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商业/理财 经济研究

供给侧改革要什么影?

供给侧改革要什么影响

全部回答

2018-07-05

1 0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如果说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热的关键词是“经济发展新常态”,那么今年,这个词就一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前者重在精确总结问题,后者志在努力解决问题。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逻辑。何谓经济新常态?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详细列举了其九大特点。
  用一句大白话来总结,就是我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粗放地发展。可是,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到底又该怎么呢?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明确的对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行减税政策,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鼓励开发商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农民工买房”……只要明白了供给侧改革,今年会议提出的很多吸引眼球的重要举措,也就都能明白了。
  所以,供给侧改革不是一个无聊的经济学术语,而是与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不仅会影响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也会直接关乎我们的经济生活。  所谓供给侧,自然是与需求侧相对。投资、出口、消费是需求侧的“三驾马车”,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需求似乎严重不足。
  可是,看看每年成倍增长的出境旅游数据,看看黄金周国人在境外不断刷新的爆买纪录,我们就能发现,原来不是没有需求或者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或者说是供需错配。  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来提高总需求;而供给侧管理认为根本不需要所谓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换言之,简单的刺激需求并没有用,关键是要改革供给,在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供给侧四大要素上着力,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要素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显然,供给侧改革是一种新的改革思路,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等,都是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手段。
  在供给侧改革的语境下,完全放开二孩也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好,股市去杠杆防范金融风险也好,户籍制度改革化解地产库存也好,今年影响我们生活的各种重要变化,其实都能看出明显的政策指向。  更重要的是,新常态下的“经济病灶”变得更加清楚,“歼灭战”的目标变得异常明确,总结起来,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五大改革任务,其实正是供给侧改革在今年的具体目标。
    供给侧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大举措,也是企业前进的大机遇,更是公众眺望未来的大窗口。你在其中准备扮演何种角色,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属于你个人未来的“新常态”。

2018-07-05

1 0
    一、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二、改革目的(进行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三、改革措施:   1、宏观政策要稳,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二者相互配合,协同发力。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6年宏观政策提出的具体要求,释放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的重要信号。
       当前,世界经济和贸易低迷、国际市场动荡对我国影响加深,与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形成叠加,实体经济困难加大,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2015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通过加强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以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实施稳定市场的有效措施,新的动能加速孕育形成,就业扩大、收入增长和环境改善给群众带来不少实惠。
    在此过程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功不可没。   2、产业政策要准,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   中国整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正加快向第三产业主导的形态转变。
  然而,在产业结构表现出显著改善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一方面,第三产业的提升潜力仍然十分大。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第三产业比重相比,中国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仍然较低,还不到50%。
     另一方面,中国工业体系中传统工业较多,新兴产业的增长难以弥补传统工业的萎靡,内部结构矛盾十分明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这为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指明了方向。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整体水平提升明显,服务领域不断拓展,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金融业与房地产业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例下降,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社会化养老、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越来越受到关注。
       3、微观政策要活,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力: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微观政策要活”。做到灵活的微观政策就是要通过完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者潜力,放活政策做活微观经济,充分释放生产消费活力和内部增长潜能,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微观经济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发展的“推进器”,放活微观政策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积蓄发展新动能的现实需求。  做活微观、提质增效对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微观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不竭源泉。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市场活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政府对市场主体干预得太多。因此,实现“微观政策要活”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加快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要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基本思路,将该放的放下去,将该管的事管好,将该服务的服务到位,真正做到“放水养鱼”,激活微观经济。
     ①增强经济领域简政放权力度:   简政放权应避免各类部门“一刀切”,向经济领域适度倾斜。  另外,简政放权应更加重视从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角度进行整体部署、全方位为企业松绑,避免各种抓大放小、抓实放虚、我抓他放等行为对改革红利的抵消,切实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
     ②简政放权应向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倾斜:   政府应该从两个方面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     一是降门槛,加快清理不必要的证照和资质、资格审批,给小微企业更多的“出生证”;   二是优服务,在财政、金融、人员培训、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对小微企业倾斜,给小微企业适当地“喂点奶粉”,切实让新注册的800万小微企业尽可能地活下来,并以此带动“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
       ③通过社会领域简政放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社会领域的简政放权也不能裹足不前,而要齐头并进。   一是要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鼓励民间资本为政府“补位”,加大教育、养老等社会领域的投入力度;   二是要对社会领域的各种评比、达标、认证、收费事项进行全面评估,该保留或下放的进行保留或下放,其余的则应尽可能取消,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切实降低市场门槛;   三是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要跟上,使地方政府有能力也有积极性跟随中央步伐进行简政放权,为避免社会领域的“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提供有力的支撑。
       4、改革政策要实,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   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加快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部署,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培育一大批改革的促进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最大程度地释放改革的新红利。
       当前,全球经济仍然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不稳定因素较多。走进新常态的中国正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问题和新挑战。在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增长出现减速趋势,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特殊时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
       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包容、不可持续等矛盾依然非常突出,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每一项任务,担子都不轻,所面临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
  化解产能过剩风险、增强结构调整动能、释放创新驱动潜力、保障民生期盼等重点问题,依然需要通过切切实实的改革来加以推动。     不深化改革,发展就难有活力、难有成效、难以可持续;不深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就可能更严重,甚至不能完全排除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改革过去、现在都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改革依然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动力和关键一招。要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行稳致远,必须培育千千万万的改革促进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坚决破除各种利益的藩篱和体制机制的弊端,充分释放改革新红利。
    。

