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历史学

如何评价汉武帝

要从功过方面来谈,要分类,要客观

全部回答

2005-12-08

0 0
    汉武帝(前156一前87),即刘彻。西汉皇帝。前156一前87年在位。景帝之子。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法术刑名;颁行“推恩令”,削割据势力;官营盐铁贸易,平抑物价;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移民屯边,行“代田法”;派张骞等出使西域,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设郡县于云南、贵州,将汉朝推向全盛时期。
    能诗善赋,原有文集两卷,亡佚。 汉武帝时期的西汉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比较强盛的时期。在历代王朝的历史上,有“汉唐盛世”之说。这里的“汉”,主要是指的汉武帝时期。
  人们又常常把汉武帝和秦始皇相提并论,因为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是秦始皇创立,由汉武帝巩固下来的。  他在位54年,实行了许多新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
   刘彻是汉景帝的儿子,汉高祖的曾孙,公元前156年生于猗立殿,他7岁时被立为太子,16岁时即皇帝位。尽管汉武帝即位时还很年轻,可是他很有一套治国的办法。他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诏书,让丞相、御史、郡守、诸侯王等人推荐贤良方正。
    诏令一下,各地推举了不少读书人,有100多人被选送到中央政府。汉武帝亲自策问他们的治国安邦之道。其中有一个叫董仲舒的,在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这种主张恰好符合汉武帝统一天下的愿望,因此,汉武帝大为称赞,丞相卫绾也向汉武帝上了一个奏章,指出各地派来的贤良方正,有的是法家一派的,有的是纵横家一派的,还有其这各派的,这些人不但不能治理好国家,而且各立一说,会把朝庭扰乱,应当一律不用。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和卫绾的建议,只把公孙弘,庄助等几个儒家学派的留下,其余的人一律不加任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墨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整个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在解决整个社会问题上,也很敏锐和果断。他懂得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首先要提高生产,增强经济能力。  他一方面稳定个体小农经济,宣布“重本轻末”的政策;另一方面则对地主的兼并和不法行为加以限制。
  同时他还注意兴修水利,先后修了引谓入河,引汾入河,引斜入渭等渠道,这样既可通航,又可灌溉田地。在他即位后的20年里,又实施了新财政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整理币制,将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直接控制起来;废销各种杂劣铜钱,统一推行“五铢钱”。
    实行盐铁官营,设立盐官和铁官。控制与经济命脉有关的大手工业和大商业。这些政策的实行,充裕了汉王朝的财政。 汉武帝由于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空前雄厚,为了维护北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汉武帝决定改变汉初以来对匈奴的和新政策,进行一场反击匈奴的战争,并于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对匈奴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战役。
    这3次战役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给匈奴贵族以致命的打击,基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威胁,保障了边境地区人民的安居生产。但这些战争消耗了国家的财富,使广大人民增加了徭役之苦,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他为了联合西域,共抗匈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同西域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开创了中原和西域各地文化、物产交流的新纪元。  不但促进了亚洲各地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欧亚之间的联系。
   公元前88年,汉武帝70岁时,开始考虑自己的后事。他叫画公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意思是让霍光辅佐他的小儿子刘弗陵作皇帝。为了防止太后专权,汉武帝又杀死了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
    汉武帝安排好后事以后,不久就死去了。 武帝雄才意欲何?文武兼资振古国。   绍发华统彰九野,敢击匈奴正六合。   悔过曾使众心恪,富民又启谱新辙。
     风雨茂陵依旧在,春秋千古瓠子歌。   汉武帝是汉朝文景之治以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人们常常把“秦皇汉武”并称。
  这是有道理的。   汉武帝,景帝后三年(前141)正月即帝位,后元二年(前87)二月去世,在位五十四年零一个月。武帝是位富于创新、开拓、进取的人。他在位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又处在充满生机活力的改革与发展时代。
    汉武帝本人也是个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所以那个时期有许多创设。   1、汉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先是六年一个年号,后来四年一个年号。   2、汉武帝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用到现在。
     3、汉武帝时期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史记》,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4、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秦统一后我国见于史籍记载的《舆地图》,元狩四年四月丙申,“太仆臣公孙贺行御史大夫事……奏舆地图,请所立国名。
  ”《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注引臣王赞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见汉舆地图。  ”据颜师古说,臣王赞生活的时代“在晋初”。这说明汉代的舆地图晋初臣王赞还见过。
  这也说明汉代已明确出现了关于国家的地域概念。这对后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5、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对策,武帝亲自策问,选拔人材做官。后世科举之制始此。   6、汉武帝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7、元朔五年为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郡国可按一定条件选送一些人,可受业如弟子。经考试,能通一艺以上,可用作官吏。从国立太学生中选拔官吏始于此。
     8、汉武帝在尊儒术时,又“悉延(引)百端之学”,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同时,又兼用百家的格局。  这点对后世也影响巨大。   9、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亲临现场督察堵塞黄河瓠子决口。
  自秦统一后,皇帝亲临现场治理黄河,这是第一次。   10、汉武帝时推广耧车(土法播种机)下种,此后这一方法在中国用了两千多年。   11、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这在中国史上属首次。   12、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以宗世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和亲。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域国家和亲。   13、在轮台、渠犁屯田,并置使者、校尉。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今中国新疆地区屯田。   14、汉武帝时用井渠法作龙首渠,后传入今中国新疆地区,并进而入波斯等地。     15、从西域引进葡萄、苜蓿种植,从大宛引进了良种马———天马,西域的乐曲、魔术传至中国,中国的铸铁技术、丝织品、漆器传至大宛等地。
     16、汉武帝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同时又重视法治,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这在历史上也是首次。   17、元封五年(前106),为加强对地方官吏和豪强的监察,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
       18、为加强皇权,改革丞相制度,设立中朝(内朝),对后来的丞相制度演变发生了重大影响。   19、元鼎二年(前115)禁郡国铸钱,专令国家所属上林三官铸钱,非三官钱不得流通,郡国以前所铸钱皆废销。
  从此国家垄断了铸造钱币的权力,对后世影响重大。     20、汉武帝通过大量移民在西北边郡屯田,这对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经营西域起了重大作用。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说“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就说明了这一点。
     21、汉武帝时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过任子制度使子孙当官;有钱人可通过“赀选”当官;先贤的后裔可以受照顾,如贾谊的两个儿子就被关照当了郡守。  然而,尤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举、不拘一格。
  如皇后卫子夫是从奴婢中选拔出来的。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的。而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上来的;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选拔出来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任用的一些将军是越人、匈奴人。  而金日石单这样一位匈奴的俘虏在宫中养马的奴隶,竟然与霍光、上官桀一齐被选拔为托孤的重臣。这些情况说明汉武帝选拔人才是不受阶级出身与民族差别限制的。
  然而,这不是说汉武帝用人没有标准,标准还是有的,标准就是“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这就是说,只要愿为汉朝事业奋斗,有艺能、有才干的人,能为将相和可以出使遥远国度的人都可任用。
  一句话,用人的标准是惟才是举。正因如此,汉武帝时人才济济。班固就惊叹地说:“汉之得人,于此为盛!”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22、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的皇帝。
       23、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臣服于中原王朝的皇帝,为此又在今内蒙筑受降城。武帝生前虽未达此目的,但在宣、元时期,匈奴归服汉朝为藩臣。
     24、李广利伐大宛后,西域南道诸国多臣服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汉,匈奴不敢争西域,罢僮仆都尉。  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督护,管理西域南、北道诸国,西域诸国臣服于汉。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首次。   25、汉武帝平定南越后,首次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   除上述二十五项创设之外,还可列出其他在中国历史上的若干个第一来,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汉武帝及其事业,是中国古代历史蕴积的产物,牵涉到了思想文化、礼乐习俗、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演变,以及中国古代各族的状况等等。     有感于汉武帝在振兴中国方面所成就的巨大业绩和那时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惊心动魄的斗争,特录今人所作《赞汉武帝》古诗一首,以纪念那个伟大的时代,并供评价汉武帝时参考:   武帝雄才意欲何?文武兼资振古国。
     绍发华统彰九野,敢击匈奴正六合。     悔过曾使众心恪,富民又启谱新辙。   风雨茂陵依旧在,春秋千古瓠子歌。 。

