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七国的兼并战争有哪些?

七国的兼并战争有哪些?

全部回答

2016-06-29

70 0
     战争规模的扩大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更为激烈和频繁, 规模也更大。各大国都拥有雄厚的武装力量,三晋、齐、燕各有带甲 之士数十万人,秦、楚两国各有“奋击百万”。
  在作战时更是大量出 动,秦、赵长平一役,赵出兵四十多万人秦为了灭楚,动员兵力达六 十万人之多。  春秋时的大战,有时数日即告结束,战国时则短者数月, 长者可以“旷日持久数岁”b作战双方都要求消灭对方实力,因此一次 战役中被杀的士兵多达数万人乃至数十万人。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争野以战,杀人盈野”,已成为常见的现象。战争中消耗的物力也十分 惊人。  《孙子兵法》说“兴师十万,日费千金”。《战国策》说一次大 战,仅以损失的兵甲、车马而言,“十年之田不能偿也”。
   各国为了克敌制胜,还竞相改进武器装备。韩、楚两国都以武器 制作精良而著称于当时。兵器方面的最大变化是铁兵器开始出现。如 《史记》有“楚之铁剑利”的话,《荀子》也说楚的宛 地所出的戟和铁矛极为锋利。
    河北易县出土有战国末年燕国的钢 戟和钢剑。另外,当时还有铁甲和铁盔。武器中的新品种有弩,弩是 在弓上安装木臂和铜制的郭,即利用简单的机械将箭从弓上射出,使 箭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像韩国所造的劲弩,可把箭射到六百步以外。
   作战用的器械也多种多样,如有攻城用的云梯、冲车,水战用的钩 拒。  有关的情况,在《墨子》的《备城门》等篇中都有记述。 作战方法和兵种,也随着战争规模扩大而发生变化。
  长期以来以 车战为主的作战方法,渐退居于不太受地形条件限制的步战之下。在 北方民族的影响下,骑兵作为新兵种开始推广。《战国策》说七国各 有骑数千匹或万匹。  为了便于,骑战,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命令 “将军”“大夫” “戍吏”都要穿胡服,即历史上有名的“胡服骑 射”。
  在《孙膑兵法》中,曾提出“用骑有十利”的看法。骑兵的许 多长处,非其他兵种所能及,当时兵家对此已深有认识。 为了加强防御,各国不惜动用大量人力来修建长城。  齐的长城西 起于平阴防门(今山东平阴),南面到海边的琅邪。
  魏为了保护其河 西,曾在今陕西洛水以东筑长城。赵国在漳水、滏水流域修造过长 城,赵武灵王又在阴山下修长城。燕国在大破东胡以后修造长城,西 起造阳(今河北怀来),东止于襄平(今辽宁辽阳)。
  燕、赵修筑北 边长城,目的在于防御北方各族人侵,后来秦、汉长城即在其旧基址 上加固而成。   魏的盛衰魏是战国初年中原的一个强国。文侯、武侯两世,魏 因经过政治改革而国力强盛,东面屡败齐人,又灭中山国,西面则派 李悝、吴起守西河,一再挫败秦人的进攻。
   到惠王时,魏更加强大,从此更加紧侵伐宋、卫、韩、赵等国。 公元前354年,魏攻赵,次年,魏攻陷赵的邯郸,齐救赵败魏于桂陵 (今山东曹县),后魏将邯郸归还给赵。  公元前344年,惠王在逢泽 (今河南开封南)开会,“率十二诸侯,朝天子于孟津”,并于是年开 始称王,成为七国君主中最先称王者。
  他在礼制方面处处模仿天子, 企图使中原各国都能听从魏的号令。 惠王称王是魏国强盛的顶峰,但很快就开始走下坡路。公元前 341年,魏军在马陵之战中,为齐伏兵所败,损失十万兵,主将太子 申、庞涓都战死,实力大为削弱。
    魏在西面又受挫于秦,失去少梁 (今陕西韩城),河西屏障被秦突破。公元前340年,秦商鞅率兵伐 魏•虏魏将公子印。惠王被迫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都于大梁 (今河南开封)。
  由于魏一再在军事上失利,不能继续称雄于中原,公 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今山东滕县)相会,互尊为 王,承认魏、齐的对等地位,以共分霸业,并缓和魏、齐的矛盾。   由于秦的崛起,秦东向发展,魏首当其冲,成为秦进攻的主要对 象。
  故惠王以后,魏日益削弱。 秦的对外进攻和疆土的扩大秦经过商鞅变法,国势蒸蒸日上, 不断攻打韩、魏,以扩大秦的疆域。公元前333至前328年,秦接连 击败魏军,魏被迫割地求和,失去其全部河西之地。
