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文中
【重点难点点拨】
一、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弩(nǔ) 毳(cuì)衣 沆砀(hàng 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
二、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山阴人。 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 前人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三、写作背...全部
【重点难点点拨】
一、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弩(nǔ) 毳(cuì)衣 沆砀(hàng 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
二、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山阴人。
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
前人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三、写作背景及解题
张岱出身于一个仕宦家庭,他在文学上沿袭公安派、竟陵派的主张,反对桎梏性灵的复古主义,提倡任情适性的文风。
但又不为公安、竟陵所囿,能吸取两家之长,弃两家之短。其作品题材范围广阔,于描写山水景物之外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明亡后,他隐迹山居,在国破家亡之际,回首20年前的繁华靡丽生活,写成《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两书,以抒发他对故国乡土的追恋之情。
张岱文笔活泼清新,时杂诙谐,不论写景抒情,叙事论理,俱趣味盎然。如《陶庵梦忆》中《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均写得意境极佳。其他如《金山夜戏》、《柳敬亭说书》、虎丘的月夜、西湖的莲灯,无不写得逼真如画。
张岱以散文的成就,被认为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
《湖心亭看雪》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读来觉得这简直不是文章,而纯粹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孤独者与天地的感通,因为作者把很多有会于心的东西流于言外,用旷达和幽静共同酿制了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
四、课文注释及译文分析
本段交代游湖心亭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可分两层。
第一层(崇祯……西湖),点明时间、地点。张岱文大凡记昔年游踪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二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第二层(大雪三日……俱绝),交代游亭的环境。“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紧承开头。只此二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做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
本段写游湖心亭及湖心亭的景色。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是日……湖心亭看雪),写“我”去湖心亭看雪。“是日,更定矣,余 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是日”者,“大雪三日”后,严寒之日也;“更定”者,夜深人静,寒气倍增之时也。
“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试想,在“人鸟声俱静”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情雅兴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译,深夜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
第二层(雾淞……两三粒而已),描写湖心亭的景色。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淞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混淆不分。“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叠用三个“与”字,似觉天、云、水一齐活动起来,较之单纯写“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多了一点意趣。
天、云、上也;山、水,下也。这两句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群山、湖水之间白茫茫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能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形容混茫可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一”字而境界全出矣。
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小船的荡漾,景物的变化,着笔空灵,使人浑然不觉。
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本段写出了作者在湖心亭遇上知已共饮的经过。承上段文字之后,作者移步换形,又开出一个境界。
“独往湖心事看雪”,却不料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这意外之笔,写出了作者意外的惊喜,也引起读者意外的惊异。但作者并不说自己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为主,足见其用笔之夭折善变。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心声。作者妙在不发一语,而“尽得风流”。二客“拉余同饮”,鼎足而三,颇有幸逢知己之乐。这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空调。
这有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慰藉罢了。“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强饮三大白”,是为了酬谢知己,也为了不负此湖山胜景。“强饮”者,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
饮罢相别,始“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可见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萍水相逢,后约难期。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
言念及此,岂不怆神!
本段结尾,借舟子的话从侧面衬托了作者的独特志趣。“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读至此,真使人拍案叫绝!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
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种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文情荡漾,余味无穷。
五、文章结构
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湖中人鸟声俱绝”),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和游人“痴”作铺垫。
第二部分(2、3自然段),写游湖心亭的经过。
第二段主要描绘了西湖雪景。作者用白描手法,随意挥洒几笔,就点染出西湖雪景的神采。尤其是量词“痕”“点”“芥”“粒”用得巧妙至极,从侧面把雪笼西湖、水天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色烘托得淋漓尽致。
第三段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
而“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第三部分(4自然段),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独特的志趣。
六、写作特点
