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娱乐休闲

贵州传统戏剧阳戏的来历、形式、特点?

全部回答

2007-07-14

0 0
    “阳戏”是傩戏系统中戏剧表演因素更趋完备的剧种,在西南诸省市农村,现在还常有演出,有的地方还有阳戏剧剧团。民间把傩戏分为“阴戏”和“阳戏”。以酬神和驱邪为主的叫“阴戏”,以娱人和纳吉为主的叫“阳戏”。
   阳戏全称是“舞阳神戏”,简称“阳戏”,即在祭祀仪式中进行若干戏剧性表演。  举行阳戏神祀活动,一般先叩许信愿,然后再还愿,因而叫“还阳戏”,又称为“愿戏”。 阳戏分为内坛和外坛,内坛主要是做法事,外坛主要是唱戏。
  阳戏内坛二十四戏,即二十四坛法事,为迎神、酬神、送神仪式。外坛二十四戏,主要是戏剧表演,常演的剧目为:赐福戏、贺寿戏、仕进戏、婚娶戏、送子戏、逗乐戏等等。  祭祀仪式的淡化和消失,戏剧娱乐因素的强化是阳戏的重要特征。
  面具是傩戏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早期阳戏演出都要戴面具,至近现代,逐渐演化为涂面化装表演,只有个别地方的演出仍戴面具,保存阳戏早期演出形态。贵州福泉阳戏就是戴着古老面具表演,保持早期阳戏演出特色的剧种。
   福泉市龙昌镇大水沟黄土哨村民组,该组有110户,600余人,汉族。  这里是福泉阳戏传承地,阳戏是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2年)从浙江一带随军入黔`的,已传承36代,其前身“元皇宝坛”,共有18坛,如今仅存一坛。
  据阳戏36代传人聂仕学说,当地的阳戏分文戏和武戏两种,可连续演出月余而不重复。当地文化部门已搜集、整理唱腔十多种(九板十三腔)和一批阳戏剧本,主要有:《桃园结义》、《千里走单骑》、《霸王别姬》、《孟姜女》等。
     福泉阳戏开演前要举行简单的“开坛”仪式,但已不如傩戏复杂繁琐,仅为一种象征。傩戏演出多在主家堂屋或庭院进行,而福泉阳戏则要求搭台演出,已从台下走向台上,更具戏曲表演规范。
  福泉阳戏与周边省、市的阳戏比较,其不同之处在于,至始至终都戴面具而没有被涂面化装所取代,这是其学术和审美价值可贵之处。   福泉阳戏一堂为36面,目前仅存17面,这些面具因其历史久远具有文物价值。
  面具分文、武、老、少、男、女六类,造型注重角色性格的深层刻画。福泉阳戏班子有8名艺人,多为50岁以上老艺人。加大力度培养接班人已提上文化部门的日程,采取必要措施保护这一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福泉阳戏以其历史久远和保持较好的文化生态而为学术界、艺术界所关注,曾参加“90年上海国际民间艺术博览”和第八届亚运会举办的“中国(贵州)傩戏面具艺术展”,并赴武汉、重庆等地巡?演出。
  这些活动使福泉阳戏在海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 阳戏   阳戏是一种流行于湘西的地方小戏剧种。  湘西古为楚地边陲,楚文化的许多精彩积淀在那些僻远的丛山峻岭之中。
  湘西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居住着汉、土家、苗、侗、白、回、瑶、壮等多种民族。楚文化的余绪,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都给阳戏以特别的艺术滋养。在湘西山野的樵歌、秧歌、炉歌、船歌、傩歌、采茶歌以及其他民族民间歌舞和一些地方戏曲剧种的影响下,形成了流行于湘西一带的地方小戏剧种阳戏。
     【历史渊源】   阳戏的具体形成日期,典藉中无从稽考。根据阳戏老艺人的回忆,大约200年前已经有了成型的阳戏。阳戏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是种田人、种阳春人演的戏,艺人大多是农村农民,并且长期在农村演出,所以称之为“阳戏”。
