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通讯的格式今天同学问我通讯怎么
一,通讯的含义
通讯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深入而又生动形象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据考证,"通讯"一词是由"通信"演变过来的。最早的新闻,传递手段主要靠电报和信函两种方式。 用电报传递的稿件叫"电讯",由于电报费十分昂贵,一般都写得极其简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消息。而采用信函的方式传递的稿件,就写得比较详尽了,里面有较多的议论和描写,比电讯要充实,生动得多,被叫做"通信"。 随着新闻事业和电讯业的发展,本来运用信函传递的稿件,也改用电报传递了,于是人们又把"通信"改称"通讯"。这就是"通讯"名称的由来。
1848年,马克思主编《新莱茵报》,恩格斯为该报撰写的《6月2...全部
一,通讯的含义
通讯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深入而又生动形象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据考证,"通讯"一词是由"通信"演变过来的。最早的新闻,传递手段主要靠电报和信函两种方式。
用电报传递的稿件叫"电讯",由于电报费十分昂贵,一般都写得极其简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消息。而采用信函的方式传递的稿件,就写得比较详尽了,里面有较多的议论和描写,比电讯要充实,生动得多,被叫做"通信"。
随着新闻事业和电讯业的发展,本来运用信函传递的稿件,也改用电报传递了,于是人们又把"通信"改称"通讯"。这就是"通讯"名称的由来。
1848年,马克思主编《新莱茵报》,恩格斯为该报撰写的《6月23日事件的详情》《六月革命》《从巴黎到伯尔尼》等著名通讯。
这些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讯名作。
在中国,辛亥革命时期,上海的《申报》《时报》为了从北京获得新闻,聘请身居北京的名记者黄远生为特约撰稿人,《申报》还专门开辟了《北京通讯》专栏,刊登黄远生从北京发来的稿件,受到读者的欢迎。
这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通讯作品。
通讯是一种在题材范畴方面不断发展的的新闻体裁。从延安时期侧重党的重大的新闻,注重其社会效应和积极作用,拓展到记人,述事,写地方风貌以及褒扬兼顾。
二,通讯的特点
通讯是仅次于消息的一种新闻报道体裁,它的特点也主要表现在与消息的区别上。
(一)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
从内容方面看,消息大多是一事一报,而且只报道新闻事件的大致情况,如果有细节也是非常少的。而通讯报道可以是一人一事,也可以涉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
同时,通讯十分重视细节的刻画,在一篇通讯中往往有大量的细节。
例如,2000年3月8日《大河报》在第一版刊登消息《俯下身做农民的牛站起来当农民的伞中共河南省委授予郝桃枝"勤政廉政的好干部"荣誉称号》,关于郝桃枝事迹的表述只有这样一段:
今年47岁的郝桃枝现任扶沟县崔桥镇党委书记。
1987年由县直到乡镇工作,13年来,特别是任崔桥镇党政主要领导以来,她牢记党的宗旨,扎根基层,心系群众,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领全镇干部群众艰苦创业,脱贫致富,被农民群众誉为"贴心书记"。
而在当日报纸的第5版,还发表有一篇通讯《桃花一枝送春风——记农民的"贴心书记"郝桃枝》,其中关于郝桃枝的事迹计有引水治旱,修路通车,关心贫户,抗洪抢险,清正廉洁等多个材料,具体地展示了郝桃枝的模范形象。
(二)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形式,一般是指文章的结构,语言,表达方式。
从结构上看,消息是一种程式化的文体,它的外部结构由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组成,标题,导语又都有一些常用的模式。
消息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着固定的模式进行操作,创造性只体现在一些局部性的地方。而通讯则不然,它的写作跟一般的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
