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诗歌

返景入深林还是反影入深林?

返景入深林还是反影入深林?

全部回答

2022-04-25

0 0
    “返景入深林”出自于《鹿柴》,《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收录于 《辋川集》中。原文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
  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古代诗人以景喻情、以情寄景,诗人都将自己的诗情画意寄居山水中,或临摹怪石嶙峋,或者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而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
  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
    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这首诗流传至今也有各方评鉴,如《诗法易简录》评: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
  严沧浪所谓“玲珑剔透”者,应推此种。沈归愚谓其“佳处不可语言”,然诗之神韵意象,虽超于字句之外,实不能不寓于字句之间,善学者须就其所已言者,而玩索其不言之蕴,以得于字句之外可也。  《诗境浅说续编》:深林中苔翠阴阴,日光所不及,惟夕阳自林间斜射而入,照此苔痕,深碧浅红,相映成采。
  此景无人道及,惟妙心得之,诗笔复能写出。古人有着无穷的智慧和诗意,他们用自己独到的思想见解给予后人诗一般的人生体会。

2013-12-23

735 0
如果帮到你请给我好评~谢谢 鹿柴(zhai)①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②闻人语响。 返景③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1]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之影,古时同“影”。[

2013-12-21

724 0
返景入深林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诗歌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诗歌
小说
散文
戏剧
诗歌
诗歌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