一定的角色和主人公,在幼儿熟悉理解作品之后,提供幼儿相关的道具,头饰,鼓励幼儿自选角色,寻找合作伙伴,在表演的过程中学习运用文学作品中的对话、词语、语气、语调。
比如《金色的房子》《小熊请客》等都是很好的表演题材。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对文学作品理解的清晰度提高了,学会了商量、讨论等方式,合作交流多了,语言运用能力也得到了长足进步了。
(3)演唱文学作品
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性,而一些诗歌、儿歌等为学作品,就是以其跳跃、轻快的节奏吸引人,将其和音乐、节奏结合,能更淋漓地表现它的特色。
我国的古诗与歌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都注重节奏、节拍、重音、停顿、韵律等要素。而儿歌和儿童歌曲更是相通的,可以歌唱的儿歌就成了儿童歌曲,好的儿童歌曲往往是在好的儿歌的基础上改编的。这就为我们儿歌的学习和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内在的必然。
比如:儿歌《小熊过桥》在教学时请幼儿用手指表示小熊的脚在自己的手臂上以XXX XXX的节奏练习,为了加重节奏感运用乐器进行轻松的朗诵,幼儿非常感兴趣。而在音乐教学时幼儿已对这首歌词十分熟悉了很快就会有动作的演唱了。
又如海盐乡土童谣《摇啊摇》,可以将童谣与歌曲的形式结合,优美、舒缓的音乐可以使幼儿更易理解童谣表达的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鼓励幼儿仿编文学作品,扩展幼儿运用语言能力的面。
幼儿语言创造力的发展主要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仿编、改编、续编来实现。
在理解文学作品内容、体验文学作品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幼儿感知艺术语言的结构方式,并让幼儿进行创造性地运用艺术语言的尝试。例如:小班教师开展林武宪的诗歌《阳光》(“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笑着;阳光在溪上流着,阳光在妈妈的眼睛里亮着。
”)这一教学活动时,在引导幼儿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和感受这首诗的意境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指导幼儿体验诗歌的格式和动词的运用,从而引导幼儿仿编出“阳光在车轮上滚着,阳光在皮球上跳着,阳光在麦上跑着”等诗句。
同样,对故事情节的发展、高潮或结尾进行改编、续编也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过程中主动建构的。要发展幼儿语言运用能力,就要为幼儿创设敢说、爱说、会说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这块阵地,随时给予幼儿帮助和指导。
真正把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从教材中走出来,走向孩子的交往,走向孩子的生活。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