另外,消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也都有一定的程式性。
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别的表达方式用得很少。在语言上,消息运用词语的直接含义,显得简洁朴素,循规蹈矩。而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语言常有新颖独特的创造性运用,显得溢光流彩摇曳多姿。这在关于孔繁森事迹报道的消息和通讯的比较中能够明显见出。
(三)在写作技巧上,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
这里所说的写作技巧,含义较广,包括虚实相衬,对比烘托,铺垫弄引,设置悬念,欲擒故纵,欲露先藏,欲扬先抑,曲径通幽,断续反跌等多种表现手法,也包括比喻,对偶,排比,夸张,比拟,起兴,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
这些手法,消息也是要运用的。但是,由于消息简洁朴实的文体本性所限制,消息对这些手法是在合适的地方偶尔一用。通讯则不然,为了能够加强作品的感染力和生动性,它常常综合使用以上多种写作技巧。例如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一文中有这样的片断:
……孔繁森离开拉萨两天后,进入阿里地区措勤县境。
藏北大草原那雄浑,壮美的景色展现在他的面前。远方,绵延起伏的雪山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壮丽,广袤无垠的草原一直伸展到遥远的天际。近旁,一座座用石头垒成的玛尼堆披挂着祈祷吉祥的五彩经幡,一堆堆高寒地带特有的红柳丛在阳光下像火一样耀眼。
天空,时而白云朵朵,时而乌云密布;原野,时而大雪纷飞,时而风沙弥漫……
这段文字中有虚实,有对比,有比喻,有对偶,有夸张……作者就是运用这些手法,使新闻也具有了艺术的品性。
(四)风格上,消息朴实无华,通讯富有文采
手法的不同自然会造成风格的不同。
消息一般没有文学性,朴素实用。通讯则有较强的文学性,生动活泼而富于文采。在一期报纸上,只有消息的凝重则不够活泼多样,只有通讯的文采则不够朴素踏实。这两种不同的风格是各有所长的,二者之间的相互映衬和相互补充,使新闻媒体的面貌臻于完美。
(五)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更迅速及时
虽然有消息,通讯同时发表的情况,但一般来说,通讯的时效性是赶不上消息的。这倒不是说通讯就不追求时效,通讯的写作和发表也是讲究越快越好。可是事实上它不可能像消息那样快。
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消息内容简略,篇幅短小,采访快,写稿也快。通讯有大量的细节,篇幅一般比消息长,采访快不起来,写稿时间自然也比消息长一些。
三,通讯的作用
(一),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新闻细节
按说,有了消息,新闻受众就可以即使不出门,也全知天下事了。
消息把国内国外,各行各业的有价值的新闻都作了报道,保证了新闻的全面性。可是,读者不会因此而满足,对于他们特别关心或感兴趣的新闻,他们总是想知道得更详细一些。
举例说,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之后,中国出现了"女排热",女排的国际比赛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如果报道一场女排的重要国际比赛,只用消息的形式,说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中国女排战胜了××国家女排,比分是多少,这对于一篇消息而言大概是只能如此了。可是有些读者关心的东西却没有报道出来:双方派出了什么样的主力阵容 比赛过程是一边倒还是有起伏波澜 教练在关键的时候采取了哪些措施 ××球星的表现如何 比赛中有哪些扣人心弦的场面发生 观众有哪些反映 等等。
对这些方面,消息即使有所涉及也多是语焉不详的。为此,当时我国各个媒体在报道关键性比赛的时候,在刊发消息的同时还有刊发相应的通讯的,以满足读者了解详情的要求。
(二),使新闻具有感染心灵的艺术品格
新闻固然主要靠新闻事实本身的魅力征服读者,作者采取的形式是第二位的。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形式的重要作用,有的时候,形式甚至就是内容。一个新闻事实,采用消息的形式给读者这样一种印象,采用通讯的形式就可能给读者那样一种印象了。
通讯和消息的本质区别在于消息是概括的实用性的反映,而通讯是详细的在实用的基础上还有些审美化的反映。
