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共管理研究生要考哪些科目?
关于《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若干问题的说明
一、关于培养目标问题
1、世纪之交我国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与建立和完善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公共管理体系,推进公共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全面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相适应,必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共管理尤其是行政管理队伍。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是培养这方面人才的一个基本途径,它是一种具有公共管理职业背景的志业学位,主要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高层次人才。
2、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与管理类其他硕士学...全部
关于《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若干问题的说明
一、关于培养目标问题
1、世纪之交我国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与建立和完善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公共管理体系,推进公共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全面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相适应,必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共管理尤其是行政管理队伍。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是培养这方面人才的一个基本途径,它是一种具有公共管理职业背景的志业学位,主要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高层次人才。
2、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与管理类其他硕士学位尤其是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它也区别于同一学科的行政管理等专业的教学、科研型硕士生培养。
它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和公共管理(特别是行政管理)职业的基本要求确定培养口径,并直接面向公共管理实践。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在培养目标、招生对象、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以及人才素质等方面有特定要求和质量标准。
3、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目标是造就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某一具体公共管理或政策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和政策分析者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人才。读学位的获得者应该是专家型通才,必须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善于和勇于创新,德智体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和特定公共部门管理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能掌握和运用政治、经济、法律、外语、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有较高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问题的实际技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新形势下的公共管理的需要。
4、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的就业背景是公共部门的各个领域,包括党政机关尤其是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非赢利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及社会团体、思想库或咨询公司等)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人事与行政部门等。
5、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关于招生问题
1、招生对象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是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具有同等学历)并具有四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者。
不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鼓励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在职人员报考。
2、考试方式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实行全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联合考试方式(即联考方式)。
3、考试科目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入学考试科目为:
(1)政治理论
(2)外语
(3)管理学
(4)行政学
(5)逻辑与数学
政治理论课由各试点单位自行组织。
外语、管理学、行政学和逻辑与数学为全国联考科目。
4、录取
主要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以及面试情况,并结合工作业绩和资历择优录取。
三、关于学制与培养方式问题
1、学制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学制可以采取下列两种方式:
(1)非全日制。
采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习期限2—4年,课程学习既可以采用业余时间(周末、晚上)也可以每学期集中安排一段时间学习。在校学习时间总和不少于半年。
(2)全日制。学制为2年至3年,采用学分制。
学员在校脱产学习1年半,修完MPA课程后回工作单位实习或找单位实习和做毕业论文。
2、培养方式
(1)采用学分制。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者即可进入学位论文写作;论文答辩通过后按规定的程序授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2)突出专业学位的应用性强的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学方式可以采用课堂讲授、研讨、模拟训练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尤其要重视和加强案例教学。必须安排社会实践或实习环节,让学生有机会将公共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用于实际公共管理问题的解决之中。
(3)培养过程采用导师组形式,发挥集体指导的作用。要加强与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机构的联系与交流,吸收有丰富实践经验公共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次政府管理人员参加培养工作。
四、关于课程设置问题
1、学分要求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总学分要求是不少于50学分。
这50学分的分布是:核心课程30学分;专业必修课程10学分;选修课8学分;实习和研讨班(系列讲座课)要有一定的学分;毕业论文不计学分。
2、核心课程(10门、30学分)
这类课程提供公共管理衣公共政策和基本理论、方法及技术,提供与公共管理现实相关的基础知识、政治理论以及外语知识。
其中有一门由各个学校自行确定,以体现特色和灵活性,这10门核心课程及学分是:
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3学分)
第一外国语 (3学分)
公共管理 (4学分)
公共政策分析 (3学分)
政治学 (3学分)
公共经济学 (3学分)
行政法 (3学分)
定量分析方法 (3学分)
信息技术及应用 (3学分)
(自选) (2学分)
3、专业方向必修课(不少于10学分)
根据公共管理学科特点和领域,设置了五个专业方向。
每个专业方向列出了若干专业方向必修课。各试点单位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培养对象的要求,自行选择一组作为专业方向必修课。
4、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
由各个学校自行确定,原则是多样性、前沿性、务实性。
下面是部分可供参考的选修课程目录:
公共组织理论 微观经济学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市政规划与管理
公共伦理学 社会保障改革与管理
现代领导理论 科技政策与管理
中国政府与政治 项目管理与评估
比较政府与政治 教育管理
国家公务员制度 医疗卫生事业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 土地资源管理
宏观经济学 环境政策与管理
5、社会实践与研讨班(2个学分)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学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环节,进行公共管理与政策研究的社会调查或实习(时间在2—6个月之间,记1学分);同时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参加10个以上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专题讲座(即研讨班),了解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及学科前沿(研讨班记1学分)
6、学位论文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学生必须撰写学位论文。
对论文的基本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论文选题必须紧密结合当代公共管理的实践。论文的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论文应充分体现学生运用公共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实际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与技巧。
总之,培养方案力求体现公共管理学科的跨学科、综合性和交叉性强的特点及新发展趋势,体现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通才式人才的特点。课程设置注重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定量分析方法及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以及重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问题实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总体考虑是:
首先,公共管理活动以及公共政策都有经济的方面或经济的成本与效益,当代政府管理主要也是经济及社会管理。因此,经济学构成公共管理学及政策分析的一个重要基础,经济学途径在当代成为公共管理与政策研究的一个主要途径。
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或政府经济学等)成为国外尤其是美国MPA、MPP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专业基础之一。经济学或经济分析课程的设置是为了给MPA学生提供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使之能够将经济学的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应用于实际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之中。
其次,定量分析或经济分析及计算机之所以确定为MPA的核心课程,是因为定量信息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代社会已进入了信息社会和网络社会。公共部门管理者必须了解定量信息、数字的意义、学会搜集、整理、分析和利用定量信息、懂得如何使用这些信息或数字。
因此,MPA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数学、统计学及科学方法论素养,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手段及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之方面的教学是克服以往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中定性东西多、定量东西少;理论的东西多,实践的东西少;历史的东西多,现实东西少等弊端的一个重要方面。
再次,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经济的和技术的因素,而且涉及组织的和政治的因素。组织环境、组织结构、政治制度、政治利益、政治文化、公共舆论,历史传统等一类的因素在公共决策及公共管理过程中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公共管理的硕士生课程中政治学(政治分析)、组织理论(组织分析)以及法律与公共伦理学等类课程十分重要。这类课程的目的是增加学生公共政策问题的政治、组织和历史的脉络背景方面的知识,学会分析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政治、法律及行政的可行性,并培养起公共管理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
最后,重视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讨班、实习或社会实践课程,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提高MPA学生的实际能力,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增强MPA学位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克服以往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弊端。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