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苏轼的诗句串他一生的经历
小时候就爱听历史故事,听的比较多的是大宋王朝的故事。那些杨门女将巾帼不让须眉、岳飞的精忠报国、包青天的英断明察、水泊梁山的英雄好汉、王安石的改革变法等等。长大了看书学习,留恋在文学的王国里,便对文坛的“三苏”格外瞩目,学习了宋朝诗、词,便对苏轼有了更多的垂青。 并通过诗词了解了苏轼的有幸与不幸,了解了他人生仕途的太多坎坷与曲折,通过看他一生的漂泊辗转,了解了他的忠君爱国爱家,性格秉直不阿,随之对他直面惨淡人生的人性美格外的崇拜与敬仰!
人们知道苏轼最多的是他的诗词。 不错,他的诗词不仅在现在,就是在当代宋朝也是响当当的声名显赫,是那时候公认的文坛巨星。这可能与他的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关...全部
小时候就爱听历史故事,听的比较多的是大宋王朝的故事。那些杨门女将巾帼不让须眉、岳飞的精忠报国、包青天的英断明察、水泊梁山的英雄好汉、王安石的改革变法等等。长大了看书学习,留恋在文学的王国里,便对文坛的“三苏”格外瞩目,学习了宋朝诗、词,便对苏轼有了更多的垂青。
并通过诗词了解了苏轼的有幸与不幸,了解了他人生仕途的太多坎坷与曲折,通过看他一生的漂泊辗转,了解了他的忠君爱国爱家,性格秉直不阿,随之对他直面惨淡人生的人性美格外的崇拜与敬仰!
人们知道苏轼最多的是他的诗词。
不错,他的诗词不仅在现在,就是在当代宋朝也是响当当的声名显赫,是那时候公认的文坛巨星。这可能与他的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关,虽不是大家名门,但也有父母的言传身教,他从小就有一个学习知识的良好氛围,加之父亲多年的刻苦求学、科举赶考,骨子里早早就融进了太多的文采和智慧,也就是现在说的遗传因子吧。
加上,人杰地灵的眉山地处天府之国,山青水秀,无忧的生活,以及苏轼从小的好学钻研,很好地成就了他的学识和地位。
在那个朝代要走入仕途、效忠国家和皇帝的唯一出路就是科举考试,并且不比现在国人考大学容易。
当时有的人为此付出了一辈子的辛苦,也没能如愿。苏轼却是在二十岁就考取了头名进士。当时的主考官文学泰斗欧阳修,对苏轼寄予厚望认为三十年后会取代自己。也可能是超乎寻常的过早的出人头地,受到当时名人、高官直至皇帝的重视和召见,造就了他的优越感与责任感,也同时造就了他的那种性格直率,过于自信,无所顾忌,因此犯下了官场和传统中的不够圆滑世故、不会中庸通俗的大忌。
使他出道不久就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由此,苏轼的所有不幸都出自自己反对的反对派所导演。政治斗争就是你死我活,没有中间路线,这在中国古代也是这样,你可能是有利于百姓,你可能是符合事实,生活中往往是真相和实际会隐藏的很深,主事人又被蒙蔽。
你出于公心,你为了道义、为了真理,你就会被现实碰的头破血流、甚至家破人亡!