  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傩戏与阳戏同班演出,傩戏是为娱乐鬼神而演,故称“阴戏”,阳戏显然也有还傩愿的酬神演出,但在庭前扎台唱阳戏,主要是娱人,故称之为“阳戏”。     根据艺术风格的不同, 阳戏可以分为北路和南路两个艺术流派。
  历史上,南路阳戏流行于吉首、泸溪、凤凰、麻阳、怀化、芷江、黔阳、会同、新晃、溆浦以及贵州的松桃、铜仁、玉屏、天柱、锦屏、黎平等县市、北路阳戏则流行于沅陵、古丈、永顺、大庸、桑植、龙山、保靖、花垣以及湖北的鹤峰、来凤,四川的酉阳、秀山等县市。
    阳戏还曾经以县定名,按照流行的县市名称,称为大庸阳戏、吉首阳戏、凤凰阳戏、沅陵阳戏、怀化阳戏、黔阳阳戏等。   从民间歌舞发展成为戏曲剧种,阳戏经历了“二小”、“三小”,以及“多行当戏”等阶段。
  发展过程中,受到民间花灯、傩戏、辰河戏等艺术形式的影响。阳戏传统小戏中,有不少载歌载舞的剧目,都具有民间花灯表演的特点,而《盘花》、《捡菌子》、《掐菜苔》等剧目,则直接来自花灯。  不少阳戏艺人兼演花灯,溆浦一带甚至是白天唱花灯,晚上唱阳戏。
     傩堂戏经常与阳戏同台演出,二者在艺术上也是互相影响。阳戏移植傩戏剧目,吸收傩戏唱腔;傩戏借鉴阳戏脸谱化妆,去掉脸子壳;一些阳戏老艺人会演傩戏的《打求财》、《扛扬公》等剧目,傩堂戏的“三女戏”《孟姜女》、《龙王女》、《庞氏女》,也为各地的阳戏剧团搬演至今。
       辰河戏对阳戏发展的影响也是较为明显的。早期阳戏以演小戏为主,后来从地摊走上舞台,从农村流入城市,逐渐上演大戏,角色行当日渐丰富,有些行当直接取自辰河戏,音乐上采用了辰河戏的一些过场音乐牌子,移植了一些辰河戏的剧目,引入了辰河戏的一些艺术表现手法和表演程式。
       阳戏形成于少数民族地区,艺人中亦有不少来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一些艺术形式,也给阳戏的艺术发展带来影响。土家族的“打溜子”,苗族的歌舞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歌情歌、民间故事等都给阳戏剧目增添了特别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情。
   【剧目】   据资料介绍,阳戏的传统剧目约有150余个。  内容主要是反映普通的人伦物理、家庭生活、劳动故事、男女爱情和妖孤鬼神故事。按照角色行当的情况,阳戏剧目可分为小阳戏和大阳戏两类。
  小阳戏即“二小戏”和“三小戏”,大阳戏为多角色的大本戏。阳戏的剧目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历史上阳戏艺人积累的剧目。有阳戏艺人自己编演的,也有地方小戏共同流传的,这类剧目是阳戏剧目的主体。  二是来自傩堂戏的剧目。
  如三女戏——《孟姜女》、《龙王女》、《庞氏女》。三是来自花灯的传统剧目,如《捡菌子》、《掐菜苦》、《盘花》、《打猪草》、《扯笋子》等。四是移植地方大戏或木偶戏的剧目。如《白蛇传》、《平贵回窑》、《游龙戏凤》等。
  另外,新中国建立之后,创作了现代阳戏《斗笠湾》、《妇女代表》、《边城雾》、《送蜜》、《金鞭岩》、《桃花湾》、《爱扯谎的婆娘》和神话剧《春哥与锦鸡》以及历史剧《罗大将军》等剧目。   【表演特点】   从整体上看,北路阳戏因与荆河戏合班演出,故而演出剧目以大本戏为多,小戏较少,表演上也吸收了许多地方大戏剧种的表演程式,声腔自成一体。
  南路阳戏因多与傩堂戏、花灯同台演出,演出剧目以小戏为多,大本戏较少,表演上也较多吸收花灯的表演技艺,音乐曲牌丰富,男女分腔,行当分腔,声腔亦自成一体。     阳戏的音乐唱腔以曲牌联缀体为主, 辅以板式变化,南北两路各有特点,按流行地域又分为四个流派,各有各的主要曲调,风格也各有差异,但声腔结构相同。
