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历史学

我们该如何对待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全部回答

2018-12-15

0 0

绝对不能信以为真

2018-12-15

0 0

古为今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2018-12-15

0 0

最恰当的表述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2018-12-15

1 0

    中国文化的核心建立于公元前500左右也就是先秦时期 包括儒、道、墨、法等各家流派 我觉得首先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人内涵的支撑骨,当然儒家思想在历史中一直是变化发展的,到现在也已经不完全是当初孔子的那种理论了,但是像“孝悌”、“亲亲”、“忠恕”、“仁”“智”统一、知行统一等我们都在实行 道家,主要是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则是中国人精神的追求,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进入这种理想境界则拥有这样的理想人格。
     工作时与休息时的两种态度就是儒家与道家两种思想的体现 (一)仁  先秦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现实地全身心地关注人的生活实践和品格塑造,不谈鬼神也不谈“彼岸”。他借“仁”树立人之为人的崇高理想。
  当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答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这种“仁”,也即对人类深广之爱的人道主义的理想境界,确实是仰之弥高,连尧舜这样孔子称赞不已的古代圣贤都不能完全进达。
  对于中国人来说,“仁”的神圣高度,绝不亚于人格化的“上帝”。所不同的是,人格化的“上帝”在“彼岸”,而“仁”却在现实世界的峰巅。孔子又确立了一些与现实密切联系、有确切内涵、人们可以作为目标为之奋斗以“近仁”的仁德,如“爱人”、“泛爱众”、“孝弟”、“忠恕”,以及为政者的“先教后诛”。
    使人们感到“仁”之道德巅峰仍是植根于大地,而不是虚无不可捉摸的,故而有了近仁的勇气和信心。  孟子为孔子哲学中的“仁”的理念提供了人性本善的形而上学根据。即“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而已。
  (告子上)”“恻隐之心,即不忍之情。  这种动人的柔情是无所为而为,不是本能,似乎无关生命而在生命之外。它是由有所为而为的路子上解脱出来而成功地无所谓为而为 ,它未尝含有一个意思, 它表露出对他人的情不是预备作什么的。
  ”(梁漱溟语)这有似于希腊伦理思想以及佛教华严宗对“善”的精神的诠释。  (二)礼  礼是仁这种内在品质修养要求的外化。  孔子的“礼”的概念传承于周礼,周礼中的“礼”提出的是一种保持社会各种人“明份”从而使社会有序的思想。
  “礼”即是一种外在他律性的规范和典章制度,人们对礼的遵守主要是作为外在的典章制度去执行。而孔子的“礼”则是积淀在“仁”中的“礼”,已经扬弃了它的他履行性。“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
  为仁有己,而由人乎?”由此看来,“人而不仁”,则“礼”对于他完全是外在的异己的东西,是不情愿的束缚;“人而成仁”,则礼就成为他内在的本能一样的自觉德性或精神。“内仁外礼”就此统一起来,有了“仁”这种人文精神贯通的“礼”不再是拘泥僵化的典章制度。
    他已摒除了“不仁”的“麻木”,周流着“仁”带莱的灵动的活血。这是孔子对于以“仁”为内心导向的外向行为的最高评价标准。  (三)人治  以儒家对人和生活的关怀,必然对人所依存的群体社会寄以关切。
  君民同乐的太平治世,一直是先秦儒家笃信渴求的乌托邦。以其性善的理论基础,注重予人进行利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成为一种必然。  先秦儒家所推崇的社会组织化方式,可归纳为“内仁外礼”,即以内化的“仁”的道德修养和外化的“礼”的规范典章来协调人们的行为,以达成社会的和谐状态。
  先秦儒家的文艺思想主要包括孔子和孟子的文艺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并且主要体现在其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以及《礼记·乐记》中;先秦道家的文艺思想主要包括老子和庄子的文艺思想,以老子为代表,但在其著作中少有直接体现。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能从字里行间读出老子隐含的文艺思想,并且相当深刻,值得咀嚼和学习。两家文艺思想各有特色,都对后世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下着重对比两家文艺思想的异同:    一.    不同点:    1.儒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游于艺”与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为”。
        孔子一直都在推崇“文”。先秦时期的“文”有几个不同含义:包括礼乐典制等在内的广义的文、文献典籍、文辞文采等。在孔子时代,诗已经完全从乐中分化出来而成为语言艺术的文学。
  孔子非常重视诗的教育作用,经常敦促和考验他的弟子乃至他的儿子孔鲤学诗的情况。如《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所谓“兴”,是指孔子思想里的政治、伦理内涵。《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强调学习要以修身实践为本,艺文的学习则是次要的。
