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请各位语文高手注意

我是一个快高考的学生,本人语文很次,为此深感焦虑!我一做诗歌赏析和文言文阅读就一头雾水,不知从和下手,有时只能蒙。希望大家能告诉我怎样才能提高我的语文能力,用什么方法才能让我看懂古文和诗歌呢?方法越具体越好。

全部回答

2006-07-18

0 0
    qianqian回答得确实很具体,很不错!只是现在是临阵磨枪了。要不是为了高考,我的意见是: 一、对语文学习重要的是培养兴趣。读读那些文学大家们的优美著作,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体会其中优美的意境、语言,难道不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么?读得越多,越有语感,基础知识就雄厚了。
     二、做题其实只是将心中有的东西写出来而已,心中本无,怎能为无米之炊?因此,我以为说明文做不好的原因还是要从自己的知识结构、对题目的把握上去找原因,就事论事、头痛医头不一定见效的。
  建议好好找找原因,也可让老师或家长帮你做做试卷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 三、文言文我觉得还是要多背文言课文,进行翻译练习,多做一字多义方面的练习。  文言里词组少,多为一个字一个意思,可谓是字字珠玑。
  建议勤翻《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多读读古典名著。 四、可参考我的博客: 祝你好运!金榜题名! 。

2006-07-25

63 0
  语文重在积累,但你是一个要考的学生,所以最快的方法: 古文:所有的知识点都在课本上,从最简单的开始,把书上的古文一字一字的翻译出来.尤其要注意词性的变化和固定句式的用法.不需死记硬背,多看几篇,其中必有重复的古文用法,对重复的要更加留心. 诗词:先看有解释的,看诗词时头脑里就想象着诗词中描写的环境,反复读,再将自己的感觉溶入诗词中,最后看解释,看是否正确;若不正确,注意看哪里与自己所理解的不同,并且总结,终有一篇会理解正确.。
  

2006-07-22

48 0
我建议你买三本书,也许对你有帮助,你也会从中受益匪浅的:《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人间词话》!我从小学一直到现在高二,语文成绩一直都是全班第一,对于学习古文我一直都看《古文观止》,请你试一试,效果很不错!

