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这个词语的典故出自哪篇文
推敲
贾岛(779-843)唐诗人。字浪仙,范阳(河北涿州)人。曾任长江主簿,故人称贾长江,著有《长江集》。
贾岛一生颇为波折,起先遁入空门,号无本,后又还俗。久第进士不中。 其诗善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在晚唐,宋初和南宋中叶很有影响。
相传,贾岛初到京城。一日,他骑着驴子作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为‘推’字,犹豫不决,口中吟哦着,又用手做推、敲的样子。 无意中却撞上了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时,韩愈官吏部京兆尹。贾岛说明了原委,并向昌黎先生求教。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全部
推敲
贾岛(779-843)唐诗人。字浪仙,范阳(河北涿州)人。曾任长江主簿,故人称贾长江,著有《长江集》。
贾岛一生颇为波折,起先遁入空门,号无本,后又还俗。久第进士不中。
其诗善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在晚唐,宋初和南宋中叶很有影响。
相传,贾岛初到京城。一日,他骑着驴子作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为‘推’字,犹豫不决,口中吟哦着,又用手做推、敲的样子。
无意中却撞上了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时,韩愈官吏部京兆尹。贾岛说明了原委,并向昌黎先生求教。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于是才有了佳作,《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诗人最讲究炼句,把一个句子炼好了,它会为全诗增色。
文字上的区别,更突出的是意境上的区别。
你看:夜深了,鸟儿在池边的树上栖息。月夜下,一个僧人,“敲”响了一处院落的大门,这敲声,更能显出月夜的寂静,“敲” 字之巅妙,正所谓“寓静于动”。
若易“推”字亦未尝不可。但推门不一定伴有吱呀声,“推门”有诡秘之景,恐僧有觅情之嫌。不如“敲门”磊落得多。再说,入夜,谁家不拴们呢?
我们写文章也是如此,比如文章写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修改。
初稿完成的过程可能是一挥而就的,但善作不如善改,一篇好文章往往是反复推敲认真修改的结果。在那“删、增、理、换”里不就包含推敲之术吗?
大师们的作品更是如此。名篇《醉翁亭记》开篇既是“环滁皆山也”一句。
其实欧阳修原来开头写了四周这个山,那个山,有几十个字。后来经过斟酌,删去了多余字,只留五个字。(见《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
再据《唐诗纪事》记载,唐朝和尚齐己,写一首叫《早梅》的诗:“前村深雪里,昨晚数枝开。
”他的朋友郑谷提意见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虚心接受此意见,改“数枝”为“一枝”。后人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推敲之术,不仅在文学上用于斟酌字句,而且在社会实践的其他方面也大有用途。
凡事遇难不解时,“推敲”确是一种有效的法宝。只要妙悟推敲之术的哲理,并勇于实践,不畏艰难,总有所获。说者容易,实际推敲起来,也是极其绞脑汁的经历。
总之,凡定所事必须推敲!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