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职业教育 自考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的自学有什么技巧吗?请指教.

我是自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考了一次了,没过.这次又报了,10月份就要考了,但现在复习好象效果不是太好,请问哪位师哥师姐这门已经过了的,有什么学习技巧,赶紧传授一下,感激不尽

全部回答

2005-09-13

0 0

     楼上的说的可是非常的关键,那么我也就也凑个热闹,说说自己的心得大家交流交流。 说实在的,当初专科古代汉语的课我几乎是没有听,考试复习的时候一看教材还是全新的,自己都有点惭愧。
  但是好在复习时间还是很充裕,有足够的时间来把握全书。具体的学习方法大概有这样几点: 1 如果从头往后学会遇到刚开始很难的情况,觉得摸不着头绪,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工夫,毕竟不象文选或者文史类的东西不讲究方法多下工夫背就能解决。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解决方法很简单,我个人认为不要从头到后的学习,可以讲究一点“机巧”,我个人复习的时候是先从常识学起的,因为做为语言工具课,古代汉语必然要从字到词然后再到句子最后到阅读和文章,可以先把字,工具书方面的常识先归纳出来,也为日后考试准备简答积累材料。
    其他的常识就要在文选的学习中随时查找对照,比如一些具体语法现象,如被动句式的运用,宾语前置等在文选中出现自己又搞不太明白就去后面专门的常识章节中对照学习效果很好。 2 正如教材前言所说,学习语言都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所以积累很重要,积累相信大家都知道主要在文选的学习中。
    古人读书讲究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读的多了,记的多了,语感自然就会逐渐积累起来,为考试中的阅读和课外阅读奠定基础。个人认为文选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所有的知识点都是以文选为载体出现的,而且仔细学习文选,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培养出来的感觉就会更好!而且如果复习时间充裕可以考虑适当的把泛读也仔细的看上几遍,又能积累阅读感觉,又能为百分之二时到三十的考试难点找到更多的保证。
     3 古代汉语的知识体系博大,支点庞杂,复习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大网捕鱼”,释词到简答到默写到阅读到课外阅读到古文今译都要面面俱到考试才有保障。因为毕竟每个人擅长的方面不同,但不管你擅长哪个方面,仅仅凭这一个方面是很难拿到六十分的。
   4 注意文选后的单独字的解释是第二重要的环节,把每个章节最起码是精度章节的字本义很引申义都弄懂,考试中释词题环节才有把握,要知道,这个题型的分数可不少哦。   5 尽量把要求背诵的章节拿下,其实大纲要求的背诵量并不大,只要认真在考前拿出一天半天时间就可以做的到,一段默写背诵章节的题目的分数是三分,很多人都不在乎这三分,而往往出来的分数就是五十七 五十八 ,想来把这三分拿到手里出现这样遗憾的机会就会减少很多了。
     6 专门把简答需要的常识知识点单独总结出来,量不多,而且容易把握,记得自己当时就总结了不到四页的纸。这样一是方便单独复习,二来临时抱佛脚时候拿着或者放到口袋里都方便不是。
  简答也有将近十分的分量呢,而且顺利的答出简答可以很好的稳定自己的情绪,也有利于后面阅读和翻译的发挥。   7 如果在知识点的学习中实在效果不好,就干脆把书上这个讲解章节所举的例子记住,考试的时候往往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最起码你不会让某些题目的答案是空白的。
   8 仔细看大纲要求举例的的知识点一定要把书上讲解的 例子记下几条,否则答案不好拿全分。 9 适量的做一些练习其实也很重要,一能巩固知识,二能培养自己答题的感觉,一些标准的翻译自己多留意一下对考试时做阅读和翻译的帮助非常之大。
     最后请你想想,记忆的题目分数基本保障,选择自己多多仔细,在有一定基础上把阅读做好,翻译或好或坏再努力努力,六十分还是很有希望的。 无意中看到这个朋友的 贴子就随便说了几句,错误和遗漏还有很多,大家一起努力吧,这位朋友也希望你考试顺利。
  

