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踏莎行 欧阳修的 (1)试简要分析本词中“行人”的形象(2)本词巧妙地运用了哪些...

踏莎行 欧阳修的 (1)试简要分析本词中“行人”的形象(2)本词巧妙地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把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请简要说明

全部回答

2018-12-27

0 0
    上片写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旅舍旁梅枝凋残,落英点点;溪桥畔柳条绽绿,柔丝纤纤。暖风习习,吹来青草的芬芳。远行的人儿,心里荡漾着醉人的春意。融怡明媚的春光,既让人流连欣赏,却又容易触动离愁。
  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离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这眼前伴着自己一路行来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无尽。  下片是行人对思念的人的想象、叮咛和体贴入微的关怀。
  闺中人因思念行人而泪眼盈盈,柔肠寸断。行人在心里对她说,你那样登高远眺,又能看得见什么呢?我正远在绿野之外,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正是一个深切理解所爱女子的男子,用体贴入微的关切怀想描绘出来的心画。
  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个常见的题材,却展现出一片情深意远的意境。  上片写行人的离愁,下片写行人的遥想,这遥想实际上是离愁的深化,它使整个词境更加深远。此词运用了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一是托物兴怀,词的上片写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出南方仲春融和的气氛,但对于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倍增烦恼,更添愁思。  二是比喻,化虚为实。
  
  “愁”是一种无可视感的情绪,将它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既形象又贴切,这样化虚为实,可视可感。三是逐层深化,委曲尽情。“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全词悱恻幽回,情深意远。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民俗传统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