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军事

雷达的精度问题

    现在的大型火控雷达和采取相控阵体制的雷达的探测距离越来越远,而在数据上显示的精度却越来越高,虽然技术的进步非常的快,但是依旧令我很疑惑;   雷达的原理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即使是再光滑的平面(比如机翼),上面依然有很多甚至是肉眼无法分辨的棱角与凸凹部分,这些对于电磁波来说,这些却是无法忽略的阻碍,现代的大型雷达的功率越来越大,因此在单位面积上产生的电磁波能量也就越大,换句话说就是电磁波数量越多,但是仅仅凭借这点依旧无法掩盖电磁波的特点导致的精度缺陷,而扩大雷达的接受面积也仅仅是能够提高近/中程雷达的精度,相反的对于远程雷达来讲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大的雷达发射面积的主要作用恐怕是为了良好的散热,发射/接受电磁波吧!虽然会对雷达精度有一些提高,但是面对长达400公里以上的侦测距离而产生的偏差恐怕不会有什么具体的作用,因此问题产生了:怎样确保雷达在相对远的工作距离上保持良好的精度(比如<2%) 分数会逐渐增加,直到有比较满意的答案.。
  

全部回答

2007-05-05

1 0
    呵呵!好问题!虽然视角有点偏,随便说说。 雷达的基本原理的确简单,但实现起来却不是仅仅将电磁波发射出去再接收回来这么简单。 雷达技术中,比较核心的有三项:载波发生及加密,扫描(或称捷变),成像。
   首先说第一条--载波发生及加密:也就是如何制造出符合需求的电磁波,必须清楚,电磁波波长范围很大,不同波长的电磁波使用特性截然不同,究竟使用毫米波还是米波,完全要看该雷达是用于近距离的火控还是远距离的侦查,这就是载波的选择。
    除此之外,还要对载波在频率上进行调制加密,这样,载波就会区别于自然界其他电磁波并且能区别于敌人的电磁干扰,即使反射波非常微弱也仍然能够识别。 然后是扫描:首先要明确一点,电磁波的速度是光速,所以在人类目前的使用范畴内,几乎可以忽略为实时的,也就是发射后立刻收到回波(因为能计算几十公里内光速授时的电子器件还没有呢)。
    所以向目标空域连续发射电磁波并将各个点回波收集起来的过程称为扫描,电扫描也把此过程称之为捷变。相位控制阵列技术,简称相控阵技术就是利用相邻同频电磁波相位捷变技术实现实时(忽略电磁波速度的)的全景扫描技术,这与传统的机械扫描(一个发射头不停的转)相比简直是一个天堂一个地沟深处,所以随着扫描技术的提高,扫描速度及回波量大大提高。
     最后说成像:雷达扫描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对回波的综合分析得到对被扫描物体的描述--这个过程称之为成像分析。最早,人们通过对显示器形成的回波亮点的特征总结来判断扫描到的是飞鸟还是飞机,后来,计算机的引入,人们通过计算机识别信号并复现出图像。
  目前,随着载波技术的发展、加密技术的完善以及扫描方式的改变,大大提高了电磁波回波抗干扰性以及数据量,加之计算机能力的提高,最终导致短短20年,人类的雷达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结合你的问题,再做个结尾:电磁波的发射几乎可以认为是连续的,载波加密后回波识别率是相当高的,所以对于被扫描物体而言,其满足反射要求的面,反射信号会强(你要明白一点,即使表面有细微的不平整,但相比一张卫生纸,飞机铝皮还是很平整的啊),所以我们会得到一系列回波,这些回波会在平整的地方显示高信号强度,反之显示低信号强度,我们根据这些就能实现精确复现了,也就是成像。
     对于传统的机械扫描,由于旋转的扫描源无法保证随时向各个方向发射电磁波,所以对运动物体的成像能力有限,即使辅助以计算机也不能保证精确成像,但对于合成孔径成像雷达和相控阵雷达,其扫描是电扫描,几乎可以认为是连续的,所以在其扫描区间内,能对很微小的回波进行时间轨比照分析,成像精度自然大幅度提高,探测距离增加和精度提高自然不是问题了。
     。

2007-05-05

189 0
精度和距离,天线大小,功率有关

2007-05-05

220 0
    在下不懂哈!乱说两句!不要见怪! 首先:楼主说的,雷达功率越大,在单位面积上所产生工电磁功率越大,的确是这样,但这只是相对而言,只能说在相同工艺上的主动雷达天线上产生的功率会越大,对于不同工艺而言的其单元素绝对功率并不会增加大大。
  举个例子:电子放大电路中,如果使用分立元件放大功率达10dBm和使用集成电路放大20dBm,如果单说总功率而言,集成电路其放大功率会比分立元件放大电路大,但是,它们两个不同工艺的,分立元件的10dBm是由主要的单个或多个晶体管完成的,而集成电路的20dBm是由成百上千(有可能是上万)个晶体管来完成。
    所以总的来说,集成电路放大功率比单个晶体管所做成的放大电路要大,但如果对晶体管而言,分立放大电路中的晶体管的放大功率要比集成电路内的晶体管放大功率要大得多了。 现代雷达其工作原理也是一样的,雷达天线中的一个接收单位的体积和不同工艺的天线接收单位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合成孔技术雷达天线,纳米技术)在相同面积的天线板上,其接收单位的数量大大的不一样。
    就像我们以前的电脑CPU和现在的电脑CPU,体积相差不大,但其因制造工艺的不同,其内部所有的晶体管的数量已经大大不相同了。 所以,现代雷达的精度,不可单用功率来分,其主要取决于其接收天线上的接收单元,而随着纳米技术的成熟,相同面积的接收天线,其接收单元的数量已经大大的增加了!所以其精度会因为接收单元的增加而增加!。
    。

2007-05-05

217 0
  只要有足够大的信噪比E/N0并选择βα足够大的雷达信号,测量时延(距离)和频移(速度)均可获得所希望的精确程度。 由于天线方向G(θ)和天线口径面上场的幅度分布A(x)之间也近似有傅里叶变换的关系。
  因此,雷达测量精度与雷达波形有密切关系。 在相对远的距离则要依靠海、陆、空、天,立体交错式探测,空白区域越少,精度就越大。 美国设在阿拉斯加的大型X波段的相控阵雷达是需要卫星及空预警机的协助。
   。

2007-05-05

220 0
  雷达天线的面积和接受灵敏度有关系。雷达天线的弧度和雷达发射的波瓣有关系,弧度越大波瓣越窄探测距离越远精度越高。〔当然了功率和架设高度必须保证〕形象的说就像是探照灯的反光镜和光源的道理一样的,越聚光照的越远看得越清楚。
  雷达电磁波的波瓣也是一样波瓣越窄精度越高,功率越大天线面积越大接受灵敏度越高,低反射面积的弱小目标看到的越远锁定的越早。知道为什么发展激光雷达吗?就是因为激光束的散光小有利于提高精度。

2007-05-05

219 0
软件上好像是通过差分计算来提高精度吧? 硬件上使用低旁瓣的笔形雷达波束扫描空间? 关于物体表面的突起,是否会影响雷达探测精度,我想,这和雷达的波长有关,比如1毫米大小的突起对5厘米波长的雷达波是不会产生什么干扰的。这个和波在空间的传播方式是有关系的,比如衍射的原理。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军事
其他社会话题
公务办理
法律
求职就业
时事政治
宗教
军事
军事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