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时事政治

寻找一个悲观主义理论

“悲观主义”把科技视为“问题之源” 和朋友争论这个问题的时候 我想不起了 怎么体现这个悲观主义的 我记得有这么一个理论或者定律或者规律的 但不知道是个什么理论了

全部回答

2018-10-18

0 0
    对人类行为的正面动机、或对人类经营过后而得出正面结果欠缺信心。亦即犬儒主义或悲观主义(Keeton, 1962) 悲观主义是人生观理论的又一种形式,叔本华是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叔本华认为:“人生如同上好铉的钟,盲目地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  他认为因为人有意志,所以就会有欲求和渴望。而欲望只会带来痛苦。因为如果人有欲望而得不到满足,这是痛苦的。
  要实现任何一种欲望的过程,都要遇到无数的麻烦和困难,这也是痛苦的。就算欲望最后实现了满足,也只是暂时摆脱痛苦,随之而来的就是无聊和空虚。何况人并不只有一个或少数的几个欲望,满足了一些,其他的也满足不了。
    旧的欲望刚刚实现,新的欲望又产生了。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而这是一种注定要失败的斗争。” 叔本华还把人生道路比喻成是一条铺满识热火炭的“环形轨道”(就像400米跑道一样),人生就是绕着跑道一圈又一圈地奔跑着,双脚踩在自热的火炭上面。
    在跑道中间只有几处清凉的落脚点被看作是幸福的地点(比如在人生中也有些许所谓幸福快乐的时候:考上满意的大学了,谈上恋爱了,与心爱的人结婚了,吃了什么好吃的东西,有什么高兴的事了等等,这些可算是清凉的落脚点吧)。
  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奔跑,总期望或许确实能碰道那清凉的地方,获得片刻的幸福的感觉,然而人们最终还是倒毙在炭火中。   面对痛苦的人生,应该怎么办?叔本华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他认为要把自己的意志高高地挂起来,不让它接触任何东西,在内心中对一切事物保持最大的冷漠,不再有任何愿望。
  叔本华克治生理欲望的办法是把它高高地挂起,不让它接触任何东西,这与宗教的出家、避世的办法差不多,但是它比宗教还要更悲观,因为宗教禁欲的目的是为了能得到根本的解脱(成神,上天国),尽管是虚无的,但总是有一种幻想,而叔本华认为欲望根本不可能有排除的希望,连幻想都没有,完全是走投无路了,真是够悲观的了。
     注释: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
  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  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时事政治
其他社会话题
公务办理
法律
军事
求职就业
宗教
时事政治
时事政治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