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哲学 得了强迫思维怎么办

2论述如何理解政治思维是一种永恒得困惑?

2论述如何理解政治思维是一种永恒得困惑?

全部回答

2013-11-29

64 0
    正如书名所表现的那样,这本书着重体现了政治学领域的诸多让人感到困惑的难题,作者在书中没有给出所提问题的答案,而仅仅是把思想家们对相关问题的不同回答进行了罗列和分析。学习政治学这样的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勤于思考,思维能力是学习政治学的一个必备素质。
    本书作为一本很受欢迎的政治学教材,高度重视对思维的启迪。作者强调政治学问题的不确定性,甚至认为很多问题是找不到确定答案的。恐怕确实如此,应为政治学涉及到太多的主观思维和千变万化的客观环境,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环境中肯定会对大致相类似的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这也说明了不存在永恒的和普世的价值。
    即使说自由、民主等词汇已被全世界所接受,但不同国家、不同学者所接受的这些价值,却包含着很不相同的内容,即对它们的理解很不相同。 作者首先提出一个根本问题---为什么要进行政治思维活动,作者没有明确的给出答案,但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即本书的基本观点:人类是有思维的存在,我们只有通过思想才能确定我们的理性、我们的自由和我们对存在的忠诚。
    这恐怕是作者在本书唯一对所提问题能给出一定答案的地方,接下来的所有问题都表现出作者“述而不作”的写作思路。人类是疏远还是团结的,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这也是在探讨政治学问题前对人性和人类关系进行的思维准备,同时也是对接下来的很多问题进行的预先思考。
  人类是疏远还是团结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对政治的认知以及从事政治活动的方式。  在这个问题上,霍布斯主张人类是疏远的,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类是团结的。而针对人类社会出现的那些纷争与分裂,奥古斯丁与卢梭也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前者认为疏远是人类背叛了自己的本性,而后者则认为那是发生在遥远过去的不幸。
  其分歧在于对罪恶的根源是人的本性还是制度的认知。  理智或理性为西方政治学研究乃至整个思想研究领域所崇尚,对理性的认识分歧产生两大派,其区别在于道德绝对主义与道德相对主义,一致性与有机统一性,以及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这些分歧在以后研究各类政治问题,如权力、平等、自由之类时仍然是产生不同看法的基本表现。
  疏远与团结本来就行相对的,疏远显然或多或少的存在,而对疏远如何克服呢?人本主义或许会倾向于通过团结来实现对疏远的克服,但更多的人是相信上帝,不过这里还是充满了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  在现实政治生活方面,作者着重讨论了消灭阶级差别的问题,虽然有很多学者从保守主义或自由主义的角度论证阶级存在的合理性,但马克思还是通过对经济条件与状况的分析,揭示了消灭阶级的必要性,虽然很多政治家在实际工作中对这一理论予以某种方式的承认,但在现实中还是有很多人并不认同。
    正如作者所说的“对于大多数不挨饿受冻的人来说,自由主义是比马克思主义更有吸引力的信仰”,或许这可以作为揭示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更喜欢接受社会民主主义,而非主张革命的科学社会主义,而受压迫民族更容易接受主张反抗压迫的马列主义。
  对自身利益进行追求的紧迫性决定了人们的看法和价值观。  当然,作者并未明确的说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孰优孰劣,而是分别指出了二者存在的问题。现实条件在不断变化,当今的时代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已大不相同,教条的照搬马克思的原著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出现了很多在现实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灵活运用,但这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与原则,否则就是偏离。
     平等的问题既是理论上、又是实践中被广泛关注的问题,也是最难以解决的永恒困惑,人们常说“没有绝对的平等”,恐怕不无道理,在第三章作者对平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更让人感觉出这个问题的棘手。
  即便人人生而平等,但由于自然禀赋和后天努力,终归会流于不平等,如果强求平等以致平均,则显然造成了另外一种不平等,因为本来导致不平等产出的不同努力却人为的被改成相同产出,这本身也是不平等。  在平等方面,同样涉及到疏远与团结的问题,不平等显然会造成疏远,但这恐怕是很多解决的,亚里士多德、尼采、洛克等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种争论恐怕还要继续。
  正是由于不团结的存在,才需要权力的运用来维持秩序,这就引出了对权力的探讨,作者用三章的篇幅来讨论权力及其目的和约束。  这涉及到权力的作用、权力的主客体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每个问题恐怕都可以写很多书来阐释。
  在讨论权力的时候,还要考虑自由、民主、博爱等价值观对权力的看法和要求,而对这些价值观的不同理解又代表了不同的权力观。即使权力是否应在宪政的约束下,都是一个很值得商榷的问题,因为还有很多人主张道义的力量。
    此外分权与集权的问题也是争论的焦点,不过这些问题看起来更像是些相对问题,没有绝对的两极答案,走中间路线,或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恐怕更为妥当。此外,对权力目的的探讨,涉及到了政府的存在目的,以及政府的属性,还可以借此讨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优劣。
  作者分析了国有与公有的区别,指出在政府完全为人民利益着想的情况还可以实现两者的统一,除此之外,两者难以划等号。  因为政府本身就带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在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政府不完全为人民着想的时候,以政府为代表的国有甚至不如私有更有效率和实现公平。
  同时,公有必须存在一个执行的组织,而从逻辑上看最适合的恐怕又是政府,这显然是个悖论。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很值得我们思考,因为我们现在正存在着浪费国家财产、慷国家之慨的现象,大型国有企业利用垄断优势谋求垄断利润,很难看出是在维护人民的利益,当然这也用维护人民长远利益,保护国家战略利益等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辩解,但看看实际就知道,作为普通百姓的人民主体损失了本可以用于其他消费的收入,而这些大企业的员工却享受着别人难以企及的高额福利和工资,这显然就是权力的滥用,这也显然是国有制的弊端所在,这样的事例所表现的后果恐怕是代表人民行使所有权的国有制所不想看到的,这是需要体制改革予以重视的重要问题。
     最后一章讨论历史的问题,恐怕是全书最具哲学气息的一个章节,不过仍然是在讨论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具体表现就是历史造就人类,还是人类造就了历史。其实这个问题没有这么问,因为历史是个历时性的概念,而人类则是一代一代不断繁衍的,任何一代人之对应历史的一个时间段,从宏观上难以判断两者谁决定谁的问题,而微观的具体领域则又是很简单的问题,很容易判断。
    人类的思想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我们只能不断的思索去接近这些真理。正如作者所说的,似非而可能是的问题是不确定的问题,却是最接近真理的问题,我们在苦苦思索的正是这些似非而可能是的问题。
  客观的事物需要我们的感知与思维,康德认为客观事物是人类思维的结果,虽然有待商榷,但这“不但把我们从客观事物的世界中解放出来,而且把我们从赖以认识这个世界的不带感情色彩的、准确和系统的知识中解放出来。
    ”这个世界很难被穷尽,我们的思维之路还很漫长,但我们一定要朝着接近真理之路继续前行。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哲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哲学
管理学
传播学
考古学
伦理学
语言学
历史学
哲学
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