2018-07-05

1 0
    这会从根本上影响企业的盈利模式”,雪松资本_君华集团张劲指出,“‘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中,投资和出口目前已然遇到了发展瓶颈,因此如何解放消费,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动机。
  通过新供给和新的价值创造去适配消费需求,这是国家乐见其成的,逼着企业摒弃‘无效产能’寻找新的经济突破口来适应消费。  作为企业,如果还抱着‘无效产能’盈利的想法,就是在做美梦。
  举个例子,‘去日本买马桶盖’现象折射的就是‘有效产能不足’这一问题,供给侧改革风口下,国内生产‘马桶盖’的企业就要反思:如何让目标消费者不再去日本?。

2018-07-05

1 0
    一、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二、改革目的(进行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三、改革措施:   1、宏观政策要稳,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二者相互配合,协同发力。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6年宏观政策提出的具体要求,释放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的重要信号。
       当前,世界经济和贸易低迷、国际市场动荡对我国影响加深,与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形成叠加,实体经济困难加大,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2015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通过加强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以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实施稳定市场的有效措施,新的动能加速孕育形成,就业扩大、收入增长和环境改善给群众带来不少实惠。
    在此过程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功不可没。   2、产业政策要准,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   中国整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正加快向第三产业主导的形态转变。
  然而,在产业结构表现出显著改善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一方面,第三产业的提升潜力仍然十分大。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第三产业比重相比,中国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仍然较低,还不到50%。
     另一方面,中国工业体系中传统工业较多,新兴产业的增长难以弥补传统工业的萎靡,内部结构矛盾十分明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这为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指明了方向。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整体水平提升明显,服务领域不断拓展,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金融业与房地产业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例下降,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社会化养老、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越来越受到关注。
       3、微观政策要活,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力: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微观政策要活”。做到灵活的微观政策就是要通过完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者潜力,放活政策做活微观经济,充分释放生产消费活力和内部增长潜能,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微观经济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发展的“推进器”,放活微观政策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积蓄发展新动能的现实需求。  做活微观、提质增效对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微观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不竭源泉。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市场活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政府对市场主体干预得太多。因此,实现“微观政策要活”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加快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要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基本思路,将该放的放下去,将该管的事管好,将该服务的服务到位,真正做到“放水养鱼”,激活微观经济。
     ①增强经济领域简政放权力度:   简政放权应避免各类部门“一刀切”,向经济领域适度倾斜。  另外,简政放权应更加重视从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角度进行整体部署、全方位为企业松绑,避免各种抓大放小、抓实放虚、我抓他放等行为对改革红利的抵消,切实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
     ②简政放权应向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倾斜:   政府应该从两个方面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     一是降门槛,加快清理不必要的证照和资质、资格审批,给小微企业更多的“出生证”;   二是优服务,在财政、金融、人员培训、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对小微企业倾斜,给小微企业适当地“喂点奶粉”,切实让新注册的800万小微企业尽可能地活下来,并以此带动“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
       ③通过社会领域简政放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社会领域的简政放权也不能裹足不前,而要齐头并进。   一是要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鼓励民间资本为政府“补位”,加大教育、养老等社会领域的投入力度;   二是要对社会领域的各种评比、达标、认证、收费事项进行全面评估,该保留或下放的进行保留或下放,其余的则应尽可能取消,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切实降低市场门槛;   三是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要跟上,使地方政府有能力也有积极性跟随中央步伐进行简政放权,为避免社会领域的“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提供有力的支撑。
       4、改革政策要实,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   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加快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部署,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培育一大批改革的促进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最大程度地释放改革的新红利。
       当前,全球经济仍然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不稳定因素较多。走进新常态的中国正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问题和新挑战。在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增长出现减速趋势,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特殊时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
       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包容、不可持续等矛盾依然非常突出,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每一项任务,担子都不轻,所面临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
  化解产能过剩风险、增强结构调整动能、释放创新驱动潜力、保障民生期盼等重点问题,依然需要通过切切实实的改革来加以推动。     不深化改革,发展就难有活力、难有成效、难以可持续;不深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就可能更严重,甚至不能完全排除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改革过去、现在都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改革依然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动力和关键一招。要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行稳致远,必须培育千千万万的改革促进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坚决破除各种利益的藩篱和体制机制的弊端,充分释放改革新红利。
       5、社会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保障的底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思路,必须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社会政策要托底是其中之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化解过剩产能等,必然会影响部分群体的就业和收入,但这是必须要过的槛,必须要经历的阵痛。
  所以要更好发挥社会政策稳定器的作用,守住民生底线。  特别是要把重点放在兜底上,要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为结构性改革创造好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就业问题。
  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真正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①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保障政策。
  公共财政应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小型微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财政支出逐步向民生倾斜,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实行支持和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充分发挥其在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中的作用。
       完善和落实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的优惠政策;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金融支持政策。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加大支持自主创业力度;实施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的扶持政策。
    通过优惠政策和就业服务,扶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就业。   ②要努力推进重点、困难群体就业:   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群体就业工作。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继续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加紧消除流动就业的制度壁垒,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同时,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和工作保障制度,确保就业困难群体随出现随援助随就业。  推进各类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做好妇女就业工作。   ③加强配套措施改革:   一要全面提高就业能力。要加强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技工院校示范校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和现代技工教育培养体系。
    重点支持急需紧缺行业技师培训,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就业培训,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健全完善社会化职业培训网络。
     二要提升就业服务能力。要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  全面实行就业失业登记身份证识别系统,建设城乡人力资源基本数据库。要加快形成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就业和配置人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三要加强劳动者的保护措施建设。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进企业改善劳动条件。  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小微企业与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约质量。
  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提高集体协商的实效性。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加大对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力度,全面推进“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全违法行为预防预警和多部门综合治理机制,有效处置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特别是要努力实现企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