通讯是有文学性的,文学性一方面表现在形象性上,一方面表现在情感性上。有了一定的文学性,形象感强了,感染力强了,阅读的效果就大不一样。虽然就这两种文体而言无所谓孰优孰劣——它们都有着各自的长处,适应着不同的需要。
但是,就某些题材而言,具有艺术品格的通讯要比消息更感人。例如,穆青等人的著名人物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所报道的吴吉昌的事迹如果用消息的形式加以报道,肯定没有这篇通讯的魅力大。
(三),在消息不能有所作为的地方发挥作用
有一些有价值的新闻题材,不适合写成消息。
因为消息是以新闻事件为基本内容的,而有些新闻是非事件性新闻。
例如,一个平平常常的劳动者,在平平常常的一天之中度过,这其中有没有新闻呢 按过去的眼光来看,没有新闻,可是在现代记者的眼中,它很可能是有价值的新闻。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中的"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那些出现在其中的普通百姓的普通生活,如果用消息的形式去报道,很可能无话可说——除了琐琐碎碎的细节之外,并没有什么能够惊动世人的"新闻事件"。
可是用通讯的形式写出来,就可以是十分动人的。有一些当代的记者,把眼光盯向普通人的生活,有的还整天整天地跟随卖豆腐的小贩,擦皮鞋的小姑娘,公共汽车的售票员,传呼台的传呼小姐等,跟他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感受他们的生活艰辛和喜怒哀乐,然后写成通讯发表。
这样的新闻有时更为感人。
四,通讯的结构
(一),通讯结构的原则:
1,结构要服从主题的需要
刘勰说的"驱万途于一归,贞百虑于一致",其"一归","一致"之处,就是文章的主题所在。人们爱用人体来比喻文章的各个要素:主题是灵魂,材料是血肉,结构是骨骼,语言是细胞。
在这些要素中,灵魂无疑是最重要的。没有灵魂的人是行尸走肉,血肉,骨骼的存在就毫无意义。结构就是在主题的统帅之下。其实,结构换个说法就是主题的展示的步骤与形态。
2,首尾圆合,文情畅达
所谓首尾圆合,文情畅达,是说文章首尾要呼应,中间的主体部分不得无故残缺,线索脉络的设置精当,主次详略的搭配完美,文气畅通,浑然一体。
3,新颖活泼,不拘一格
通讯的结构要巧妙,要新鲜,要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二),通讯结构的常见形态
1,纵式结构
凡全篇的层次与层次之间呈现纵深发展态势的,都是纵式结构。具体来说,又有两种基本形态。
(1),时序性结构
这种结构形态可以被简称为时间结构。其基本特点就是以时间为脉络,沿着时间的长链,把事件的发生发展区分为若干个不同的步骤,每个步骤形成一个大的层次,几个层次构成全篇。
1996年,我国的几大媒体同时推出了服务业的模范人物李素丽和徐虎的先进事迹。其中《工人日报》记者郭萍,吴晓向采写的通讯《北京有个李素丽——21路公共汽车1333号车跟车记》获得了第七届中国新闻奖,这篇通讯就采用了以时间为脉络的纵式结构,这从它的副标题中就可以看出来。
这篇通讯共有4800字,共分为17个层次。我们大致看一下各层的内容:
1
雨点如断线的珠子砸在雨伞上,她的脸上,胳膊上都溅上了雨水。她招呼乘客们上车。
……她就是李素丽。中等身材,30多岁。
海蓝色的套装整洁可体,淡妆轻抹的脸上,闪动着一双笑眼。
2
汽车启动了。李素丽折起雨伞,擦去脸上的雨水,理理自己的头发。随即,车厢里响起了甜润的声音:……
一位乘客动情地说:"售票员给上车的人打伞,不多见了。
"……
3
车厢外,雨还在下。车厢里,显得十分拥挤。
李素丽:"乘客同志们,下面,请您准备好零钱,我将到您的身边售票……"
4
三里河站。
……李素丽走下车搀扶老人上车。
5
车厢里挤满了人。
……她挤到两位年轻人面前,细语轻声地说:"请给老人让个座好吗 "
年轻人应声站起。两个老人也坐下了。
李素丽露出欣慰的笑容。
6
……"我闹牙呢,专门来坐她的车。"女士指指自己的右腮,同时又向李素丽亲昵地瞥了一眼。
"坐她的车还能治牙痛 "我们颇为不解。
"可不。……听她说话,看她做事,心里特快活,一舒畅,就把痛给忘了。……"
7
……李素丽扶着那位中年妇女来到空位前,让她坐下。
原来,这是一个残废人……
说到残废人,记者当晚采访了李素丽另一个故事。
8
……我觉得她是我的亲姐姐,是她鼓起了我生活下去的勇气……
9
一位戴墨镜的乘客摸着朝售票台走去。
她从挎包里掏出一个纸包,放在售票台上。
"同志,你……"李素丽莫明其妙。
"姑娘,我就爱听你话。这几天,我觉得你的嗓音有点哑,这点胖大海是我专门给你买的,泡着喝罢。"
……原来她是盲人。
10
车厢里。
一位中年妇女走到李素丽身边:"姑娘,你太累了。
我看你的脸色不太好。"……"这是新鲜荔枝,听说吃了补身子。"
……李素丽被逼无奈,吃了一颗。
大嫂爽朗地笑了,笑得那么开心。
11
……"乘客同志们,你们看这个售票员的服务多好,咱们为她鼓鼓掌吧!"