2006-07-22

63 0
    文言文阅读 主讲人:于树泉 2005高考试题全国卷 变化体现四个趋势 1。实用色彩——从题目设计看,提取新闻关键词、拟写宣传语、代人写请柬等,实用性很强。
  从内容上看,有的属社会文化,有的属班级活动,有的属人际交往,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时代色彩——贴近现实生活,关心社会热点。试卷中词语的使用、语病辨误、语意判断、语言表达等题,涉及到知识产权、北京奥运、和谐社会、电力供应、红色旅游、台湾之旅、远离毒品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3。民族色彩——首先,文言文翻译、古诗词鉴赏、名句默写的分值总计提高了5分,对古诗文的考查力度有所增强。  其次,[全国卷Ⅲ]的请柬明显是在要求学生按照传统的语体特点去写,这不仅是在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有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意味。
  除此之外,[全国卷Ⅰ]、[全国卷Ⅱ]19题对礼貌用语的考查,既体现了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净化、美化祖国语言的作用。 4。  能力色彩——被删掉的客观题分值,大部分加在了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上。
  现代文阅读意在突出对考生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的考查,古诗文、语用题意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作文方面,命题体现时代特点,接近学生实际。话题作文的形式一以贯之,“三自”(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的原则,使每一位考生能够扬其所长,弃其所短,在有限空间充分展现自己的真实写作能力,把戴着脚镣的舞蹈跳得美妙潇洒。
     第一板块中的语言知识题 2005年高考,字音、文常、标点、近义词辨析、文言文实词辨误没出现,不等于命题者忽视,也不等于2006年不考。星号的取消,使考点范围更宽,试题选材更具有灵活性。
  复习中对这几个知识点不可掉以轻心。 高三一年,应该把4道语基题作为复习训练的重点之一,理由是: 首先,就北京的情况看,无论是在海淀之类的教育强区与教育相对薄弱的远郊区县之间,还是在龙头校和普通校之间,以至优等生与后进生之间,明显拉开语文这张试卷成绩的,往往不是靠现代文阅读,也不是靠作文,而是靠语基题。
    在教育强区或重点中学,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也多,重点中学学生赢在比普通学校的学生认真刻苦这个非智力因素上。 其次,就历次考试看,如果1—4小题得分高,则全卷成绩就不会太差,如果这一部分严重失分,则全卷就很难拿高分。
  原因在于,选择题的分数很实在,得就是得,丢就是丢,不像笔答题那样,有那么大的弹性、那么多的变数、那么深的凶险。  另外语基题题是学生在高考开卷后第一时间面对的内容,这一内容答的完成的好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考场心理,影响下面内容的答题质量。
   另外,只要通过大量而有效的复习,语基题也应该是考生最能够拿分的一项。最佳的复习策略,我觉得可以概括为12个字——小步走,长流水,精筛选,不间断。  这是由于,语基题的内容既多且杂,非常容易遗忘。
  出现的情况常常是,今天练过的题,明天照错不误,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循环往复。因此语基的复习不能靠短期突击奏效,不能奢望通过铺天盖地的阶段复习一步到位,而是要把战线拉长,从上高三一直到进高考考场,每一阶段、每一版块的复习都应该带着语基往前走。
    对于错答率比较高的试题或全卷,必须不惜一次乃至几次地“回头”,也就是对原题稍加变化或不加变化,在稍隔几天之后,再次检测,直至掌握为止。语音、字形知识漫无边际,高考考查的是常用字词中常见的音、形错误,复习时应该注意把最有价值、最具可考性的音、形试题筛选出来,加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完成成语题,主要依赖学生的日常积累。应该多了解一些成语的意义和使用特点。不是机械地去死背词典上的词条,而是要懂得在成语的使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比如:色彩有褒贬、范围有大小、词义有轻重、前后有搭配、词性有选择等等。
   对于病句题,学生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六种基本的病句类型应该心中有数。   在六种病句类型中,语序不当的毛病既可以凭借语感来发现,也可以通过熟记例句解决。
  比如,多层定语就可以熟记“她是国家队里的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女教练”这样的句子,来了解多层定语“领属—数量—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表示性质”的层次安排。除语序不当之外,其他五种类型都可以借助“简化法”,也可以叫“抽取主干法”。
    这是一种简便易学而又见显效的方法。主干一提,大部分语病立刻“现形”。主干就是一个句子的“纲”——纲提误显,水落石出。 以上是对语言知识复习的一些看法。至于语言表达应用这块高考“试验田”每年都有新面孔亮相,2005年分值升至15分,更突出了其在语文全卷中的地位。