2005-09-11

297 0

    什么是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语之 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只能依据有文字记载的 书面语。
  古代书面语的情况怎样呢?请看下面两段材料: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 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孝经》孔子徒弟,姓曾名参,根前奉侍来。孔子说:“在先的圣人有至好的德, 紧要的道理。以这个勾当顺治天下有(蒙古语助词,相当于”啊“)。百姓每(们)自然和顺有。上下 人无怨心有。你省得(懂得)么?”曾子起来说道是:“我不省得,怎知道着(呢)?”孔子说:“孝 道的勾当是德行的根有。
    教人的勾当先以这孝道里生出来。”───贯云石《孝经直解》上面所引的第 一段材料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孝经》的原文。第二段是元代大臣贯云石解释《孝经》的“白话讲章”。 当时元代皇帝读不懂《孝经》,便由精通汉文的大臣用当时的口语作解释,写下来便成了一篇反映当时 口语的白话文。
    可见,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还有文言和白话两个系统。古代汉语要研究的主要不是古白话, 而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和口语的关系怎样呢?文言文最初与口语较为接近,后来同口语逐 渐脱节,并形成一套较为定型的词汇,语法系统。
  口语在不断发展变化,而文言则处于相对凝固的状态, 但它又不是一层不变的。  尤其是秦汉以后的作家在模仿先秦经典作品进行写作时,他们不能不受当时口 语和民间创作的影响,不断给文言增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使文言也有所发展和变化。
  所以我们 说,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 作家模仿它所写的种类作品的语言,如诸子百家、《史记》、《汉书》、《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等, 都是古文言实际应用的范例。
    直到“五四”运动,文言文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现代白话文所取代。 因此,一般把“五四”时期定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限。 为什么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重点是文言文,尤其是先秦两汉散文,而不是古白话呢?这是因为 在我国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文言文担负了记录、传播、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历代许多伟大政治家、 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都曾使用这种语言,并且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今天我们要 继承这笔遗产,就必须有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自然重点是文言。从殷周 到清末,文言尽管有所变化,但其基本词汇、结构和表达方式早在先秦两汉时代已基本定型,并且创作 了许多典范的文言作品。
  因此,可以就只要能读懂先秦两汉典型的文言文,就能读懂其后大多数文言文, 算是学好了古代汉语。   什么是古白话呢?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
  如唐代的变文,敦 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 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  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 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 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古白话上承古代汉语,下接现代汉语,起着承上启 下的作用。如果不把古白话弄清楚,那就不能说对古代汉语有了全面的认识。  因此,研究古代汉语也应 该重视对古白话的研究。但古白话与文言文比较而言,它毕竟离现代汉语近一些,总体难度小一些,况 且古白话使用范围大致限于唐宋以后的俗文学作品,可以不作为我们学习研究古代汉语的重点。
  前人是 怎样研究古汉语并有些什么贡献呢?古汉语从它产生开始,就有人对它进行研究,但真正作为一问学问, 还是从开始的。  我国传统语文学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统称为“小学”。
  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 的侧重点。根据王力先生的说法,从汉代至清代,古汉语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汉初到东晋末, 是语义研究阶段,即偏重文字训诂的研究。因为汉代崇尚儒术,提倡读经,每一个儒生都要求具有阅读 古书的能力,自然对语义的研究就比较重视,其代表作品是《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 名》。
    这一时期,为了读经的需要,还出现了许多经学大师,最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他对《诗经》、 《周礼》、《仪礼》、《礼记》所作的注,对后世也有巨大影响。从南北朝到明末是音韵研究阶段。
