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工笔重彩起源何时何地

工笔重彩起源何时何地

全部回答

2007-08-03

0 0
    1998年3月开始至今,由我主持了六届中国重彩画高级研究班。其中五届是由文化部教育科学技术司主办的,第六届开始是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下面谈谈我在近四年的中国重彩画教学中的体会。
   一、重彩画历史溯源: 中国画自古称"丹青",顾名思义而知古代中国画是以色彩为主的画种,而且是以"丹青"反映了强盛的汉唐时期做为泱泱大国的风采。  "丹"是朱砂和红土所制的颜料;"青"是指蓝铜矿和青金石所制的颜料,"丹青"是泛指一切颜料,或为绘画的代名词。
  由此也可知中国画发端于"工笔重彩画"。从中国绘画史看,工笔重彩画在汉唐时期达到鼎盛,而且绵延至今,虽然宋元以后走入低谷,但并未中断,有可能工笔重彩画会在现代再度辉煌。  从世界绘画史看,古埃及、古希腊罗马、两河流域、玛雅、印度的绘画(还应包括雕塑)也都是以色彩为主的,而且古代全人类的绘画颜料都采自天然矿石和植物,可以说当时的绘画是同步的。
  从公元前至现代,无论东方西方也都还在使用这些天然的颜料。现在是全球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绘画发展必须放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来观察和实践。  中国重彩画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开始起步的。
   二、重彩画的名称和特点: "重彩"一来源于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此书中"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章中有:"……东阿之牛胶、漆姑汁,炼煎并为重采, 而用之"。由此可见"重采"一词为传统用词,且来源已久。
  "重彩"是从"重着色"而来,"重着色"是指所使用的颜料以粉质颜料--天然矿石颜料为主。  因矿石颜料覆盖力强,与透明的植物颜料形成对比,故称"重着色"。现代的重彩画是从传统的工笔重彩画发展而来的,它是工笔重彩画的开放形态,它已与工笔重彩画技开距离,因此称"重彩画"比较切合实际,同时"重彩画"又与"工笔重彩画"相延续。
   中国的传统工笔重彩画,是以"工整谨细"和色彩明丽为特征的。  现代重彩画已经不拘泥于工笔重彩画的勾勒、渲染的技法,它已吸收了中国画设骨、写意的方法。重彩画可勾线,也可不匀线;可渲染,也可不渲染;亦做写意式的"笔彩"(一如水墨画中的笔墨)。
  重彩画可继承传统的装饰性,也可强调现代的绘画性,或者将以上二者结合起来。"制作"二字在传统中国画中可谓大忌,但现代的重彩画却认同"制作",因为它不是"逸笔草草"所能画出来的。  重彩画正在创造它新的艺术语言体系,这种新的艺术语言体系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
   三、观念必须更新: 我所主持的共六届"中国重彩画高级研究班"并非"技法材料学习班"。我的教学原则是"以创作带动技法与画材的学习"。传统风格工笔重彩画如果只从画材和技法上改变是不会旧貌换新颜的。
    因此创作思维的更新,其作品必需反映新的时代、必需有新的审美意识,才会有新面貌的现代重彩画。 我认为好的作品应具备下列四类要素: (1)创意;(2)构图 (布局);(3)技法;(4)画材。
   四个要素是有顺序的,即"创意"是第一位的,以下三者类推。  四者又必须是有机地结合起来,但不能将四者的关系颠倒。但在创作过程中,画家有时会将"技法"与"材料"放在第一位,尤其是重彩画制作过程较长,就更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应当牢记"创意"是目的,而"技法与材料"只是手段。"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是不能颠倒的。 四、重彩画色彩体系的继承与重建: 中国画古有"随类赋彩"之说,被列为"六法"之一。  提出"六法论"的谢赫生于晋代,既有"随类赋彩"之说,也说明当时的绘画是以色彩为主的,带有主观成分,它应当属于艺术风格的范畴。
  有人认为"类"是中国画中色彩的"写意性",也是有道理的。色彩的"写意性"也是指色彩是主观的、艺术语言提升的、艺术风格化的。 色彩的艺术风格包括全民族的和个性的两方面。  譬如,文人画以南方画家为主,因为中国南方气候经常细雨漆涂,银灰色的湖光山色用水墨画来表现再恰当不过。