话音刚落,车厢里掌声一片。
李素丽哭了。
司机也哭了。
12
……小伙子不好意思了,掏出一块五毛钱递给李素丽。李素丽脸上仍带着微笑:"下车买票就不是五毛钱了,按规定要加倍的。"
小伙子又递给李素丽一块五毛钱。
同时还留给她一句话:"冲你,以后这样的事不会发生了。"
13
……没等李素丽把话说完,小伙子冷冷地瞪了她一眼,示威似的又在洁净的地板上吐了一口痰。……李素丽心里咯噔一下子,有股怒火直冲脑门,满脸憋得通红,她理了理头发,微笑又出现在她的脸上,她转身回到售票台,从自己的挎包里取出一团卫生纸,走到小伙子跟前,俯下身子,默默地擦去地板上的两块痰迹。
……谴责的眼光一起射向小伙子。
小伙子低下了"高贵"的头,再也没有抬起来。到站下车了,小伙子拿着月票特意走近售票台,低声对李素丽说:"大姐,对不起。"
14
……意见本上有这样一段文字:"从此窗口体现了北京人民的文明礼貌,希望其它车也能如此。
"……
15
……最后下车的是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他走到李素丽跟前,激动地位住李素丽的手:"听说过你的名字,我是特意来看看的,不虚此行啊,不虚此行。"……
16
西客站。21路车队队部。
车队党支部书记梁良热情地接待了记者。他抱来一摞意见本,还有许多表扬信:"李素丽是年初从60路调到我们车队的,8个月里我们共收到了277封表扬意见和表扬信。"……
17
下午4时许,空车驶离西客站。
李素丽下班了。
太阳西斜,她骑上自行车,踏上了回家的路。
笔直的大路向远处延伸,沿着这条路,她消失在人群中……
——1996年10月4日《工人日报》
从首趟车发车开始写起,写到下班为止,其中发生的事情,按时间顺序一一排列出来。
这是完全按时间顺序安排的纵式结构。
(2),"递进式"结构
特点是从浅层到深层,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感性到理性。层次与层次之间,呈现逐层深入的态势。
例如,1997年9月22日《大河报》刊登了一篇通讯,标题是《碑上,刻着百名学子的姓名》,全文分为四大层次:
第一个层次的小标题是:"村中央,有一块奇特的碑。
"说在南阳市宛城区瓦店镇焦营村,有一块一人高的石碑,上面刻着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本村考上大中专院校的106人的名单。
第二个层次的小标题是:"一家几个大学生不是稀罕事。"说的是该村一家有两个以上大学生的至少有8家。
第三个层次的小标题是:"树高千丈忘不了根。"说的是该村的大学毕业生为本村的各项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第四个层次的小标题是:"对教育,村领导班子认识与众不同。"揭示的是村领导班子重视教育,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
从以上所列可见出,这篇通讯的层次与层次之间是逐层深入的关系,最终到达全篇思想的落脚点。也有人把这种结构形象地称为"层层剥笋"。
2,横式结构
层次与层次之呈现相互并列关系的,就叫横式结构。
它又可分为若干类型。
(1)空间并列式
空间并列式的特点是把发生在不同地区或不同单位的具有相同性质的新闻事实组织在一起,形成一篇完整的通讯。每一次空间的变换,就形成一个新的层次。
新华社记者一篇报道除夕之夜在一些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仍在兢兢业业工作的通讯,写了五个部分,分别是:
中央电视台:不笑的人们
在长途电话大楼:传递信息和问候
在红十字急救站:救护车紧急出动
在北线阁清洁管理站:"城市美容师"的话
在妇产医院:新的生命诞生了
五个不同空间,五种不同行业,共同构画出了普通劳动者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的高尚境界。
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写作的通讯,常被人称为"集纳通讯"。
(2)人物并列式
人物并列式是在集中报道几个同类型的人物时采用的结构方式。每个人物的事迹相对独立,形成一个层次。若干个人物的事迹共同合成一篇,揭示一个深刻的主题思想。
例如《手执金钥匙的人们——记北京景山学校的几位小学教师》就采用了这种结构。全篇分为四部分:
优秀的小学识字专家马淑珍
引导学生攀登"作文山"的周淑溪
在数学教学改革中勇于创新的郑俊选
善于调动儿童学习外语积极性的方碧辉
(3)侧面并列式
事物总是由不同的侧面组成的,通讯安排结构也可以按照不同的侧面相互并列地组织在一起。
