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心理学

“酸葡萄”和“甜柠檬”心理是什么?

全部回答

2018-02-02

0 0
     合理化作用又叫掩饰作用,是指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要追求的目标,以及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迫处境加以文饰,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或愿望,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卫术。
  合理化作用是人们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其实质是以似是而非的理由证明行动的正确性,掩饰个人的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一般说来,每种现象或事件的发生,都可用许多理由与方法进行解释。
  合理化则是从个体的心理需要出发,从一系列理由中选择其中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去特别强调,而忽略其他理由,以避免心理上的痛苦。古时候有个故事,说是一个吝啬的主人带了仆人外出,途经一所小店,主仆二入进去各吃了一碗面当作晚饭。
    作仆人的心想应该由主人付钱,就没有自己结帐。作主人的碍于面子,勉强替仆人付了钱,心理却极不情愿。出得店来,天色已黑,仆人点上灯笼,跟随在主人身后,慢慢向前赶路。主人因为刚才的事心里还在生气,使借题发挥,转身对仆人说:“你打着灯笼,却走在我后面,我怎么看得见路?”仆人一听,提起灯笼,脚底加油,快走了几步赶到主人前面照路。
    哪知气喘未定,却听见主人大吼一声说:“你好大的胆子,居然走到了我的前头,让我变成你的跟班了。”仆人一听,走在前面也不行,便后退一步与主人同行,心想这下可行了吧?谁知主人火气更大,停下来说道:“好了,造反了,你这样子与我并肩而行,难道我们是平起平坐的吗?”仆人无可奈何,只好低声抗辩:“老爷,我走前也不是,后也不是,平行也不是,请问老爷,您到底要我走到哪里呢?”老爷两眼一翻说:“把刚才那顿饭钱还给我,你爱走哪里就走哪里。
    ”这虽然是个笑话,却说明了同一件事情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而各种看法虽然不同,却都言之在理。重要的不在于说出来的“理由”,而在于其本来的动机。 同样的道理,人的行为常常由许多不同的动机而产生。
  一般说来,越是发于情感的,越是以自我为出发点,在各种动机当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大。  但人类往往企图以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来解释其行为,以冲淡其潜意识中因自私冲动而引起的不安。这种在一系列的动机当中,选择一小部分最动听、最崇高,而且最适合“理性”的动机加以强调,企图掩盖其内心所不能接受的原因,仿佛只有这一种原因而无其他,以使自己感觉到心安理得的心理防卫机制,就是合理化作用。
    一般而言,小孩到了四、五岁,随着言语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已经会使用合理化作用,而且很喜欢用,所以听起来常常觉得他们在强辞夺理。比如说,2岁的妹妹手上拿了一颗糖果,4岁的哥哥伸手就抢了过来,还没等放到口中,妹妹就哭了起来,妈妈赶来追问究竟,妹妹一边哭一边伸手指哥哥手中的糖果,妈妈责骂哥:“为什么抢妹妹的糖果?”哥哥便将此合理化,说:“我不是‘抢’妹妹的糖,我是替妹妹把糖果‘拿’开,怕妹妹吃坏了牙齿。
    ” 合理化作用与外射作用不同。外射作用是将自己内心无法接受的感觉、动机及行为归于别人,以保持自己心灵的宁静。合理化作用则在为自己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在此过程中或前提之下,往往委过于人。
  比如.一位学生考试末及格,即归咎于教师教得不好。其实,考试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像天资不够、没有用心听讲、准备不充分等等,并不一定是教学问题。  然而,承认前面任何一种理由,都会引起自己心中的不快,如果归咎于教师教得不好,就心安理得了,所谓“天亡我也,非我之过”。
   合理化的另外…种表现是,在追求某一种东西而得不到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就得为自己找一个言之成理的“理由”。于是常常将对方贬低,认为并非我追求不力、条件不够,而是“不值得”太卖力,借以安慰自己。
    《伊索寓言》中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酸的狐狸,就是很好的例子。有的男性追不到某一女孩,就说:“哼:那种女孩子,水性杨花,嫁给我,我都不要!”这种认为自己得不到或没有的东西就是不好的现象,即称为“酸葡萄”心理。
  容貌平平的女人,特别相信“红颜薄命”,也是这个道理。 另一种与此恰恰相反的合理化作用,称之为“甜柠檬”心理。  具有“甜柠檬”心理的人,不说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
  如果他得不到葡萄,只有柠檬,就认为柠檬是甜的,这样也可以减少内心的失望和痛苦。比如说,有的孩子,天资稍差,智力平平,便安慰自己说“憨人有憨福”;有人被偷了,就说“失财免灾”;有的女子,姿色平平,嫁个木讷寡言的丈夫,却说“这才可靠呢!”这种知足常乐的心理防卫机制,不失为一种帮助人们接受现实的好方法。
    所以说,合理化作用运用得当,可以消除心理紧张、缓和心理气氛、减少攻击性冲动和攻击行为产生的可能性。若运用过度,则会妨碍人们去追求真正需要的东西。 例如有些存在心理障碍的病人,也常用合理化作用来处理问题。
  有位病人,怀疑邻居故意与他为难,制造声响来骚扰他。  于是强调邻居应该和平共处、互相帮助、互敬互爱。但却时常批评他的邻居不讲道理、没良心、罪大恶极……当他“觉得”邻居在吵闹他时,马上凶狠狠地跑到别人家里,高声责骂,有时甚至动手打人。
  他不但不承认自己脾气暴躁,反而认为他是在教育大家和平相处,完全合理。 。

2018-02-02

0 0
  “酸葡萄”心理出自伊索寓言中,大家都会笑话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但是对于矫治嫉妒来说,“酸葡萄”心理却是一剂非常有效的良药。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便故意贬低它的价值,这样能使自己感到心安,消除心中的不服气。
  虽然有点自欺,但只要无伤大雅,又何乐而不为呢? “甜柠檬”心理就是鲁迅小说的“阿Q”精神——精神胜利法,即知足常乐。在知道自己目前的境况不是很理想。却强迫自己说“这不也挺好的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知足了,就不容易在去嫉妒别人了。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心理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心理学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建筑学
数学
天文学
工程技术科学
化学
环境学
地球科学
生态学
物理学
心理学
心理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