2018-07-05

1 0
    从就业关键指标来看,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从我国目前就业形势来看,2015年1-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71万人, 提前完成全年指标。 在经济下行的大局势下, 这种表现还是比较难得的。
  但与此同时, 我国就业面临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主要表现在:   一是总量压力大。   虽然这些年我国劳动人口总量在减少, 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总量并没有减少, 总量压力仍然比较大。
   其中近两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了700万人, 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化解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 我国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 劳动力供给需求匹配失衡。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之下, 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一方面, 企业用人需求降低, 一部分职工面临着下岗再就业, 缺乏技能的劳动者面临着再就业难的窘境; 另一方面,企业提质增效需要更多的创新性人才, 对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比以往更加强烈。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 这两种叠加性矛盾会让就业更加复杂, 原来的隐性就业问题显性化。   但根据供给学派的观点, 供给侧改革重视制度的变革与完善, 强调解决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从长远来看, 有效化解产能过剩, 优化配置资源, 加快企业的调整, 让战略资源退出 “僵尸企业”, 进入优势企业, 对于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是有利的。 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失业。
     因此,政府的政策和服务要提前到位, 争取可以帮助员工在没有失业的情况下再就业, 或者尽可能减短失业时间。 在这一过程中, 企业要避免集中减员, 做好职工的分流安置, 在职工失业之前制订比较稳妥的分流方案。
   中央在下拨专项资金用于解决职工安置问题的同时, 也应建立对职工安置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机制。   另外, 对转岗职工进行技能培训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 我国要继续推进和完善职工技能培训体系。
     我们还应该看到, 有时候政策优惠不一定是好事。 有些地方给予企业过多补贴, 导致一些 “僵尸企业” “大而不倒”,这对国家经济来说是一种拖累。 供给侧改革应该避免这一点, 不能盲目扩展产能, 如果过多的资金和补贴流向这些落后产能企业, 将导致国内经济结构更加不合理。
     我国长期实行就业优先战略, 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政策。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技术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 新业态、 新模式由此产生, 并提供了比较广阔的就业空间。
     随着经济发展、 技术进步、 需求改变, 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高。2014年, 我国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达48%。   从总体上看, 我国目前市场就业的吸纳能力很强, 就业形态很多; 从当前的产业结构来看, 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就业渠道更多, 各种新业态的发展也拉动了就业。
   新模式、 新业态容纳的就业总量很大, 同时也会充分利用现有劳动力。 在新兴产业, 曾经很多从业者都是兼职, 表现出就业不足, 新业态有很大的容量, 可以帮助挖掘这些劳动力的潜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2015年是被作为国家战略提出来的。
  “双创” 是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方面,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一方面,通过创业带动就业, 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 另一方面,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可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
     总之, 供给侧改革将创造更多有效的供给, 来满足消费需要, 改善和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 从而实现就业质量优质化。 供给侧改革将成为进一步扩大就业的动力。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商业/理财
经济研究
股票
银行业务
外汇
创业投资
财务税务
贸易
基金
商务文书
保险
个人理财
企业管理
产业信息
经济
证券
金融
银行
黄金
期货
商业
财政
房地产
经济研究
经济研究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