这样的结构在人物通讯和工作通讯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因为人物的思想境界是可以区分为不同侧面的,工作中的成就或问题通常也会被条分缕析地区分为几个不同的方面。
同为报道李素丽的获奖好新闻,1996年10月4日《北京日报》发表的《岗位作奉献真情为他人——记北京市21路公共汽车售票员李素丽》,就采用了跟《北京有个李素丽》大不相同的结构。
作者精心选取了李素丽的几段话,分别围绕这几段话来安排层次。所引的几段话分别是:
"我为我的职业,我的岗位自豪,是它给了我每天都能向他人奉献真情的机会,让我每一天都感到充实。"
"用力去做只能达到称职,用心去做才能达到优秀。
普通平凡的事情要往好里去做,是没有止境的。"
"车厢是一个流动的社会,售票员要在乘客之间穿针引线,调节情绪,营造一个美好的空间。"
"每一条公共汽车的线路都有终点站,但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
我永远属于我的乘客,属于我的岗位。"
全文5960字,分成四个部分安排在这四段话之后,使这四段话成为全文内容的点睛之笔。这四个部分,属于李素丽精神境界的几个侧面。
3,纵横结合式结构
在一篇通讯中既采用纵式结构,又采用横式结构,就形成了这种纵横结合式结构。
在这种两相结合的结构之中,总会有一种占主要地位,另一种占次要地位。或者整体上采用纵式结构,局部有地方是横式结构;或者总体上是横式结构,某些局部是纵式结构。采用这种结构的作品以1961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报》刊登的长篇事件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最为典型。
这篇通讯从总体上看是纵式结构:写的是抢救61个食物中毒民工的过程,从2月2日民工中毒开始,直写到2月5日民工被抢救脱险为止。而在同一时间内,北京,山西,河南的多个不同单位和无数工作人员,都在为抢救民工而奔忙。
作者多次用"在同一时间内"作小标题,分别表现不同地方人们的行动。于是文章的局部出现了空间并列的结构形态。
五,通讯的标题
通讯的标题不同于消息的标题。消息的标题要直接揭示新闻事实,写法比较固定,形式有单标题,引题式双标题,正副式双标题,引题正题副题俱全的三标题等模式,只需套用其中一个模式即可。
通讯的标题跟一般记叙文的标题比较接近,它可以直接揭示新闻事实,也可以曲笔达意。在写法上,通讯的标题可实可虚,可直可曲,可长可短,可庄可谐,没有定规,作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形式上,通讯一般只有一个标题,也可以用破折号引出一个副标题来,副标题大多是实述的写法,主要是交代报道的对象和新闻的来源。
(一)直述新闻事实
这样的写法不事雕琢,符合"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的说法,写好了有"大巧若拙"的大家风度。例如:
莫斯科地铁——豪华,方便,整洁
哀乐低回送巨星
前者是一篇风貌通讯,写的是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公共交通。
后者是写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逝世。两个标题都采用了直述其事的写法,简洁明白而又不失文采。
(二)提出问题,引人思考
用一个问题作标题,这个问题也是时常让读者感到困惑的社会现象,这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索。
例如:
急诊,你为什么急不起来
新华书店,你的位置在哪里
医院的急诊形同虚设,真正来了危急病人,不是找不到医生就是没有器材,一些病人就这样被耽误了。这现象我们时时听说。问题出在那里 还有新华书店,大城市的新华书店都被更能赚钱的商场挤到城市的角落里去了,难道中国真的不再看重精神文明 这样的问题一经提出,引起的关注是可想而知的。
(三)设置悬念
在标题中制造悬念,更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例如:
钱被风刮跑以后
他,她,她
——一个买书,让书的故事
钱被风刮跑以后,结局到底怎么样 在他,她,她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读者读过标题后,会被悬念的力量所牵引,直到知道谜底为止。
(四)比喻双关
在标题中适当运用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可以使文字更生动优美,形象更鲜活动人。例如:
手执金钥匙的人们
