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军事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用的是德国驳壳枪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用的是德国驳壳枪,问下这个枪的性能,装弹量,威力,射程那时候中国的这批枪是哪来的,为什么还要用手动步枪

全部回答

2005-09-13

0 0
    德国驳壳枪,中国又称盒子炮,其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Mauser Military Pistol)。 弹容:10——20发 射程:150m以内 射速:10——150发 特点:体积较大,弹容较大,可连发 中国最早引进驳壳可追溯到北洋军阀时期,那时的北洋政府从德国进口不到百支驳壳,需要花费白银近万两,还不含关税。
    制作工艺较为复杂的毛瑟的昂贵是有名的,那时世界上的手枪价格多在几美元(按当时货币计算)。而一把驳壳的价格平均达到25美元。因此它在西方国家多受冷遇。    但是,驳壳枪使用最普及的国家却是贫穷的旧中国,世界上所生产的驳壳总共才达150万余支,其中50多万支被通过各种方式引进到中国,在中国广为盛行,从北洋时代一直到抗战时期,这是为什么呢???    1,当时西方列强害怕中国的反抗将危害他们在华的利益,对中国实行武器封锁,对火炮,机枪等有较大杀伤力的武器禁止向中国出口,而手枪却不在其列。
    于是装弹量大,携带方便的驳壳便成为诸多军阀扩充军备争夺地盘的重要武器。大量引进这种相对昂贵但实用的武器。    2,旧中国军事工业落后无法为中国的军队提供大量的先进的武器。
  只有通过进口来扩充自己。    3,抗战时期,游击战成为对付日军的重要战术,而轻便,弹量大,使用简单,携带方便的驳壳枪成为游击队战士的重要武器,在此以前,驳壳多是军队干部的随身武器,并未普及到下属。
       4,日军侵华带来的带来大量驳壳,许多被缴获 二次世界大战及大战结束后,驳壳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因为,人们在战争中发现,在大规模的正面战场上,手枪很难成为一种主要的近距对敌杀伤武器,而步枪机枪灯才是主要步兵武器,手枪在战争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直到后来,冲锋枪的改进以及突击步枪的出现完全填补了在机枪和步枪之间的火力空白,那种可以连发的手枪——驳壳,逐渐被威力更强大的,子弹更有杀伤力的突击步枪代替。驳壳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

2005-09-14

681 0
    大家说得很详细,但我还是要补充几句。 毛瑟军用手枪,在中国之所以叫盒子枪(或称盒子炮),是因为它的木制枪匣。 为什么要用这种很大很笨的木制枪匣呢? 这种手枪是德国人造的,但在西方国家却很少有军队装备,主要它有个缺点就是枪口上跳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设计这种木制枪匣,这种枪匣能装在枪身上形成一个枪托,从而能抵肩射击降低枪口上跳的程度,但这种使用方法在影视作品中从没有见过,这是为什么呢?别急,听我慢慢说来。
     这种枪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向上抛壳,而向上抛出的弹壳会往往会打到枪手的面部,这也是西方军队很少装备的另一个原因。 而咱们中国人是怎么使用这种枪的呢?请大家留意一下影视作品中中国人在使用这种枪的时候,大多数都是将枪转倒90°射击,这样就同时克服了这两大缺点。
  你不是枪口上跳吗?我转倒90°就变成横扫,这样一来就不需将那个大而笨的枪匣装上当枪托用了。  你不是向上抛弹壳吗?我转倒90°就变成向侧面抛弹壳了。 咱中国人真够绝的吧!。
  

2005-09-13

674 0
我曾经玩过这东东,重量和五四差不多,感觉不错。现在想来,和《血战上海滩》的华仔一样,只可惜,那时鬼子已让爷爷打跑啦!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军事
其他社会话题
公务办理
法律
求职就业
时事政治
宗教
军事
军事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