按理说,苏轼很早就出道,与父亲弟弟一同走出四川、走进仕途,是很幸运的。特别是能与皇家结识、受皇上恩典,使苏轼一开始就注定他不凡的人生。
尽管在苏轼生活的年代,他经历了四个皇帝,但是,国家的政局没乱,多亏了皇帝身边的这些人,特别是皇后、太后、大臣,也正是他们主持公道,稳定了政局,也救助了苏轼。这可能也是后人赞赏宋朝政治清明的原因之一吧。
他被卷入的“乌台诗案”,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的命。此后,英宗皇后拔擢他为仅低于丞相的“翰林学士知制诰”,是为皇帝拟定圣旨的人,并且是八个月内由七品官升至三品,也成为他一生中的最大的骄傲和荣耀!甚至在他一生中较晚的岁月里,若不是神宗的皇后代摄政事,他就可能客死蛮荒了。
过去讲“伴君如伴虎”,苏轼的一生足可以验证这个道理。
苏轼最得意的不是在皇宫里当官,而是在外主事当太守。他第一次是在山东密州当太守,曾写有一首词为证:《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
展示他的领导才能的是在徐州做太守,与百姓抗洪筑堤,战胜黄河水患,建成黄台成为见证。在杭州当太守也是政绩突出,至今的苏堤、“三潭印月,还在昭示着当年父母官苏轼的英明。我看苏轼最自由的生活应该是被贬到黄州削职为民,这里是他一段最底层的生活,也是一个农民苏轼、远离政治苏轼的田园般的生活。
他在这里种地、写作、交友,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一个自由自在的苏轼。他的“东坡”名字也是因此而得名,他对“词”也是在此而了解,并一发而不可收。那篇著名的《赤壁赋》,察看古战场,触景生情抒发感怀:物各有主,认为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听到才有声,看到了才有色,才是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老天赐于我们的用不完的宝藏啊。
哲理是多么的深刻!他的苏氏建筑、书画、饮食文化、药理、佛学、道学、美学观念,无不在此孕育成长。
苏轼的幸运背后还有他的女人。苏轼一生中有三任妻子,并且都是在死后续玄的,苏轼的人品德尚是不是这也算其一?第一位是结发妻子王弗,与其共同生活了11年,生有儿子苏迈。
苏轼为人直爽,王弗却平实精明,为苏轼交往朋友,陈明利害,两人相得益彰,恩爱有加。从苏轼的文章《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另一首《南歌子•感旧》(寸恨谁云短)均能感受到作者对心爱之人的深情眷恋。
他的第二任妻子是他前妻的堂妹,王杰,小他11岁,她处处体贴依赖着长兄式的丈夫。伴随他事业的起起伏伏,无怨无诲地抚养着堂姐的遗孤和自己的儿子,在丈夫宦海浮沉的生活里,一直和丈夫同甘共苦。她聪明解事,办事圆通,并伴随丈夫走向事业的颠峰,但是她却把丈夫艰难的最后岁月留给了她的丫鬟,也就是苏轼的第三任妻子朝云。
但是,在苏轼情感世界里,最为人们传颂的应该是才子佳人式的传奇,苏轼这位大才子不仅有太多的男人为之追随,更应有太多的女人为之倾慕。据说苏轼所到之处,要求签名的不亚于现在追星一族。可不为人知的是苏轼却暗恋着他的堂妹,据说苏轼把家安在江苏宜兴,也是为了离堂妹更近一些的缘故。
传说有句苏诗:“厌从年少追新赏,闲对宫花识旧香。”可见他们的情感不一般。这是名人的花边还是后人的杜撰已无从考证了。
苏轼的散文诗词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他一生足迹走遍大半中国,尝尽人间酸甜苦辣。
人们熟知的《石钟山记》阐述了不要“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重要性,提倡要立足实践,亲自探寻事物的真相。《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自然现象,更包含了多少人生的哲理啊!《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作者更是饱含深情,把物华天宝的杭州,名扬天下的西湖比作西施,以此让人们咏唱千百年!也说不好是历史造就了人,还是人写就了历史,苏轼在词的开创上是开了一代先河,成为豪放词派的一代宗师。
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词句,收放有度、器宇轩昂,让人留恋陶醉,回味无穷。《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让人学到的不仅是苏轼的情感伤怀,更有他做人处事的胸襟,淡定的人生态度。
以至在苏轼逝后,朝廷以5万钱回购其作品。这也果然应验了欧阳修所言,在苏轼死后十年,果然无人再提及欧阳修了。
苏东坡生在公元一0三六年,逝于公元—一O一年,是在金人征服北宋的二十五年之前。
他是在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年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神宗)在位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哲宗)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滴。就是苏轼自己亲自教育的这个小皇上哲宗,成为自己的克星,让晚年的苏轼颠沛流离,贬谪岭南惠州,在此,他的第三任妻子朝云去世,也成为他的晚年之痛。
之后四年的流放海南,没有了爱妻的陪伴,又多了天际的凄凉,几乎耗尽了他所有心血和毕生精力。直至今日人们还都对那天涯海角心有余悸,告诫今天的官员不要到那里去,以免受到当年苏轼的仕途之祸。此后苏轼虽赦免回归,却已积劳成疾,在常州家中驾鹤西去!
一代英才就这样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嫉恶成仇、天地无私、忠君爱国的品行就这样被泯灭和扼杀!那宋朝的命运也在不尽的纷争和内耗中走向毁灭。
在我们品味苏轼宦海沉浮的有幸和不幸中,我们还能咀嚼到什么东西呢?应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我想,苏轼离开我们九百多年了,我们从他曲折的人生和为官道路上,汲取更多的经验教训,他的文采、人格、正气更是长存人间,历久弥新!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