  南 北朝以后,诗律学兴起,于是研究韵律和节奏成了当时的“热门”。南朝沈约著《四声谱》,说明当时 人们已经意识到汉语里有四声并把这种认识运用到诗律的实践上。  这一时期,韵书已开始出现,隋代陆 法言的《切韵》,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一部韵书,它在汉语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根据《切韵》语音 系统,可以上推古音,下考今音。
  从十三世纪开始,音韵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话语言方面。元代周德清 的《中原音韵》是为北曲创作需要而作的,它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重要历史文献。  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 纪(清初到太平天国)是汉语研究的全面发展阶段,也是最有成绩的阶段,清统治者严厉钳制思想,一 般学者被迫离开现实而从事古书的整理与考证,汉语的古音和古义研究在这一时期有很多发明。
  《说文 》之学,此时最盛。段王裁、桂馥、王筠、朱骏声是最著名的《说文》四大家;高邮五氏父子王念之、 王引之虽不以《说文》名家,其成就却在《说文》四家之上;此时在古音方面,特别是古韵研究,获得 了空前发展,顾武、江永、戴震、段五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浩、章炳麟、黄侃等都有卓越成就。
     此外,以研究金文和甲骨文为主的古文字学也开始也新局面。吴大、孙诏让、罗振、王国维郭沫若都是 研究金文和甲骨文的名家。字典编纂也有很大进展,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统籍纂诂》等 均是集大成的辞书。
  语法作为中国语文研究中心的一门新兴学问,此时也有了开创性的发展。  马建忠的 《马氏文通》首先创立了一些语法术语并分别了词类,成为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人。 综观我国传统的古汉语研究,内容相当丰富,成就也很显著,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几百种,汉语 研究的专著,积累了许多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遗产。
  尽管如此,我国传统的汉语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初 级阶段,缺乏发达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历来“小学”总是经学的附庸,基本上以经字为中心,因而在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方面,普遍存在重古轻今、重通语轻方言、书面语轻口语的现象,这就必然带有很 大的局限性。
  建国后,王力先生在大学中文课程中首倡开设《古代汉语》课程,从此,全国各高校相继 响应,并成立了全国性的有关汉语研究的学会和专门研究机构。  在古汉语研究领域,人才辈出,著作如 林。
  这一切都给我们古汉语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于一般实学者来说,怎样学习才能费力 较少,而收获较大呢?学习古汉语不同于学习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 古汉语(这时主要指文言文)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古奥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
    要说 “诀窍”和“捷径”,很好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那么 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还是可能的。 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感性与理性、范文与规律相结合的方法,即阅读一定数量的典范的文言 文,自觉地掌握最低限度的常用词和最基本的文言文规律知识,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和配合, 就能较快学好文言文。
    六十年代王力先生编的《古代汉语》,采取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体系, 就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体系。实践证明,这是学习古汉语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学习古代汉 语为什么要读文选呢? 因为学习古代汉语,目的是为了读古书,文选是古书的举例,是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各 种古汉语知识的综合体现。
    不读文选,不仅知识不能掌握,而且也很难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那么,阅读文选要注意些什么呢?首先要着眼于语言,不要着眼于文学。如《论语、侍坐章》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作为文学作品,在了解文句以后,要着重领会这几句描写了怎样的情 境,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趣、爱好和态度等,作为古汉语材料,则要求切实弄懂“鼓”、“瑟”、“希”、 “铿”、“尔”、“舍”、“而”、“作”这些词的古今意义和用法,如不切实弄懂,就没有达到古汉 语学习的要求。
    要逐字逐句读,不能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如前例,按古汉语的学习要求,应该懂得, “鼓”原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但不能作“敲打”解,而应作“弹奏”解,因为“瑟”不同“鼓”, 是一种拨弦乐器,“希”同“稀”,这里不能解释为“稀少”,而是指瑟的声音渐渐减慢减弱,接近尾 声。