    对于传统题型的答题方法,如压缩题的“分层、筛选、剔除、整合”,仿写题的“形似”、“神似”,连贯题的“明示信息”、“暗示信息”,对联的“对应”与“和谐”等等,复习时除了给学生必要的指点,并相应提供一些题型示例,让学生心中有数之外,更重要的是始终把训练学生的整合重要信息能力、运用恰切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放在首位。
    有了这种能力,不管题型怎样变化,考生都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第二板块的古代诗文阅读、翻译、默写,这应该是志在必得的32分,在高考复习时,应该以这部分为龙头,带动整体复习,力争全卷丰收。
   古文阅读容易拿分,也容易丢分,古文阅读的丢分原因主要还是课内东西没学好。  不少同学对课内古文视而不见,见而不明,实词、虚词等该掌握的知识千疮百孔、漏洞百出,就迷迷登登跳进题海冲浪泛舟,结果费时甚多,收效甚微。
  古文复习时适当的扩展是必要的,但首先应该通过读、背、写、译等方法落实课内知识。“读”就是对照注释逐字逐句读懂弄通,“写”是对要求被默的篇目认真抄写,“译”是结合注释把文句译准译顺,“积”是落实文言重点实词以及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和句法知识。
    应该说,高考古文阅读的难度并未超过课本的难度,如果课内古文真正掌握,形成迁移能力,即可从容应对高考。应考时,先做最后一道题,就是对古文内容理解分析的这道题。四个选项都是按照原文中的顺序、从第一自然段到最后一段对应设计的。
  如果有四个自然段,那么A项对应的就是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以下依此类推。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错的,错误项中又只有一个“点”——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两个词语是错的,因而这道题的信息有95%是正确的,错误信息不过5%。
  如果善于利用这道题,把原文和四个选项对应起来阅读,就对古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基本了解。这时再回过头来做文言虚词、实词和信息筛选题,把握性就大大增加。   和古文阅读比较,翻译的难度更大些,翻译的方法,可归结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 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上例中的“人”、“我”、“北门”就是这样。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如:句首的状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5) 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 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默写题是“二选一”的形式,内容以课内为主,都是名片中的名句,学生只要把课内要求背默的篇目掌握好,就可以稳拿这5分。 阅读、翻译、默写,再加上诗歌鉴赏的6分,累计30分,这至关重要的30分,是语文全卷最该拿到的30分。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题的解题技巧 怎样迅速、准确地解答诗歌鉴赏阅读题,我认为有十种方法可给考生指点迷津。
     一、联系所学课文 联系所学课文解题,实质上是由已知推测未知的一种思维方法。就是说,若所给诗歌中的某些词语是我们所学过的古诗文中的语句或故事,就可以此为依据去确定选项。
   例(1)阅读文天祥的《念奴娇》完成下面试题: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  蜀鸟吴花残照里, 忽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 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 !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 睨柱吞赢,回旗走嬴,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1、词中的“睨柱吞吴”指的是:( ) A、唐睢在秦廷胁迫秦王就范的故事。
     B、贾谊奋笔著文批评秦皇赢政的故事。 C、蔺相如在秦廷怒斥秦王的故事。 D、荆轲行刺秦王赢政掷匕于柱的故事。 总结:《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相如持其璧,睨柱。
  秦王恐其破璧……”的句子,据此选C。 二、抓住关键词义 诗有诗眼,句有句眼。  阅读鉴赏时只要抓住诗眼、句眼的关键词语,弄清其含义,就可确定正确选项。 例(2)对下面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A、开头两联赞美李白的诗清新,俊逸,卓异不凡。   B、第三联写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抒发浓重的离情。
   C、末联写作者回忆过去与李白把酒论诗的情景。 D、这首五言律诗,从赞美诗发端,以“论文”收束,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自然,用语隽永。 总结:阅读此诗可抓住首联“无敌”一词,什么“无敌”?一是“思”(思想、构思或思维的意思);一是“清新”“俊逸”(指风格和意境),由此可确定A项无误。
