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朝鲜战争对亚太地区的日本带来了什么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破坏了日本的社会经济。正当日本经济进退维谷之际,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给日本带来了重大转机:地处朝鲜东邻的日本成为美军的军事基地和作战物资供应地,战争“特需”直接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战争不仅给日本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随之而来的政治影响也使日本经济间接受益,极大地助推了日本日后的经济腾飞。
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上,1945——1955年是一个关键时期。其间,日本经济从战后满目疮痍的废墟中站了起来,恢复了元气,为50年代中期后的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时期中,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对日本经济产生了特殊的影响。本文拟从这场战争给日本经济形势带...全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破坏了日本的社会经济。正当日本经济进退维谷之际,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给日本带来了重大转机:地处朝鲜东邻的日本成为美军的军事基地和作战物资供应地,战争“特需”直接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战争不仅给日本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随之而来的政治影响也使日本经济间接受益,极大地助推了日本日后的经济腾飞。
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上,1945——1955年是一个关键时期。其间,日本经济从战后满目疮痍的废墟中站了起来,恢复了元气,为50年代中期后的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时期中,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对日本经济产生了特殊的影响。本文拟从这场战争给日本经济形势带来的转机、直接和间接的。
括驻日联合国军官兵的消费开支、向南朝鲜提供的物资以及外国有关机构支付的款项等。
这些都成为日本骤然间使“国际收支变为大幅度黑字的一个重要原因” [①①]。据日本官方统计,从朝鲜战争爆发到1953年间,狭义的“特需”累计达12.8亿美元,广义的“特需”累计高达23.8亿美元[①②]。
至1995年,“特需”累计达到了35.3亿美元[①③]。而且,在美国全力应付战争、出口量锐减的同时,被卷入“冷战”体制的西欧各国也因加速扩军备战而急需扩大进口,这也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大开方便之门。
以此为起点,日本的出口急剧增长,仅1950年7月份的出口总额即为7400万美元,比6 月份增加18%[①④],创造了战后日本月出口额的最高纪录。“稳定危机”期间积压下来的约1000—1500亿日元的滞销商品竟也被抢购一空。
朝鲜战争爆发后的一年间,日本商品的出口价格反弹了43.5%[①⑤]。“特需”带来的直接外汇收入,1951年为5.9亿美元,1952年、1953年分别都达到8亿美元以上[①⑥]。日本外汇储备余额从1950年6月底的2.86亿美元,增加到1952年5月底的11.777亿美元[①⑦],增长了4倍。
原本十分暗淡的经济形势突然间豁然开朗起来,难怪日本垄断集团及其代理人全然不顾朝鲜民族的苦难,为所谓“神风”[①⑧]来临欢呼雀跃。当时的首相吉田茂宣称:“朝鲜战争的发生对日本经济安定将给予良好影响。
”[①⑨]日本经济新闻社则直言,“朝鲜战争带来的特需热潮把由于道奇路线造成的萧条气氛一扫而光,它成为之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契机。”[②⑩]借此“天赐良机”,日本经济终于走出了“战后经济”的低谷。
二、朝鲜战争对日本经济的直接推动
因与战争相关联,朝鲜战争“特需”使日本最先受益的是纺织业和金属业,即所谓“绞丝旁(纟)景气”和“金字旁(钅)景气。
”[②①]1950年6月至1951年3月,日本纤维和金属品的价格平均上涨90%[②②]。随着朝鲜战争的扩大,美国的“特需”订货涉及面越来越广,几乎动员了日本所有经济部门的力量,从而使日本工矿企业的生产迅速活跃起来。
据统计,朝鲜战争期间,日本电力的70%、煤炭的80%、船舶和陆地交通的90%以上[②③],都供侵朝美军使用。1950—1952年,美军动用的日本铁路的客、货运输量远远超过了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军的运输量。
日本重、化工业部门的许多工厂大量生产美军军需品,承担了军用劳务。日本大部分的财政资金和银行信贷也集中投入到与战争有密切关系的电力、海运、造船、钢铁、化学、金属机械等工业部门,这些部门的大企业充分利用这种有利条件,竟相引进美国的技术和资本,迅速取得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日本大藏省作过调查,1951年一年间工矿业生产竟然膨胀了36.8%,以战前为基准计算的生产指数从1950年的83.6%增长到1951年的114.4%[②④],超过了战前水平。其中,冶金工业生产增长超过了44%,机械工业超过了97%。
到1953年,日本工业生产比战前增长了55%。主要工业品产量大大超过了战前水平,钢铁增长了46%,船舶增长47%,水泥增长54%,电力增长幅度更大,近乎1倍[②⑤]。
战争以来的经济景气给日本资本家带来了高额利润。
根据三菱经济研究所统计,日本加工工业部门的公司利润率在1950年上半年至1951年上半年,从2.7%提高到10.5%,增长了近3倍。其中化纤工业部门的利润率提高最快,从4.1%上升到35.8%,棉纺业部门从4.8%提高到20.2%,纸浆工业部门从5.1%升为17.9%[②⑥]。
而且,这一时期企业利润的70%— 80%,甚至90%以上保留在公司内部,这种情况使日本大企业公司的财力和生产能力迅速膨胀起来。
在大量增加利润的基础上,各产业部门的设备投资和技术革新的投入出现了高潮。
投资热潮是从原材料的扩充开始的,从1950年底起逐渐转移到生产设备的扩充和更新。三菱经济研究所的调查表明,600家主要大企业的原材料库存额从1950年上半年的137亿日元增加到1951年下半年的3149亿日元,增长了1.3倍。
另据日本开发银行的调查,这一期间的产业设备投资总额从1950年度的2344亿日元增长到1951年度的4389亿日元,增长了87%[②⑦]。从投资去向看,1950年度以纤维、化学肥料和运输为重点,进入1951年度之后,投资中心转向电力、海运、钢铁、煤炭基础产业,此即当时所谓的“四大金刚”[②⑧]。
过去由于这四大基础产业生产能力不足,妨碍了整个生产的扩大,所以在朝鲜战争促生的经济活跃的条件下,日本政府相继实行了以上述四大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复兴措施和鼓励资本积累的方案。
首先,整备金融机构。
1950——1952年,先后设立了日本输出银行(后改为输入银行)、开发银行、长期信用银行。其中的开发银行和长期信用银行即以向主要产业提供长期低息设备资金为使命。第二,在税制上针对性地设立优惠措施。
1949——1950年,在美国加普使节团的劝告下,日本进行了税制改革。“加普税制”将重点放在促进资本积累上,将1950年度的国税减少600亿日元,地方税反增400亿日元。1950年后,日本政府为鼓励设备投资和出口,又制定了新的特别租税措施:免税准备金及特种基金制度,对于企业的呆帐准备金、退职工资专用基金、电力会社的枯水准备金等,均承认为企业经费而免征或减征税收,鼓励企业增加储蓄;实施特别折旧制度,即为促进向特定领域的投资,在税法上规定了比一般折旧率更高得多的折旧率,其对象主要是重要机械及合理化需要的机械、开发研究用机械设备及新技术企业化用机械设备等等;建立出口所得的特别退税制度及出口损失准备金,鼓励出口。
这些措施后来成为企业课税制度的基础,促进了企业资本积累。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