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宝宝耐心我的宝宝21个月了很活
一、从孩子的日常生活抓起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父母应善于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譬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他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爱学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育的。 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当然,作为父母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如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父母先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这样对于善于模仿的孩子来说必然受益匪浅。
二、调...全部
一、从孩子的日常生活抓起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父母应善于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譬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他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爱学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育的。
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当然,作为父母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如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父母先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这样对于善于模仿的孩子来说必然受益匪浅。
二、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把孩子本来不自觉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自觉行动。这就要求父母要细微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孩子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孩子尽快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
有以下几点,提供父母注意: 第一,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 两岁半的萌萌喜欢自己拿勺吃饭,虽然吃的很慢,桌上、地上、衣服上常有菜汤、饭粒,但妈妈却不急不躁。
她坚持每顿饭都让萌萌自己吃,并一边鼓励、一边教孩子进步方法。还常常夸孩子“真棒”、“真好”、“有进步”使萌萌非常开心。不久,萌萌不仅学会了自己吃饭,还学会了自己穿脱衣服。入幼儿园后成了班上小朋友学习的榜样。
良好的习惯要经过不断的重复。反复地实践才能养成。只要父母坚持要求,日积月累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才能形成“定型”。这时孩子做起来会感到轻松、自然、舒服、愉快,主动地去做,慢慢形成了习惯。反之,他会感到紧张、压抑、难受不愿意去做,自然很难形成习惯。
第二,要统一要求,不要各行其是。 一天我和朋友聊天,他的小孩子元元在一旁画画。边画边说:“爸爸坐的飞机来了。”他奶奶对我说:“他爸爸今晚回来,看把他高兴的。”这时,门外传来小孩子的喊声“元元,我去骑车,你去不去?”元元对奶奶说“我和牛牛在院里骑会儿车行吗?”奶奶说:“行,但是你要把画笔和纸收拾好了再去。
”元元答应着,开始收拾桌上的文具。这位奶奶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孩子生活在奶奶家,但奶奶和妈妈对孩子的要求却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相同的信息重复地转入孩子的大脑,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经联系,良好的习惯就容易养成。
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而爷爷奶奶放纵,或者施教者今天严格,明天放松。幼儿园培养孩子好的习惯父母不坚持,都是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的。
第三。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简单粗暴。 在咨询会上,一位父母指着站在远处的孩子对我说:“这孩子要把我气死了,天天都有父母向我告状。
”接着这位父母向我讲述了孩子怎么和小朋友打架,用积木把别人砍伤,用嘴把同伴咬出血印……。这位父母苦恼地说:“我都怕去幼儿园接孩子,真怕哪位父母来找我,打他,骂他,可怎么他就不改呀?”这位父母的苦恼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要比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难得多。父母应从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开始。对幼儿来说,情绪是行动的动力。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他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
加上父母的冷眼、厌恶、甚至是打骂会更加激起不良情绪,产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为。但这样的孩子有时受了环境的影响也有想改正的愿望,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扬,但做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因为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必须克制自己的需求,这种抑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