  也就是说,在儒家的思想体系里,学习是为了治国安邦和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并且要把治国安邦摆在第一位。      另外,孔子认为,“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孔子是一位热爱文艺的人,积极肯定文艺的作用,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他认为,文艺是由心产生的,人心的萌动是由外在事物影响导致的,心受到外物的影响而萌动,就表现为声音。并且,声音也是有区别的,它跟环境密切相关,比如在和平时代和在动乱年代就有很大区别。  因此要有选择地学习,“放郑声,远佞人”。
  孔子认为郑声多为“淫”,学了就是离经叛道。    虽然老子一再言说“道可道,非常道”,但还是留下了不少文字,帮助后人对其“道”的理解。《老子》把“道”作为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来阐述,并将其提高到宇宙万物之本的地位。
      老子“道”的特征则是“四无”:不仁、无味、无用、无言。  即无所偏爱,无所谓爱,也无所谓恨;有和无互相转化,有即无,无即有;无用即是有用;道不可言说,“不言之教,无为之治”是最好的政治。
  也就是说,道家是崇尚自然的,“道法自然”。因此,在文艺方面,道家也是主张自然,认为既然万物都要“法自然”,那么自然人也要“法自然”,而当人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心灵也应该处于一种空灵的状态,这也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状态。
    由此进而提出要在人最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文艺活动,没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并且在言辞表达上也要合乎自然,“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与儒家所提倡的“兴于诗”是刚好相反的。另外,他痛恨巧言令色,主张“希言”,并偏激地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儒家“诗可以兴、观、群、怨”与道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兴观群怨”的核心内容是把文学艺术的创作和鉴赏与社会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说,文学艺术不仅仅是文学创作与鉴赏,而要和当时政治和社会相连,它不是独立的。
  孔子的艺术批评标准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无邪”即归于正,主张文学艺术在思想政治上要符合儒家的标准。由于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恢复周礼,因而在文学艺术方面,也被附加了政治内涵。  从这一点可以说,儒家的文学思想是功利主义的,因为它带有明显的政治性。
      对于“兴观群怨”各自的意思,从古至今各家有不同的说法。如“兴”,就有“引譬连类”(孔安国)、“感发志意,托物兴辞”(朱熹)等说法;“观”,有“观风俗之盛衰”(郑玄)、“考见得失”(朱熹)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诗歌对人的思想感情有启发和陶冶的作用,并能帮助人们认识到风俗的盛衰,相互切磋、提高修养,交流思想和情感,也可以用诗歌来批评政治表达民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学习诗歌是为了治国安邦和提高个人修养,反映当前政治状况。
  总之不是纯粹的诗歌,一定是带有更深一层含义的,这也才是真正的优秀的诗歌。      老子在论述“道”的玄奥莫测时,用了“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所谓“大”,在文学领域则是指高潮的审美艺术境界。
  关于“大音希声”,意思大致是说,巨大的声音需要长期的能量积蓄,所以一般听不到。或者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就是有,无用就是有用,就是最美的最自然的,用平常的耳朵是听不到的。  关于“大象无形”是说“道”法象,它没有具体的形状。
      从文艺方面来理解这两句话,就是“无言”。即无声。最高尚最自然的声音是听不到的,或者说不是用耳朵能听到的,要用心去慢慢领会。所以,最好的诗歌不用写出来,也不必唱出来,它应该存在人的心里,由有一定“道”的修养的人才能融会。
         3.儒家提倡“尽美尽善”与道家提倡的“法天贵真”    孔子认为文学作品要集“美”和“善”于一身,即艺术形象和内容都要足够完善。如他评价《韶》乐和《武》乐时说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虽然《武》场面宏伟壮观,气势磅礴,艺术形象塑造非常完美,但内容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  因为《武》乐是讴歌杀伐征讨的,充满了不和的气息,不符合道德的要求,与其“礼治天下”的政治目标还有出入,因此“未尽善”。
      道家则提倡“法天贵真”。庄子反对做作,推崇的是自然,认为在人的情感表达方面,要的就是一种真诚的情感,无需隐藏和隐瞒。人的真性情受禀于自然,也就带有自然的特征,是不可更改的,那种虚情假意、言不由心生的艺术形式应该被否定。
         二.    相同点    儒家和道家文艺思想虽然有几点截然不同,但还是有类似的地方。    儒家提倡的“圣人立象以尽意”跟道家提倡的“言不尽意”意思是大致相同的,都是说形象和艺术有密切关系,即人们在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时,总要借助外在形象的力量。
  语言是体现心意的,但不是所有心意都能或方便用语言表现出来,有时就需要隐晦,让读者自己去猜测和体会作者的心境。  这就是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处理方式给了读者以很大的想象和回想空间,并且有耐人寻味的感觉。
  如孔子《曳杖歌》:“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前两句描绘了两种意象:泰山要崩塌了,屋梁要毁坏了。非常简洁,为而后的表意做了很好的铺垫。当时子贡正好来看望老师,听到老师唱这首歌,想到“哲人其萎”的悲惨景象,不仅黯然神伤。