    公元前325年, 秦惠文王也开始称王。秦强大之后对三晋威胁很大,公元前318年, 魏公孙衍起来联赵、韩、燕、楚“合纵”攻秦,结果被秦打败,将帅 被秦俘获。公元前316至前313年,秦先后攻占赵的中都(今山西平 遥)、西阳(即中阳,今山西中阳)、蔺(今山西离石西),大败韩军 于岸门(今河南许昌),对三晋的攻伐都取得了胜利。
     公元前312年,秦、楚大战于丹阳(今河南淅川一带),楚大败, 楚的军将死者七十余人。楚怀王派兵袭秦蓝田,又败于秦秦从此取 得楚汉中地的一部分,置汉中郡,而楚失去西北的门户。
  秦又不断攻 打义渠之戎,西向而拓地。公元前316年,蜀有内乱,秦惠文王派司 马错一举而灭蜀,于是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齐伐燕和燕破齐魏、齐相王以后,齐成为关东的最强者。
  t燕王 哙晚年,让国于大臣子之,太子平聚众攻子之,引起内乱。公元前 314年,齐宣王派田章率兵攻燕,仅五十天就灭燕。齐军对燕人肆意 蹂躏,引起燕人反抗,终于赶走齐兵,但燕也因此而残破。
  赵武灵王 护送燕公子职回国即位,是为燕昭王,燕国复定。   齐闵王时,武力很强,对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公元前301 年,齐、秦率韩、魏攻楚,败楚于重丘(今河南泌阳一带),杀楚将 唐昧。
  公元前296年,齐又联合三晋和宋等国“合纵”以攻秦,秦不 利,故退出一部分侵占别国的土地而求和。齐和燕又战于“桓之曲”, 燕损兵十万。  滑王因屡胜而更加骄傲自满。
  公元前288年,齐和秦曾 一度互相称帝,齐渭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齐和秦成为天下的两 强。公元前286年,齐又灭“五千乘之劲宋”,使得“泗上诸侯邹、 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但齐因连年兴师用众,造成“穑积散”、 “民樵悴、士罢弊”。
    特别在灭宋以后,齐实际上已成为强弩之末。 燕昭王即位之后,礼贤下士,乐毅等人都奔赴于燕,经过二十八 年而“燕国殷富”。公元前284年,燕联合三晋、秦楚而大举伐齐, 齐无力抵御,燕将乐毅很快攻下齐都临淄,滑王出走,不久被杀。
  齐 除莒、即墨以外的七十余城都为燕所占领,并成为燕的郡县。  公元前 279年,燕昭王卒,子惠王立,惠王以骑劫代乐毅,齐将田单举兵反 攻,杀骑劫,大破燕兵,收复了所有的失地,迎齐襄王入临淄。
  齐虽 能取得胜利,但国力未能因此而重振。 楚的削弱春秋时楚和晋为两强,进入战国后楚已大不如以前, 但因其地广人众,在关东六国中仍是比较强大的一国。  魏公孙衍“合 纵”攻秦,楚怀王曾被推为纵长。
  怀王时楚又灭越,楚的疆域扩大到 今江浙和鲁南一带。自从秦、齐两国强盛起来之后,楚不断和秦、齐 进行斗争,但都遭到失败,最后楚怀王被秦诱至秦国而死于秦。 到楚顷襄王时,顷襄王“淫逸奢靡,不顾国政”,又不修城池,不 设守备。
    公元前280年,秦攻下楚的汉北地及上庸(今湖北竹山),司 马错又从蜀而攻楚的黔中郡(今湖南西部)。次年,秦将白起更是引兵 深入,攻下鄢(今湖北宜城)、邓(今湖北襄樊附近)和西陵(今湖北 宜昌西),次年攻占了郢都,秦军继续南进,一直打到今洞庭湖边上。
   楚的军队溃散而不战,楚顷襄王逃窜于陈(今河南淮阳)。  秦在所占领 的楚地设立黔中郡和南郡,从此,“楚遂削弱,为秦所轻”。 赵向北发展和长平之战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增强了军 队的战斗力。
  当时在赵北面或西北方面的林胡、楼烦等北方民族,是 赵国的强敌。武灵王乃向北进攻,“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 原”。  武灵王晚年,传位于子惠文王,自号为“主父”,“而身胡服, 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占领今内蒙古南部黄河西岸之地,建立云中、 九原两郡,又在阴山下修长城。
  故在战国晚期赵成为实力仅次于秦、 齐的军事强国。 公元前270年,秦、赵战于阏与(今山西和顺),赵将赵奢大败 秦兵。  公元前263年,秦攻占韩的南阳(今河南沁阳一带),使韩和 其上党郡隔绝。
  郡守冯亭便以上党降赵。秦和赵为争夺上党郡而发生 了有名的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赵军被困于长平(今山西高平), 因绝粮而全军降秦,秦坑杀赵卒四十余万人。次年,秦军乘胜进围邯 郸,攻打两年多而城未下。
    后因魏信陵君及其他国家派兵救赵,秦才 解兵而去。赵经过长平之战和邯郸被围,实力大为削弱。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