    根据第三联的“渭北”“江东”可确定B项无误,因杜甫曾在渭水北的咸阳居住不定期,而李白当时正住在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看第四联,抓住“何时”一词即可断定作者是把与李白一起把酒论论诗寄托在将来,这是作者的希望,不是回忆往事,正因此此题答案为C。
   三、捕捉隐含信息 所谓隐含信息就是古诗中的某些暗示性词语,解题时若能捕捉住它们,问题就会顺利解决。   例(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2两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对这首元曲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酒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2、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 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呼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 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 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 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总结:总结:这是96年的高考题。
  此曲是著名蒙古族诗人、散曲家阿鲁威所作,题目是《蟾宫曲·咏史》。 审视全曲,可抓住的隐含信息应是“曹公”“借得”“赤壁东风”“南阳卧龙”“西蜀”“江东”。“曹公”指曹操,“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南阳卧龙”指孔明,可断定1题答案为D。
    又由隐含信息可看出曲中对这三位英雄只描述,未比较,所以断定2题为C。 四、注意表达方式 诗歌的表达方式有四: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是一种表达方式,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思想感受在具体作品中的抒发,。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即作者把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直接倾吐在作品中,以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  诗歌中常采用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也叫“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寄情于景”,作者借所描述的人物、事件、景物等来表情达意。
  这一点阅读时要格外注意。 例(4)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 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诗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总结:这是95年高考题。
  阅读这首词,比较四个可选知A、B分析都符合诗意。这着诗通过对主人与侍女的问答,写了风雨之夜后对海棠的关心。由始至终未直接写出对春光留恋和惜别之情,却暗含这种感情,这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通过“绿肥红瘦”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的。
    因此选D。 五、了解作家流派 古代作家因其诗的风格不同而各属不同流派。如有的属山水田园诗人,有的属边塞诗人。在词家说来,有的属豪放派,有的属婉约派。不同流派的诗人,风格必不相同。
  我们阅读鉴赏时应注意作家的流派。 例(5)认真阅读黄庭坚的《跋子赡和陶诗》,指出诗后解说与诗的内容不符合的一项( ) 子赡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A、苏子赡按陶渊明诗的韵脚写过一些诗。 B、诗的颈联着意渲染了苏子赡的为人豁达。 C、苏东坡的诗与陶渊明的诗在风格上很相近。
   D、作者认为苏子赡与陶渊明同样的刚毅不屈。   总结:陶渊明,东晋人,是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田园诗人。他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开创了豪放词派,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其词题材广泛,表现手法以铺叙、直接抒情为主,风格宏阔,苍凉沉郁,豪情奔放。正因此,陶诗与苏诗风格绝不相同,据此可确定答案为C。   六、认准陈述对象 诗歌情节不连贯,跳跃性强,但它和散文一样,也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对象,阅读鉴赏时要认准陈述对象,以免张冠李戴。
   例(6)对下面一首杜甫《月夜》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A、首联,诗人身在长安(被囚),却从鄜州写起,以对方写自己。 B、颔联,颈联,写儿女的幼稚美丽,反衬诗人愁怅痛苦。 C、尾联想像与妻子在重逢之日的情态,反照现实,令人凄然心欲碎。