    “尔”是助词,用在象声词“铿”的后面,开窍推瑟发出的声音。象声词或形容词后加“尔”或 “然”都是同一种构词方法。“作”一般作“劳作”解,这里用的是本义,作“起来”解,即“起身”。
   “而”是连词,连接“舍瑟”和“作”两个动作,但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偏正关系。读文选就应该这样 一字一句,细细比较推敲。  当然不是每一句都要平均用力,可以有重点有一般,但必须有这样认真仔细 的态度。
  还要注意常用词和特殊句式。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对于这段话中的“晋侯”、“秦伯”、“郑”、“楚”、“函陵”、 “汜南”等人名,爵位、国名、地名等只要一般了解即可:“晋侯秦伯围郑”这样的句式古今也一样, 不必多花力气。
    面对于“以”、“其”、“于”、“贰”、“军”这些常用词的意义或用法则必须掌握, 对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无礼于……”、“贰于……”这样的句式,也应该注意比较、分析。“无礼于 ……”或“贰于……”句式虽然相似,但表达的意义则不完全相同。
  “无礼于晋”是指对晋国无礼, “贰于楚”则不是对楚有二心,而是指表面上跟晋好,实际上向着楚。  要熟读成诵。古汉语在用词造句 等许多方面与现代汉语不同,它有一套特殊词汇,句式和修饰手法,而这些都已成为过去时代的书面语。
   要真正熟悉古汉语,掌握古汉语的微妙差别,最好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读熟,有些片断要能 够背诵。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 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也就“看来百事只在熟”,“熟则精”、“精则巧”。
    “工夫自 熟中出”。 学习古汉语,在重视读文选的同时,还要学习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把前人总结归纳出来的文 字、音韵、词汇、语法等知识学到手,用它来驾驭分析古汉语语言材料。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事半 功倍之效。在今天知识不断更新的年代,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可能也不应该像古人那样十“年寒窗”, 完全沉浸在古书堆中,慢慢用自己的感性经验去摸索、体会。  这样做花力费时太多。
  何况今天我们还有 许多有利条件,因为前人已花了许多精力,为我们整理出有关古汉语的规律知识。古汉语知识涉及面很 广,重点应该是学习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词是语言的建筑料,要能读懂古书,至少到掌握一千多个常 用词。
   所谓常用词,是指那些古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而不是那些冷僻的使用频率很低的词。  所谓 “掌握”,就是要用古今对比的方法,弄懂并记住这些常用词的常用义,特别是那些细微差别。
  《史记。 项羽本纪》:“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使者,皆斩之。”我们知道羊是很温驯的,怎么说“狠 如羊”呢?原来古代“狠”是“不听从”的意思。羊有时很犟,你拉它,它就是不走。  又如《汉书。
  霍 光传》:“光与左将军(上官桀)结婚相亲”。初学者指出疑问,霍光是男的,上官桀身为左将军,自 然也是男的,说二人“结婚”,不可理解。其实古代结为夫妻的双方,女方的亲属可称为“婿”,男方 的亲属可称为“姻”,这里指霍光的长女嫁给上官桀的儿子做妻子,双方成了亲“家”。
    可见应该从古 今比较之中逐步掌握这些常用词。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因为古今汉语的 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之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死记硬背。
   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 法等)应很好地掌握。  如《史记。扁鹊传》:“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这句话中的“生死人” 是什么意思?按现代汉语语法规律去理解,就讲不通。
  在古代汉语中,这里的“生”是不及物动词的使 用法,是活着的意思。“生死人”即扁鹊能使死人复生。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解,就讲不通。  在古代汉语中,这里的“生”是不及物动词的使用法,是活着的意思。
  “生死人”即扁鹊能使死人复生。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 再给你几个不错的自考辅导网,以前经常去。 。

2005-09-11

287 0

还是多背点好啊,我也是迷迷糊糊地过来了!真辛苦。(前几天重装系统了,要不把整套汉语言文学的科目资料与题库都可以给你了。结果丢了-我差点哭了。呵呵)

2005-09-11

269 0

背名句名篇就可以了,关键是对古汉的语感要好

2005-09-10

266 0

要全部背,没办法。我就是这样过的。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自考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职业教育
自考
远程教育
会计资格考试
司法考试
职业培训
公务员考试
自考
自考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