1.用字精准,含意丰富
尤其第一段末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第二段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可领受到:这种不畏严寒的赏雪雅兴,难道仅仅出于对自然美的深情向往吗?恐怕未必尽然。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那种独抱冰雪的操守和孤高自觉的情调。他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不想被人看见,也不想看见别,那么在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
第二段中“天与云、与山、与水”的“与”字,一连叠用三个,生动地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融合成一体,“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与下句“上下一白”互相呼应。
先看数词,第三段中“上下一白”的“一”字以及“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的“一”字,字虽同,也皆作形容词,但是所描绘的境界大不相同:前者是形容天与水的浑茫难辨,使人感到境界之大;后者是形容现象的依稀可辨,使人感到景物之小,大小相形对比,大者更觉其大,小者愈见其小,这真是所谓的着“一”字而境界出矣。
再看量词,在第二段中由“惟长堤一痕”到“舟中人两三粒”,这是描写“湖上影子”的状况,画面的镜头由“痕”、“点”、“芥”到“粒”,从“大”至“小”至“微小”,写出视线的移动与景物的变化,衬托出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一个微妙而变化的意境。
2.笔法曲折,不直言其意
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没想到已有人在亭上饮酒,作者非常意外,但没直接写自己的感受,反而写二客“见余大喜”,反客为主,让人琢磨品味,意才能出。
前几段作者都是用平淡的语言描述了自己游湖的经过,末一段则委婉地借舟子之口道出自己独有的情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七、一词多义
1.余 我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剩下的,多余的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
2.强 竭力、尽力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大、强盛 秦任商君,国以富强。(《盐铁论·非鞅》)
八、词类活用
是金陵人,客此。
“客”,原义为“客人”,此处为“做客”。“客此”即“客居于此”,名词作动词。
九、古今异义
余 古义:我 例:余住西湖
今义:剩下的
十、特殊句式
1.更有痴似相公者
状语后置。
“更有痴似相公者”,原顺序为“更有似相公痴者”,“似相公”是修饰“痴”的状语结构。
2.大雪三日
定语后置。原义为“下了三天大雪”,全句省略了动词“雨”或“下”,“大雪”是全句的宾语,理当前置,现在却放于定语“三日”之后,所以说是定语前置。
十一、湖心亭
湖心亭,地处西湖西北部,面积约有10亩。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据说是北宋苏东坡所筑三塔的旧址。明孙孟堆土成“振鹭亭”,亭上有清圣祖的题字:静观万类。亭柱上有一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
后孙隆加建清喜阁而成游览胜地。
“春水绿浮珠一颗,夕阳红湿地三弓。”这是对湖心亭景色的绝妙写照。它与三潭印月、阮公墩同称“湖中三岛”。在西湖中形成所谓“蓬莱三岛”的鼎足之势。立于亭上,湖上风光一览无余,称“湖心平眺”。
湖心亭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翘角飞檐,外观两层,黄色琉璃屋面,显得堂皇而又庄重。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荫丛中有“虫二”碑,相传为乾隆皇帝所题,影射“风月无边”四字。在湖心亭眺望西湖,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就是所谓“湖心平眺”,清“钱塘十景”之一。
游人来此,看去恰似“蓬莱宫在水中央”。
十二、课后练习题解答提示
(一)1.相公痴:“相公”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中人比“相公”更痴: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在湖心亭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
(二)略
(三)略
【同步达纲练习】
一、给下列加粗注音
1. ( ) 2.毳( )衣 3.沆砀( )( )
4.余舟一芥( ) 5.铺毡( )
二、文学常识
张岱,字__________,又字石公,号_____________,别号蝶庵居士,____________末山阴人。
三、解释下列加粗字
1.余 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有两人铺毡对坐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六、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擎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____________,湖心亭一_________________,与余舟一____________,舟中人两三__________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1.在文中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
2.文末舟子所说的“相公”是指____________,“痴似相公者”是指_____________。“痴”字本义是_____________,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
3.对作者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更定”之时“独往湖心亭看雪”的行为,评论不当的一项是 ( )
A.表现作者与流俗迥异的孤怀雅兴。
B.表现作者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孤芳自赏的情调。
C.作者深夜独往,大约是不愿别人看见,也不愿见到别人,蕴含着避世的思想。
D.雪后出游,无所谓白天夜晚,因为大雪辉映暗夜,游赏效果不逊于白天。
4.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芙 蕖
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
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 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署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1.本文写了芙蕖哪些方面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以芙蕖为命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3.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很好的解释,请用曲线画出来。
4.李渔与周敦颐赞荷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衣,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词语。
(1)欣然:
(2)相与:
(3)盖:
2.作者“欣然起行”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夜景色如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
nǔ ì3。hàngdàng4。jiè5。zhān
二、宗子 陶庵 明
三、1.牵引,划船 2.哪里 3.做客
四、1.下了三天大雪,湖中人声和鸟声都消失了。 2.喝了三大酒杯,然后告别。
3.不要说您痴傻,还有和您一样痴傻的人呢。
五、D
六、(一)1.痕 点 芥 粒 2.作者 两位金陵客 极度迷恋醉心自然美景,感慨知己相逢 3.A 4.意境深邃隽永,风格清幽淡远(二)1.可目、可鼻、可口、可用。
2.以芙蕖之可人 3.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4.周着意赞美的是莲花清高纯洁的品格,李则着力歌颂芙蕖的奉献精神。(三)1.(1)高兴的样子 (2)一起 (3)大概 2.因为月色很好。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4.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