   D、全诗从起笔到结束,都是从对方的角度叙述的。   总结:这是一首思家之作。首联用“闺中”代妻子,写妻子独看鄜州月思念自己。领联写小儿女还幼稚不懂忆长安。颈联写谁呢?是小儿女吗?从“云鬟”一词可知,不是写小儿女。
  “鬟”是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结。“小儿女”不是妇女,所以没有“鬟”,且“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不会在月下长久徘徊站立的,因此,颈联描写的对象应是承接首联,是妻子。  于是,答案为B。
   七、理解地运用典故 古代诗歌在叙事、议论、抒情中常运用一些 典故,自然熨贴,言简意赅,引人入胜。正因此,解题时若能理解其中一个典故,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还以96年高考题为例(原题见例4),知道了典故,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八、体味创作意境 诗歌的意境指作者在诗作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正因为它包括作者的主观情态和客观风物两个方面。  创作意境是指作者在写作时创造的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理寓其中的艺术画面。
  我们阅读、欣赏诗歌时如能深刻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境,就可准确解题。 例(7)对杜甫的《蜀相》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面是(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 A、首联自问自答,记祠堂所在,描写了丞相祠堂环境的静谧、肃穆。 B、颔联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祠内的美好春光,含蓄地赞美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
   C、颈联赞美了诸葛亮的匡世雄略,报国苦衷,感情沉挚而悲壮。   D、尾联表示了作者对诸葛亮未能成就更大功业的惋惜,慨叹了千古壮志未 酬的英雄们的悲愤心情。
   总结:从整体上可看出作者写的是锦官城外高大茂盛古柏掩映中的武侯祠,尽管有映阶碧草、好音黄鹂,但也只是枉添春色。这就渲染了今日祠堂冷落、荒凉、无人视听,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身后寂寞的慨叹。
    据此可确定B有误,“美好的春光”“高风亮节”与作者所创意境不符。 九、把握背景、主旨 诗歌多是作者见景生情所作,所以,写作背景常为诗作定下基调。诗歌也和散文一样,有个表达中心主旨,为此作者或叙事、或写景状物,或议论抒情。
  因此,解题时要把握住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作品的中心主旨。   例(8)对下面苏轼的一首〈浣溪沙〉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再无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A、首句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及游兰溪之时令,着一“浸”字写出了春兰的 活力。   B、次句写漫步兰溪边,突出兰溪的洁净。
  三句补足洁净的原因,同时烘托诗 人悲凉心境。 C、下阙“流水尚能西”悟出“人生”能“再少”,何必哀叹衰老的哲理。 D、全词虽表现了诗人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但也掩盖不了诗人消极 隐退的悲凉情绪 。
     总结:这是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所作。当时他政治上失意,生活上也比较艰苦,但他仍对人生抱着乐观向上的态度。 这首词通过对兰溪见闻的描述,抒发了乐观旷达,即使在失意中也人老心不老,壮志满怀的豪情。
  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诗作的中心主旨,确定此题为D。 十、揣摩褒扬贬抑 诗歌常常有作者浓厚的主观色彩和时代特点,作者褒贬好恶尽在其中。  阅读时要揣摩作者的主观情感 ,解题才能无误。
   例(9)下面是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之一,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为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A、这首诗中的“王杨卢骆”即指初唐四杰。
   B、这首诗评价了“王杨卢骆”在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C、这首诗否定了对“王杨卢骆”、“哂未休”的态度和作法。 D、这首诗就“王杨卢骆”“身与名俱灭”的结局抒发了叹婉之情。
   总结:纵观全诗可知,作者主要称赞“初唐四杰”在当时齐梁绮靡绝丽的文风还盛行之时,能尽力克服这种不良之风,以较朴实的诗篇描绘现实生活,抒发内心真实的感受,扩大诗歌内容,为唐初文学革新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揭露和批判了当时一些轻薄愚昧的无聊文人对待文学遗产的错误态度。
    由此定为D。 。