  中国的工笔重彩画主要是在北方延绵不断,因为元明清都在北方建都,而宫庭和贵族都是需要雍容华贵、色彩绚丽的绘画的。现代重彩画同样会有民族性与地域性,无论是画家自觉地去追求,还是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这是中国画家的局限,也是他们的特点。
  这就是传统。这和画家的中国文化知识结构与修养以及画家的民族情感有关系。时代不同了,人的修养和情感也会不同,重彩画面临的就是色彩体系的重建问题,这是势在必行的。传统是一个过程,它不应当是凝固的,我们今天所创造的正是明天的传统。
  现代绘画是多元化的,重彩画家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回顾全人类的美术史,正是最有个性的画家、画派,在重新书写美术交,现代中国重彩画家也努力重写现代中国美术交,包括重建新的、现代的中国画的色彩体系。
   五、画材的继承与现代化: 古人云:"君子不器"。"不器"是指"仕君子"不专业化。对画家而言,就是技能训练不重要。  古代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受"君子不器"的影响,致使中国的一切科学不受重视,因此科学发展缓慢,其后果近现代中国人已有深刻教训。
  在艺术科学领域,同样存在不受重视的问题。虽然在20世纪20年代,徐悲鸿等老一辈现代美术教育家从欧洲带回艺术科学的造型学、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等,并创办现代化的美术学院,但目前中国的美术院校尚欠缺构图学、画村学的系统课程,因此我们的美术教育还不能与世界同步。
     我曾涉猎中国古代的众多有关绘画的书籍,发现讲画理的很多,而讲画柯拉法的非常少。所以,我们现代画家的画材知识贫乏也就不足为怪。例如,敦煌壁画和明代法诲壁画上的天然矿石颜料--白云母粉,在任何典籍中都没有记载。
  看来继承颜料的优秀传统,大约只能在现存实物中去探寻了。  白云母粉自1963年我从敦煌12号洞壁画中发现,80年代中期,我试用后已经有多种颜色的云母粉颜料生产和上市。传统颜料"黑石脂",经于非 老先生考证出为"石墨",是一种深银灰色天然矿石颜料,目前也恢复生产并上市。
  很可能还有优良的传统颜料有待我们去挖掘。 重建民族的和自我的色彩体系,这就不能不与画材有关。  笔有些美术理论家认为:中国画发展的切入点是"色彩"与"材料"。画村学应当包括"版面材料学、颜料学、制笔学、修复学等多种学科,其中颜料学与色彩有重要关系。
  近几年来,有关方面正在为恢复传统颜料和试制现代颜料而努力,这正是重建中国画色彩体系的基础。 中国画至少从两千年前就使用了天然矿石颜料ZHU砂、孔雀石、青金石、雄黄等,至今晚周帛画、秦涌、敦煌壁画、宋元明清绘画的色彩未变色。
    埃及法老基壁画还可上溯至4500年前,欧洲、阿拉伯国家、印度、日本的绘画至近现代也都在使用石色,这都证明矿石颜料是优质颜料。有人误认为我在提倡使用"新材料",其实我是在大力提倡恢复使用传统颜料。
  即使我研制的高温结晶颜料--人造矿石颜料,其中一半成分也是天然矿石,它正是在传统石色基础上的发展。  矿石颜料不仅有色质稳定和色相美的优点,不家极强的表现力。现代石色目前我国已突破传统制色工艺的五个号,已可制成八至十五个号,即多种色阶。
  而且色相品种已发展至四十余种。除传统的红、黄、蓝、绿基本色以外,又研制出多种中间色。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石色的范围。同时,传统的植物色的改进也在进行中。  不透明--石色,透明色--有机颜料,半透明色以及各种粗细颗粒的色质,以上这些不同材质的结合,会使画面出现丰富的视觉效果,也使画家的艺术语言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对中国画而言,"新材料"我也建议画家们使用。凡是水胶质的现代颜料,如水粉色、水彩色、丙烯色、丹培拉(蛋黄油)调色等,都可以采用在重彩画中。    青金石产在阿富汗,古印度的晕染法、近代的西洋红(南美胭脂虫所制)等,当时经过陆上、诲上的丝绸之路传来,现在都已成为我国的传统颜料和技法。
  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绘画之所长,正是我们的优良传统的品格。 现代重彩画目前还是稚嫩的幼芽,它距成熟期还很远,它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相信在求索过程中既有困惑,也会有喜悦的。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书画美术
书画美术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