2005-12-08

287 0
总的说来,他雄才大略,创大汉历史发展高峰,但是他也有许多不是,做了一写有碍历史发展的事,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位明君

2005-12-08

300 0
    汉武帝,名刘彻,汉景帝之子,是西汉第五代皇帝,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7年在位。 汉武帝曾接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采用法术、刑名加强统治。他曾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西汉与西域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派遣唐蒙至夜郎,在西南先后建立七郡;派遣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由此建成版图辽阔的统一国家。
     汉武帝在位期间是西汉空前强盛的时期。他册封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刘旦为燕王时,对他寄予了北御匈奴、屏藩汉室的厚望。据载,刘旦的陵墓在梁山。根据专家考证,西汉的梁山就是北京西部的石景山。
     汉武帝- 刘彻 (前156-前87) 一位有雄才大略又能善于用人的盛世君主。   汉初, 因连年争战人口减少,生产力不足,但经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之后,中国的国力已达巅峰。
  汉武帝继位后,着手开始解决北方的匈奴的威胁。重用名将,霍去病,卫青,李广等,加上张骞 的外交,令中国在国际舞台迅即揭起。经三十年的经营。基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威胁。  而且已俨然成为东亚的霸主。
   在当时,中华帝国的地位如日中天。公元前二八年,北匈奴杀中国使节,八年后,中国西域总督府副校尉陈汤利用西域各国的军队,和囤在西域的汉军,对北匈奴发起攻击,终于一举消灭北匈奴。
  陈汤在向中央陈述发兵的理由说:"凡侵犯中国的,逃的再远,也要诛杀。  "如此气慨,现在的中华儿女也应汗颜。 。

2005-12-08

298 0
  《汉书·武帝纪》:“赞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礻??,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历史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历史学
管理学
传播学
考古学
伦理学
语言学
哲学
历史学
历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