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各级地方官名称

古代的

全部回答

2005-06-20

0 0
    我国历史悠久,各朝代的区域划分和地方官的名称不尽相同。现以西汉为例。 皇 帝: 统管朝廷,下设三公辅佐皇帝治理全国。三公下设九卿,分别管理刑狱、财政、皇帝宫廷事务等。
   以下为地方官官名及各自的职权: 内史: 掌管治理京畿地方,治所在长安。景帝时分内史为左右。  右扶风、京兆尹、左冯翊均相当于郡守,因为管辖的地区属于靠近国都的地方,所以不称郡,合称三辅。
   州刺史: 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州,后演变为行政区,刺史(后改为州牧)为其首席行政长官,后来同时兼管兵权。 州下为郡,设有官员为 郡 守: 又名太守,为一郡中的最高长官。
     郡 尉: 专为掌管一郡的军事,后来改称都尉。 郡 丞: 为郡 之副长官,掌管文书、治安。 郡下为县,设有: 县 令: 万户以上的县的行政长官称县令,万户以下的称县长, 县 尉: 大县二人,小县一人,掌握一县的治安。
   县 丞: 为县令辅佐。   县下为乡,设有: 乡三老: 为掌管教化的乡官,治理一乡的事务。 啬 夫: 掌管诉讼和赋税的乡官。 游 徼: 掌管一乡的巡察缉捕。
   乡下为亭,设有: 亭 长: 管理一亭的治安,兼理该亭民事。 求 盗: 协助亭长,专门从事治安 管理。   亭下为里,设有: 里 正: 掌管一里的民事,是县里任命的不脱产的服役者。
   里监门: 协助里正监理治安。 。

2005-06-20

344 0
    地方长官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战国时期,郡的长官称守(或太守),县的长官称令。秦统一后,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户以下的县称长。
   汉代列侯所食县叫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叫邑。侯国的行政长官称相。  汉武帝初置十三州,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有时称牧)。 北齐县分九等,长官都称令。郡长官仍称太守。
  州长官称刺史。 唐初置十道,玄宗时增至十五道,为监察区,每道设观察使(按察使、采访使)。唐代的军区置都督府,都督加使持节称节度使。节度使初设于边镇,后遍设于内地。  节度使一身兼军事、行政、督察三种职务,成为权力很大的地方军政长官。
   宋代的地方行政,又有新的变化。朝廷派朝官知(主持)某县事,简称知县;州的行政长官称权知某州军州事,简称知州。 辽代州的长官为节度使,或观察使、或团练使、或防御史、或刺史等。
    县的长官为令。 明代省的下一级政区为府,府的地位相当于汉代的郡、唐代的州。府的长官称知府,京府则称府尹。州有两种:一种是直隶州,与府同级;一种是散州,与县同级。
  州的长官称知州,县的长官称知县。 清代的地方行政大体沿袭明制而略有不同。在省一级,正式以总督或巡抚为最高长官。  总督、巡抚并称封疆大吏,或称疆臣、疆吏、岳伯。乾隆时,管辖府、州的高级行政长官通称道员,别称道台、观察。
  清代在新开发地区又创设厅的建置,其长官为同知或通判。 佐官、属官与胥吏 协助长官处理各种具体事务的官员为佐吏、属吏或胥吏。 秦汉从中央到地方的官署大都设置丞,为最重要的佐官。
     魏晋南北朝时,尚书省、门下省、秘书省等部门的佐官或属官多称郎、侍郎、郎中、员外郎等。秘书省有秘书郎、著作郎、校书郎等。 宋代在州、府衙门里设置通判,即共同处置政务之意。
  宋宫廷中有一种供奔走使令的吏役,称为快行,也叫快行家。在内外衙署,又有叫做孔目、押司的吏职。  (如宋江) 明清地方官府衙门的吏役有所谓“三班六房”。三班指快、壮、皂,为杂役,快专管缉捕;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办理具体事务的书吏。
  从督、抚到州、县,还要聘请若干有学识的人才,帮助自己处理各种事务,称为幕僚,也称为幕客、幕友、幕宾、师爷等。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书画美术
书画美术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