  流行于大庸、沅陵、桑植、永顺等地的“澧河阳戏”,流行于保靖、花垣、古丈、龙山等地的“酉河阳戏”。 多用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俗称“金钱吊胡芦”,每一句腔的腔末用小嗓高八度唱,很有特色。     阳戏的表演很有特点。
  由于阳戏剧目的题材大多是反映的农村生活,艺术上主要植根于湘西花灯等民间歌舞,所以其表演艺术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地方特色十分鲜明。表演技艺中,不少是来自民间歌舞的身段和语汇,还有直接采用花灯的各类扇子、手巾表演技艺, 以及花灯的手法,步法身段组合和场面调度。
    另外,也有不少来自某些生活、劳动动作的艺术提炼,如捡田螺、舞板凳龙等。并且还向弹戏、辰河高腔等剧种学习借鉴了口条、水袖、武打等功夫。   阳戏的念白亦有地方特色,北路阳戏以大庸话为主,南路阳戏则有凤凰、吉首、黔阳口音等区别。
  阳戏表演上特别讲究手法和眼法的运用,手法除一般各行常用的兰花手、剑指、虎掌、抖指之外,还有姜爪子、荷 包手、摘袖手、佛手、勾子手、丫口手,叠掌等。  眼法上则有鼓、斜、泪、对、睐等不同眼法,表现各类角色的喜、怒、哀、乐、惊等不同情感。
  阳戏表演中的步法很有特点。如小丑的鸭步、猴步、碎步、梭步、小跳步、矮子步,小旦的跻步、碎步、蹉步、云步、十字步、轻盈步、小踏步、叠叠步,再加上上山步、下山步、鬼魂步、捡田螺步等,可将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状态表现得维妙维肖。
       早期的阳戏主要活跃在山间田野,虽在清末民初进入了城市,但其演出活动大都还是季节性的,班社也多是临时组合,艺人是半农半艺、 半工半艺,演出场地主要是草台、祠堂、庙台、堂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阳戏艺术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扶植。50年代初, 业余阳戏剧团发展剧100多个。  1957年前后,大庸、凤凰、怀化、吉首等县市相继成立了专业的阳戏剧团,专业演职员达200余人。
  挖掘、整理、改编、创作了一大批阳戏剧目,阳戏艺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 福泉阳戏是我国傩戏中仅存的戏种之一,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
       阳戏35代传人邓启宇说,阳戏是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2年)从浙江一带随军入黔的,其前身“元皇宝坛”,剧目唱腔曲牌大约有150余个,可连续演出月余而不重复。
  阳戏大多数都与民俗、民风、民间信仰相关联。   福泉阳戏至今仍保持早期阳戏演出特色:戴着古老面具表演。  阳戏有较高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多年来得到众多专家和学者关注。
  作为宗教与艺术长期互相渗透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阳戏涉及人类历史、民族学、宗教学、戏剧学、工艺美术等相当广泛的学科领域,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到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风貌及古风民俗,因而被专家称之为原始古朴的“戏剧活化石”。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热点搜索 换一换

娱乐休闲
娱乐休闲
明星
音乐
电影
动漫
宠物
度假旅游
谜语
花鸟鱼虫
摄影摄像
脑筋急转弯
收藏
其它
电视
星座/运势
幽默滑稽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