这时孩子往往表现的不会那么自然、轻松。如果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以鼓励、支持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愿每位父母都能把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当成一件关系孩子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振兴民族的大事来抓。孩子做事慢,或者磨蹭,有的与孩子的性格有关,有的和孩子的生活习惯有关,家长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孩子改正做事拖拉磨蹭的习惯。
下面我们看看杭州市的部分家长是怎样解决孩子做事拖拉、磨蹭习惯的。 观点一 定规矩 勤督促才有效果 我的孩子都上二年级了,可是做什么事都不紧不慢,别人不催,他就不着急,经常是我急得够呛,他还慢悠悠的。
我劝过他,也训斥过他,他当时改了,过不了几天就又犯了老毛病。我和丈夫为了帮他改正这个习惯,开始给他定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父母安排的事情没做完,不许看电视;家庭作业没按规定完成,不许上网;帮父母买东西超过了时间,“功劳“减半……一开始孩子屡屡“犯规“,我们也不客气,拒绝他看电视或上网。
他嘴上嘟嘟囔囔不高兴,做事却渐渐有了起色。我们在一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关注他、督促他。现在,孩子做事虽然仍不是很利索,但是基本都能按时按质地完成了。 观点二 让自然后果教育孩子 把方法教给孩子 我的女儿经常磨蹭,做事拖拉。
有一次我让她给她爸爸打电话。等我办完事情回到家,女儿还在那里磨磨蹭蹭地换衣服、整理书包。孩子经常早上磨蹭到快要迟到了,让我们用车送她到校。为了教育女儿,我们和她的老师进行了沟通。 一天早上,我告诉女儿:“快点起床,你爸爸的车正在修理,不能送你,迟到了老师要批评的。
“女儿没事似的说:“爸爸一会儿就能修好车,来得及。“等她起床洗漱完毕,车子还没修好。这下她急了起来,动作立刻快了几倍,等她到校时,早已迟到了……还有一次朋友聚会,本来说要带她一起去,但她磨蹭起来没完,结果她只好和她爸爸自己在家做饭吃。
我们还常常教孩子怎样提高做事的效率,比如,晚上临睡前就把第二天用的东西准备好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以免乱找耽误时间;告诉孩子经常用笔把该用的东西和需要做的事记下来,防止丢三落四昏头昏脑影响效率。
这些办法还不错,孩子现在做事很少再磨磨蹭蹭的了。 观点三 树立比较的对象 在比照中养成好习惯 我的丈夫就是个慢性子,做事情时常拖拉。孩子耳濡目染,做家庭作业时,竟也学着拖拉起来,明明当天应该完成的作业,他非要拖到第二天才急急忙忙地写完,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我在督促孩子的同时,做丈夫的工作,他很配合。为了提醒孩子,我们在他的房间挂上“今日事今日毕“的条幅;我丈夫和儿子约定,我来当监督员,如果他俩谁做事磨蹭、拖拉,谁就没有选择电视频道或者买冷饮的权利。
这个办法真灵,儿子在我们的提醒下,也是为了获得优先选择看电视节目和买好吃的权利,他做事快多了,能做完的作业,大都在当天就完成了。实在难解的,征求我的意见,我允许他明日继续思考,不算“违规“。丈夫故意说:“我无论如何也要坚持住,看谁有耐心。
“一个月时间很快就要到了,丈夫因为“疏忽“了,把我交代买米的事情拖了两天。儿子兴奋地说:“爸爸违规了,该罚。“丈夫态度很好地说:“好,好。“儿子笑了,我们也笑了。 观点四 排除干扰 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我的儿子为做作业经常忙活到半夜,而他的同学早早就做完了,甚至还有时间看电视。
我一直以为是孩子不好,拖拉、磨蹭的缘故。我后来发现自己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我的丈夫爱上网,我经常打电话,唠家常,孩子常常被我们所吸引,时常探头探脑,或者从房间出来转一圈。我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丈夫主动缩减上网时间,避开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上网;我也克制自己,尽量不打电话,即使非打不可,也要控制声音,防止干扰孩子;另外,我们在做家务时,也尽量防止发出很响的声音。
家里的环境安静了,孩子学习的效率得到了提高,拖拉的现象少多了。虽然这样做我们自己的活动受到限制,但是能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我们觉得很值得。 观点五 激发好胜心 在“比试“中克服拖拉的毛病 我的孩子做事情拖沓、磨蹭,一点也不像我们。
我为了帮助孩子改正这个毛病,给孩子腾出个比较大的房间,让孩子邀请他的同学、伙伴到家里来玩、做家庭作业。我还在庭院里辟出一块场地,准备让孩子在那里玩耍。孩子们来到我的家,我建议他们在做作业时,要看一看谁做得又快又好,不管是谁,做到了这一点,就奖励谁--满足他一个小小的愿望。
我的儿子以为他不论做得快慢都能有奖励,但他落后了我没给他奖励,他很没面子。 孩子们做完了作业,我让他们在院落里进行拼装车模比赛,获胜的人奖一辆赛车模型。结果,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做完了,我那磨蹭惯的儿子又一次失望了。
看着孩子要哭的样子,我告诉儿子:“如果下一次‘比赛‘你比这次有提高,我也会给你一个鼓励奖。“儿子不服地说:“我才不要鼓励奖呢,我要第一名!“儿子为了面子,自觉地提高了做事的效率,虽然才几天时间,他却改变了许多。
当然,我也给了他一个大大的鼓励奖--一部手提电话。 总结:有的孩子做事情拖拉或者磨蹭,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来因素的影响。比如孩子贪玩、受到不应有的干扰、因问题难以解决而犯愁犹豫,这都可能造成孩子拖拉、磨蹭的习惯。
动气不如动心,花心思帮助孩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这才是合格家长的做法。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