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自杀论》中自杀四种类型的论述,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全部回答

2013-10-29

0 0
    利己型自杀 迪尔凯姆从宗教教派的自杀率差异入手,对天主教和新教的教会群体进行了比较,提出群体整合与利己型自杀率呈反向相关这一假设。家庭生活领域和政治生活领域的材料支持着这一假设。
  整合性强的群体对个人起到支持性作用,是遏制其成员自杀倾向的重要社会因素,相反,涣散的群体使成员受挫折时得不到支持,容易实现自杀倾向。  由于个人主义和利己心态对群体整合起到削弱的作用,这类自杀被称为利己型自杀。
   家庭生活领域和政治生活领域的实证材料也支持上述假设。整合性强的社会群体通过共同的规范和强有力的权威控制着成员的思想行为,使成员完全归属于群体。在个人遇到挫折时,可以得到群体的保护和支持。  因此群体的整合是遏制成员自杀倾向的社会因素。
  相反,个人主义的兴起增强了个人的独立性,削弱了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和控制,降低了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松弛了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很容易陷入沮丧、绝望而难以自拨,进而采取自杀以求解脱。
   3 利他型自杀 自杀并非均出于利己考虑,有些自杀恰恰是利他精神的表现形式,如义务性自杀和负疚性自杀。  当代社会中军人的自杀便属于此类。迪尔凯姆提出群体整合与利他型自杀率呈正向相关的假设,并通过比较军民自杀率的变动,军队内部自杀率的差异以及军队自杀率变化的总趋势验证了这一假设。
   社会整合过于强烈之时。高度的社会整合使得个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个人的权利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他们被期待完全服从群体的需要和利益。  利他型自杀的两种表现形式:义务性自杀,群体强加给个人的义务。
  第二种表现是负疚性自杀。执行者对群体和任务的认同十分强烈,完全献身于群体,服从群体,为了群体利益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果说利已型自杀的原因是社会整合程度不足,那么利他型自杀的原因是社会过度整合。
   4 失范型和宿命型自杀 在经济危机时期,自杀率往往急剧上升。  迪尔凯姆不同意用经济因素(贫穷)来解释这一现象,提出了失范状态引起自杀率上升的理论假设。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可以遏制人的欲望,打消不切实际的幻想,并提供生活目标和人生意义。
  而社会急剧变化时,原有规范的约束骤然松弛,势必导致欲望的膨胀,受挫感乃至生活意义的丧失,从而使一些人走上自杀之路以求解脱。  迪尔凯姆用城乡比较和不同的婚姻规范下自杀率的差异验证了这一假设。
   社会道德规范最重要的功能在于给社会成员指明生活方向,因此,一旦规范松弛就意味着削弱了对个人欲望的限制,就会导致欲望的膨胀。不切实际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经常遭受失望和挫折的打击,生活也丧失了目的和意义,人们心中充满了悲观和否定情绪,无法面对各种失望和挫折的打击,会倾向于自杀。
     但如果规范的约束成为一种负担和压抑,言行举止都要受到限制,整个人生就会涂上一层宿命色彩。如离婚率对女子自杀率的影响。宿命型自杀。 正如利已型和利他型自杀率可以由社会整合不足或过度来解释一样,失范型和宿命型自杀率可以由规范过宽或过严来解释。
  
   失范状态导致自杀率上升并不意味着任何规范对人的约束均能遏制自杀倾向。  迪尔凯姆认为,约束与被约束着的需求应当一致,超过了限度,规范约束会变成一种压抑,从而导致宿命型自杀率的上升。

2013-10-30

341 0
    1 自杀类型的划分 受资料所限,迪尔凯姆没有采用形态分类法,而采用了溯源分类法,即预先假定影响自杀的某些原因,再根据原因的不同而对自杀分类。他将群体自杀率分为三大类型和一个附带类型,以此为逻辑线索进行研究。
  这些自杀类型是: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以及宿命型。它们分别由不同原因决定。   2 利己型自杀 迪尔凯姆从宗教教派的自杀率差异入手,对天主教和新教的教会群体进行了比较,提出群体整合与利己型自杀率呈反向相关这一假设。
  家庭生活领域和政治生活领域的材料支持着这一假设。整合性强的群体对个人起到支持性作用,是遏制其成员自杀倾向的重要社会因素,相反,涣散的群体使成员受挫折时得不到支持,容易实现自杀倾向。  由于个人主义和利己心态对群体整合起到削弱的作用,这类自杀被称为利己型自杀。
   家庭生活领域和政治生活领域的实证材料也支持上述假设。整合性强的社会群体通过共同的规范和强有力的权威控制着成员的思想行为,使成员完全归属于群体。在个人遇到挫折时,可以得到群体的保护和支持。  因此群体的整合是遏制成员自杀倾向的社会因素。
  相反,个人主义的兴起增强了个人的独立性,削弱了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和控制,降低了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松弛了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很容易陷入沮丧、绝望而难以自拨,进而采取自杀以求解脱。
   3 利他型自杀 自杀并非均出于利己考虑,有些自杀恰恰是利他精神的表现形式,如义务性自杀和负疚性自杀。  当代社会中军人的自杀便属于此类。迪尔凯姆提出群体整合与利他型自杀率呈正向相关的假设,并通过比较军民自杀率的变动,军队内部自杀率的差异以及军队自杀率变化的总趋势验证了这一假设。
   社会整合过于强烈之时。高度的社会整合使得个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个人的权利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他们被期待完全服从群体的需要和利益。  利他型自杀的两种表现形式:义务性自杀,群体强加给个人的义务。
  第二种表现是负疚性自杀。执行者对群体和任务的认同十分强烈,完全献身于群体,服从群体,为了群体利益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果说利已型自杀的原因是社会整合程度不足,那么利他型自杀的原因是社会过度整合。
   4 失范型和宿命型自杀 在经济危机时期,自杀率往往急剧上升。  迪尔凯姆不同意用经济因素(贫穷)来解释这一现象,提出了失范状态引起自杀率上升的理论假设。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可以遏制人的欲望,打消不切实际的幻想,并提供生活目标和人生意义。
  而社会急剧变化时,原有规范的约束骤然松弛,势必导致欲望的膨胀,受挫感乃至生活意义的丧失,从而使一些人走上自杀之路以求解脱。  迪尔凯姆用城乡比较和不同的婚姻规范下自杀率的差异验证了这一假设。
   记得给好评哟,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互粉呗亲,@火星酒窖,谢谢支持。更多精彩关注微信marscellar。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民俗传统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