——记北京景山学校几位小学教师
解开疙瘩绳自直
——赵县农村解决矛盾靠民主
以"手执金钥匙"比喻为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教师,形象而又贴切。
用"解开疙瘩绳自直"比喻矛盾的解决,是从口语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很有生活气息,而且特别准确生动。后一个标题中的春天,既指自然现象,也指政治形势,是双关的手法。
(五)引用口语
直接引用新闻当事人的口语做标题,也是一种活泼新颖的写法。
例如:
"会计嫌我的油壶小"
"人到难处,要帮一把"
口语是最能直接显示人物个性,最富生活气息的语言。这两个标题,都是借农村劳动妇女的语言来做标题的。
六,通讯的开头
通讯的开头也是多姿多彩,不拘一格的。
记叙文的开头有直起式和侧起式两大类型。直起式包括开门见山直述其事其人,直接抒发感情或者直接发表见解等等。侧起式是利用铺垫弄引的方法,远远说起,娓娓道来,到适当的时候才进入正题,如先讲故事,传说,先引诗词,谚语,名人名言等等。
(一)开端进入情节
在一些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中,常常有开端就叙述事件的写法。处于开端位置的可以是整个事件的开端,也可以是事件的结局或某一个精彩段落。这样写可以强化通讯的情节性,用生动的故事吸引读者。
例如:
1999年9月15日上午10时,福建省厦门高市闹市区——连板步行街。一名男子走下汽车,他环顾四周后,快步向街口站着的一名女子走去。正当他张口问话时,路边上站着的三名男子快步冲上前去,猛力将其摔倒在地,"咔嚓"一声,将其双手铐住后,转身拦下两辆出租车,将这名男子塞进车里。
很快,1993年"1·7"旅客列车特大团伙持刀抢劫案主犯,公安部重点督捕的负案逃犯查海清,在潜逃近七年后落网的消息,迅速通过电波向上海铁路公安局和南京铁路公安处通报
——《千里追踪擒"飞龙"》,1999年10月29日《中国青年报》
作者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将主犯被抓的情节放在最前面,然后再回到事件的开端进行叙述,这样的处理使文章极富故事性。
(二)起笔刻画人物
一开始就展开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在人物通讯中很常见。先让笔下的人物给读者一个清晰的印象,有利于下文的展开。例如:
一块破布,两只鞋刷,几盒颜色不一样的鞋油,再加上个供客人坐的小板凳,就是她的全部挣钱工具。
自从3年前从家乡兰考来到郑州以后,她就天天在火车站给人擦皮鞋,虽说只有12岁,却已经是个有3年工龄的"老"擦鞋匠了。
——《小小擦鞋匠》,1996年3月1日《大河文化报》
擦皮鞋的小姑娘似乎就在我们面前摆开了地摊,她的生活和命运不由我们不关心。
(三)场景描写在先
人物,情节,环境,是记叙文的基本内容。通讯当然也可以从环境着手切入,然后铺展开事件和人物。在风貌通讯和工作通讯中,在开头之处先作一番场面描写或风光描写的,不在少数。
例如:
莲花镇盛产柿子。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所产"恭城月柿",一半出自莲花镇。
不久前,记者来到距莲花镇两公里的南山村。南山是瑶族乡镇中的壮族村寨,远看绿树掩映几间屋宇,近看房屋与月柿等树木错杂相间,黄橙橙,光鲜鲜的柿果挂满枝头,垂向屋檐,垂在路边。
……
——《柿乡访柿》,1999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
一番风光描写,使人不由得对那个盛产月柿的地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愿意跟着记者的笔去游览一番。
(四)先作抒情议论
入篇先作一番抒情或议论,给读者以情绪的感染或理性的启迪,为下文叙述的新闻事实定好一个基调。
例如:
平凡,与大多数人终身相伴。然而有的人,却能于平凡之中感悟到生活的真谛,在生命的履历上,描画大写的人生。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混乡的司法助理员李书奎,就是这样一个人。
……
——《平凡岗位大写人生》,1996年2月12日新华社发
(五)落笔先用比兴
比是比喻,兴是由一物引出另一物。比兴是《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对后世的文学技巧影响很大。在通讯的开头使用比兴,可以大大强化作品的文学性。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