2006-07-21

32 0
写出你想写的,就性了,我也是一个就要高考的学生.你就相信吧.

2006-07-21

62 0
    其实,你应该向你的语文老师请教的。现在的孩子,不会发问,不善于向老师学习。 不过,作为参加过高考,大学毕业后工作很多年的学长,还是给你些建议。 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主要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八个字,其中逻辑不考,所以有七个部分。
     字 主要包括看拼音写汉字、给汉字注音、纠正错别字等。  这些都是小学和初中的基础。复习的时候要注意课文中出现的、课文后面有注释的字。这里分两种,一是一字多音的,一是容易读错的。
  这些不用花太多的时间,都是靠平时积累的。还有就是错别字的辨析,要注意成语中比较容易写错的字。   词 这是语文考试的重点,要放在语段中理解词意。  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语段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填入文中。
  要特别注意语境的作用,因为命题者的意图是让学生整体理解文意,所以在上下文一定会有提示的信息。另外一种是文中的加点词是什么意思,用在文中好在哪里。这个词肯定已经不是字典里的意思了,词义已经延伸了,延伸的部分也是语境给它的,而这里的语境不仅仅是上下文,还包括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的主旨等等。
       句 主要分单句和复句。单句考的是主谓宾定状补,但形式不是直接让你划线,而是换成理解式的,比方说会问你《沁园春??雪》中“望”字一直管到哪里,也就是问谓语和宾语的关系。
  另外考的就是修改病句之类的了。复句考关系,关系就看关联词。因为是高考,所以不会太简单,一般是不给或者只给一个关联词让你填。  这个时候,想当然填进去的就肯定错,必须考虑到前后的语境。
  所以考生不妨在做每道题的时候都想想命题老师想在哪里让我上当?   篇 文章的篇章结构,句子的作用,包括承上启下等等,这个放到阅读里讲。   语 语法,其实包括在句子里。   修 修辞是肯定要考的,但不会很难。
    要注意的是不要看到有比喻词的就以为是比喻句,“他仿佛生了病一样。”就不是比喻句;反复和排比要搞清,三个以上的并列才是排比,还有对偶,有时候不是很严格的,但也是对偶;拟人和比喻也要搞清楚。
     文 包括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文学常识部分:基本上就是教材中规定篇目的作家,古今中外的,要特别注意古代和外国的。  这个部分只要看课文中注解的第一条就可以了,看得全一点,作家的字号记清楚。
  文学的基本样式要搞懂,最主要的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另外诗和词的区别要知道,搞清楚什么是律诗,什么是绝句,什么是古体诗;词要搞清楚词牌是什么,词的题目又是什么。文化常识部分就比较活了,比方说有一句话“终于登上了东岳之巅。
    ”问你东岳是什么山?西岳又是什么山?这是比较难的,那么考三校生的时候还是局限在课文中的,包括古诗词中涉及的,还有注释中的内容。   现代文阅读   记叙文 记叙文中散文比较多,主要是因为比较容易出题,而散文的文学性又比较强。
  要注意的是:   第一,文章的主旨一定要掌握,考试形式可以让学生概括,也可以选择;   第二,文体的用语要规范,比方说散文中没有“铺垫”这种说法,用的是“映衬”和“对照”;   第三,问你从什么角度写的时候这个角度一定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东西,比方说视觉角度、嗅觉角度等。
       说明文 说明文的考点有四个:   一、说明对象,要注意某些段落的说明对象和文章整体的说明对象可能是不同的;   二、说明方法分两种,像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这类的,作用就往形象、生动、具体的层面靠,而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这类的,作用就往科学、准确、严密的层面靠;   三、用词准确,主要考加点词的用法是否准确,好在哪里,那么也是考虑它是否科学、准确、严密;   四、条理清楚,也就是问文章的层次,要学会划分文章的结构。
       议论文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一般是一个判断句,是鲜明的简洁的,不可能很长,一般是“A是B”的结构,所以学生归纳论点的话要注意到这些方面。论证方法也就是例证、引证、比较论证、比喻论证这几种。
  在议论文中尤其要注意关联词,不能孤立地看,不仅要考虑到语境的问题,还要考虑到会不会产生歧义。     文言文   解释加点字重点在于通假字、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
     句子   翻译从阅卷的角度讲,句子的翻译等于是解释加点字,所以还是要抓住重点的字,翻译完了以后看看是不是通顺,再看看有没有使动和意动的用法。   句式   重点在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后置。
       文章理解   文言文的阅读不要字字都落实的,大概意思知道就可以了。当然这是指课外的阅读,课内的还是要搞清楚的。   另外默写诗词句子的时候要注意理解性的默写,这些都是在规定篇目里面的,要注意不要有错别字。
     作文   从阅卷的角度讲,应试作文和竞赛作文,与平时的作文是不一样的。  应试作文还是不要刻意创新,要求稳。那么什么样的作文比较讨巧呢?这里举个议论文的模式:   第一段开门见山,不要超过2到3行就把中心论点跳出来。
     第二段马上议论,这里的议论是宏观的,从大道理讲,紧接着举正面的例子,注意例子中不要有描述性的语言。   第三段专门写一个理论论据,引一些别人说的话或者书上说的东西,注意引的论据不要太俗,老师会反感。
       第四段再来一个事实论据,最好是反面的,构成对比论证。紧接着议论,这时的议论是微观的,就事论事。   第五段首尾呼应,不过段首千万不要出现“综上所述”之类的话。
  再强调一遍中心论点,不是重复而是解释一下。   可以补充的是文章中可以多用一些成语,如果自拟题目的话,题目千万不要加书名号,另外卷面要干净一点,这样就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