    不仅子贡,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读这首歌,也能感受到当年子贡的悲伤和难过。这就是“言不尽意”的具体体现。     三.    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重视道德、礼教和仁义,并要求“尽善尽美”,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深远而深刻的影响。
  比如重视道德礼教,这一方面比西方的宗教和神学论死心爱那个要先进得多,启示我们以人为本,顾全大局,对于培养我们的集体荣誉感有积极的作用。  再如要求“尽善尽美”,启示我们要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从严要求自身,以求精益求精,注重形式与艺术的结合,不顾此失彼。
      但过分追求文学与政治结合,则破坏了文学的纯粹性,给文学带上了政治的色彩。并且,过分强调集体主义,让人失去了自我意识,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人的个性和性格的完善发展,由此将会带来没有创新意识的不良后果。
    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不能一味继承。    而庄子强调的是“自然”,认为一切都应该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完成,文学也不例外。这启示我们要注重文学艺术创作的纯粹性,而在形式方面则要求不高,认为只要是在自然的状态下写出自己真实的感情、唱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心声就是美的。
    这启示我们在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时,要“我手写我心”“我口唱我心”,要言为心声,敢于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但从另一方面,过分强调“自然”,也会有不良影响。比如文学本身就不是纯粹的文学,它一定是在一定的时代大背景下发生的,而这大背景又无一例外地会影响每个个体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所以在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时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政治性或者社会性。
    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都要跟身边的事物打交道。因此,对于道家的文艺思想,我们也不能一味赞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实际的调整。    总体来说,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我们要认真分析,再有选择地批判继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文学艺术创作方面走的更好更远。  首先我认为,先明白儒家在其中的一个发展过程。 最早,人们把孔子奉为圣人。 孔子为什么被奉为圣人呢? 我认为第一,最关键的一点他主张仁爱。
   仁爱和现在的爱还不一样,他是有等级的爱。 就是他强调我们最应该爱的是父母。 其次是亲戚 最后的一点爱心就分给其他的人。 这个主张在帝国时代很受欢迎, 尤其是王朝统治者,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知道,一个地方官员,我们在过去,我们 都叫他们为父母官,即然应该有仁爱对不对。
   那么自然老百姓应该热爱自己的地方执政者 第二,我们知道统治者在当时被视为君父 换句话讲就是全国人民的爸爸,总爸爸。 所以既然仁爱强调热爱自己的父母。 自然而然的你就应该热爱我们人民的总爸爸。
     所以孔子一直被奉为圣人。  那么后续的继承人是孟子。 孟子这个人的特点是讲义。 这个义和仁爱两个又不一样。 但是后面也被流传下来了。 因为义是杀人,而仁爱是爱人。 而我们知道有句话叫做行侠仗义。
   杖义就是要动用武力保护。 仁爱不管是别人做错了还是做对了 都应该有个包容之心,应该来教化 但是仗义却是你只要想犯错误。   对不起,我不允许。 性格方面孟子和孔子也不一样。
   孟子直来直去。孔子温文尔雅。 读孟子,孔子的书就可以体会的到, 孟子刚,而孔子柔。  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是荀子。 荀子是一位指的后代最指的尊敬的人。 荀子是列为儒家弟子中唯一讲科学的人。 他有一片《天论》 写的非常好, 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那么这里面就阐述了一个思想就是 天有天的规律,不会因为出了明君,他就存在了 不会因为出了一个暴君他就灭亡了。
     而且荀子这个人跟以上的两位对人的认识又有不同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需要正确的引导 孟子对人性的善做了表述,但是对恶的一方面避而不谈 荀子则提出了人性有恶(不是人性本恶) 他认为人性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好的一方面 很复合当今的人无完人。
   因为这个观点他培养出了两大政治家 一个儒家学派的人培养出了两个法家弟子 我想归根到底的一点是他讲科学。   一个是韩非子,一个是李斯  三个代表人物虽然都是儒家对人确有着不同的看法,详细请自己体会吧。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历史学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历史学
考古学
传播学
伦理学
管理学
哲学
语言学
历史学
历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