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历史学

郑国修的郑国渠本是想拖垮秦国,后来秦国是怎么识破郑国的这一阴谋的?

郑国修的郑国渠本是想拖垮秦国,后来秦国是怎么识破郑国的这一阴谋的?郑国修的郑国渠本是想拖垮秦国,后来秦国是怎么识破郑国的这一阴谋的?韩国要被秦所灭,韩国人郑国(人名)却向秦请愿,请求修筑渠道来灌溉关中平原,目的是拖垮秦国,郑国渠修筑之中,却被秦国发现,是有人告密,还是秦国自己识破此阴谋的?

全部回答

2004-08-17

0 0
    这里有详细介绍 千古奇战郑国渠 在陕西省三原县,农闲时节常会演出一些秦腔戏,其中一出颇为有名的戏叫《疲秦计》。戏中说的是战国时期,一位叫郑国的韩国水工说服秦统治者,引泾河水修建灌溉农田的水渠,使关中变为天下粮仓的故事。
     在那个诸侯混战的时代,秦国为完成统一霸业,将矛头指向邻近的韩国。  就在韩国将要灭亡的时刻,中国历史转折关头的一场奇战发生了,这场奇战就是修建郑国渠。 千古奇战   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郑国渠有明确记载,韩国水工郑国来到秦国,说服当政者,在秦国境内的泾河瓠口一带开渠引水,修建了这项工程。
     后人这样描述这场特殊的战争:以大工程为彼此攻战之计,可谓千古奇思;以大工程为彼此攻战之器,可谓千古奇战。  富有戏剧性的是,这场奇战的结局,却是最初被韩国当作救命稻草的郑国渠,恰恰又使韩国走向灭亡。
  郑国开凿的这条渠虽几度湮废,但二千多年来几乎每个王朝都曾在其基础上重新建设。直到今天,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仍在享用着渠水带来的恩惠。   那么两千多年前,韩国为什么把国家的命运维系在一条水渠上?让秦国修建郑国渠本是“疲秦之计”,它又如何变成一条强秦之策?   关中大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九曲泾河弯,冲出龙口入泾渠,灌溉良田难计数,郑国仪址恩不忘。
    民谣里的龙口就是《史记》里记载的瓠口,按《史记》记载,郑国渠正是从瓠口取水,像一根长长的吸管,穿过关中平原北部,把泾河和洛水连接起来。郑国渠引水的瓠口,就是泾河边仲山脚下的峡谷口。
     经历两千多年的变迁,郑国渠已湮废了,那么真实的郑国渠是怎样的呢?按照《史记》记载,郑国渠流经今天陕西省的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闫良等县,绵延124公里,灌田115万亩。   合纵连横   《史记》对郑国渠的记载非常简单,而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掩藏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
     故事还得从公元前256年的“商鞅变法”说起,正是它,为郑国渠的修建埋下了种子。秦国地广人稀,商鞅鼓励开垦土地,兴修水利。商鞅奖励耕战的政策使秦国迅速强大,并开始把目光投向邻国韩国,因为韩国位于秦国东出函谷关之后的交通要道,成为秦东扩的障碍。
       当时秦军作战十分勇敢,被视为虎狼之军。秦军使用的武器十分锐利,箭镞表面经铬盐处理,深埋地下二千多年,刃口仍十分锋利。   面对强秦的威胁,韩国成了惊弓之鸟,都城数迁,然而这并不能躲避秦国咄咄逼人的攻势。
     为对付强秦,当时“合纵派”政治家苏秦提出六个诸侯国联合抗秦的主张。  对此,秦国采纳魏国人张仪的连横策略,对其他诸侯国又打又拉。   公元前307年,秦国终于夺取了梦寐以求的函谷关。
  这时,大平原上肥沃的土地和物产开始暴露在秦军面前。 惨烈战事 当时,和秦国邻近的魏国比较强大,公元前293年,韩魏联手,同秦国在今天洛阳东南的伊阙一带发生一场大战。  结果,秦军杀死韩魏联军24万人,韩国和其最重要的盟国受到秦国致命的一击。
     公元前291年,秦攻取了韩国中原重镇,冶铁手工业中心宛。短短一年后,在秦军威胁下,韩国被迫割让出大片沃土给秦国。   公元前266年,一个游士向秦王提出“远交近攻”策略,即秦国要想吞并天下,首先要灭掉韩国。
       据记载,韩国从公元前403年立国到公元前246年的郑国渠修建,共受到秦国较大进攻就有19次。从公元前265年开始,秦国每年都从韩国夺取土地。韩国就像秦国嘴边的一块肥肉,被一块块蚕食着。
     公元前262年,秦军取韩国重镇野王,切断了太行山上上党通往新郑的道路,逼迫韩投降。  结果韩把上党献给赵国,引发了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40万赵军被秦将白起活埋。
     公元前249年,韩国处于崩溃的边缘。当时,韩军战斗力也很强,有“强弓劲弩皆在韩出”、“天下宝剑韩为众”的说法,然而,在强秦进攻下,韩国被真正打败了,将士尸横遍野、百姓四散流亡,景象十分凄惨。
     “疲秦之计”   面对强敌,即将亡国的韩惠王派出一个手无寸铁的水利工程师郑国,去说服秦国兴修水利。在韩国看来,这是危难之际疲乏秦国,救亡图存的好办法。在当时,各国没有常备军队,全民皆兵,而修郑国渠这样的大型灌溉工程,秦国要动用所有青壮年劳力,耗费大量财力和精力,这必然要影响到秦国统一战争的进程。
    韩国想借此求得暂时的安宁。   在当时,思想和科技非常开明,才俊们到异国献计得到重用的游士制度非常普遍。各国将水利作为强国之本的思想已经产生,对秦国来说,兴修水利更是固本培元、兼并六国的战略部署。
  当时秦国的关中平原还没有大型水利工程,因此韩国认为这一计策最有可能被接受。     肩负拯救韩国命运的郑国,在咸阳宫见到了秦国的主政者吕不韦,提出了修渠建议。当时秦王政年仅13岁,国家大政实际由相国吕不韦主持。
  商人出身、并非秦人的吕不韦一直希望做几件大事来显示治国才能,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韩国的建议与吕不韦急于建功立业的想法不谋而合,吕不韦当年就组织力量开始修建郑国渠。   。
  

2004-08-31

自己识破,电视讲过

2004-08-18

     战国末年,地处西部的秦国,势力日渐强大。秦王赢政为了实现他一统天下的宏图大略,大力发展农桑,壮大国力,并且请来了韩国水利工程师郑国,为秦修渠,引泾上原。韩国国王韩桓惠王得知后,命参军王昌改名于琪扮作哑巴跟随郑国,利用郑国修渠,企图把秦军拖上庞大的水利工程,使其无力东伐,进而灭之。
    秦王觉察后,怀疑郑国是奸细,又不愿放弃正在进行着的水利工程,便下嫁公主赵苑以监视郑国。就在韩王联络王国联军入关西进时,于琪为了拖住秦兵,毁了大坝并栽赃陷害郑国。在秦王即将处决郑国时,赵苑公主以死相谏,再加上于琪被擒,真相大白。
  秦王继续重用郑国,从而成就了他的宏图大业。   国渠修筑之中,却被秦国发现,是有人告密,还是秦国自己识破此阴谋的? 看我这一段,便会有答案。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历史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历史学
管理学
传播学
考古学
伦理学
语言学
哲学
历史学
历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