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中国古代的官文传递形式具体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官文传递形式,有500里,600里,800里快递,过去的传递形式还有哪些?最快的是什么?

全部回答

2008-05-16

0 0
    古代掌投递公文、转运官物及供往来官员休息的机构称为驿站。而邮则为境上传书之舍,起初邮和驿有区别,步传为邮,马传称驿,后则统而言之。 古代朝廷政令的下达,各级官府间公文的传递以及各地书信往来,则靠专人步行或骑马递送,这就是邮驿通信。
  我国历代政府一直沿袭这种驿传制度。   驿传制度起源于周朝。当时的诸侯都自成国家,他们为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都在大道上经常设有驿马和邮车,往返传送官方文书。为了方便信使和邮卒换用马匹和住宿,在通往京城的驿道上相隔一定的距离,设有驿站。
  春秋时期的邮驿通信已很完备。到唐朝,邮传通信盛极一时,分为陆驿、水驿和水陆兼办三种,共有1600余处。  同时还规定了各种邮驿的行程,规定驿马每天走70里,驴50里,车30里。
  若有紧急情况,驿马一天能跑300多里。宋朝时,各州县都设置了专门传递官府紧急公文的“急递铺”。每铺有几个铺丁值班,日夜不停地递送文件,一铺接一铺地传递(如同今之接力赛跑)每天要走400里,紧急军情则“飞递”五六百里,有时还发插羽毛的紧急函件‘:鸡毛信”,称为“羽檄”。
    公文驿递的重要原则是迅速、准确、保密,历代均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证,若耽误日程,错投,私自绕路、夹带私物、丢失损坏,都将受到法律制裁。驿传在中央属兵部所管,在府州都有专门的驿丞管理邮传及迎送官员之事。
  清末,随着近代邮政的兴起和发展,代替了古老的驿传制度。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