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由来是什么?有多少年的历史了?是
风筝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大约在十二世纪,中国风筝传到了西方,从此,这项古老的活动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发展,形成各有特色的东西方风筝文化特色。可以想象,人类在开始发明风筝的时候,一定是在追求一种神奇。 一种能由人类自已驾驭的飞起物,足以让人高兴至极。因为那时毕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风筝开始寻找运用之路,具有传统历史的中国文化开始向风筝这一工艺中融入,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将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国大江南北的土地上,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 越是历史久远的东西,留给后人的悬念越多。金庸的武侠小...全部
风筝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大约在十二世纪,中国风筝传到了西方,从此,这项古老的活动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发展,形成各有特色的东西方风筝文化特色。可以想象,人类在开始发明风筝的时候,一定是在追求一种神奇。
一种能由人类自已驾驭的飞起物,足以让人高兴至极。因为那时毕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风筝开始寻找运用之路,具有传统历史的中国文化开始向风筝这一工艺中融入,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将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国大江南北的土地上,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
越是历史久远的东西,留给后人的悬念越多。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很多追宝寻艺的故事,也只是小说中的内容,很难考究其历史的真伪。风筝,在中国的历史上,在过去的历史上,一直被视为是一种“雕虫小技”。有历史记载的文史资料中,有关风筝的内容很少,人们仅能从为数不多的文字记载中,寻觅风筝的起始源头。
第一种说法认为风筝起源于先秦时代。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另据《鸿书》记载鲁班也曾制作过木鸢。因墨子与鲁班同是鲁国人,据此说推断风筝鼻祖“木鸢”发源于齐鲁一带。
第二种说法认为韩信是风筝的发明者。依据是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卷八纸鸢》中说:“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郗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中也。
盖昔传如此,理或然矣。”
第三种说法认为风筝的发明年代在南北朝时期,即羊车儿之说。《资治通鉴》是这样描述的:“高州刺史李迁仁、天门太守樊文皎,将援兵万余人至城一。台城与援军信命已绝。
有羊车儿献策,作纸鸱系以长绳,写敕于内,放以从风,冀达众军,题云:‘得鸱送援军,赏银百两。’太子自出太极殿前乘西北风纵之。贼怪之,以为厌胜,射而下之。”
第四种说法认为风筝由五代时期的李邺发明的。
明代陈沂在《询刍录·风筝》中这样写道:“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
第五种说法是由柴茂智先生和刘忠先生在其合著的《风筝的制作与和放飞》一书中提出来的一种新的见解。
他们认为,风筝的直系祖先不是木鸢,而是测风的鸢旗。鸢旗缘于以鸟羽测风。
二、风筝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使得风筝的作用也随着发生的变化。在历史上,风筝的用途曾经有过多
次的转换,其最初的功能据说是用于军事,许多历史资料中都曾提到:汉将韩信曾将风筝
放飞到空中,根据风筝的放飞线长度来计算到未央宫的距离之事。
在史书中曾经记载过,
公元559年,齐文宣帝下令让囚犯乘坐风筝,从八丈(大约26米高,今残台高12米
)高的金风台上向下飞行,能够飞出城的便可赦其死罪。被囚禁者急欲求生,“各乘纸鸱
以飞”。
结果,中有一个叫黄头的死囚乘风筝滑翔成功,安然飘到城外一个叫紫陌的地方
,但后来又被捕,饿死在狱中(见《北史 卷十九 献文六王传》)。
据此传说可以推测,唐代前的风筝可能多为尺寸比较大的风筝,可以进行载人飞行,
成功与否另当别论,只能推测放飞的技术已经成熟。
〈新唐书 田悦传〉又记,唐建中
二年(公元781年),唐将张丕被叛军田悦的军队困在临名,情况危急,张丕“急以纸
为风鸢”,其上书有“三日不解,临名士且为悦食”之言,风鸢升空后“高百丈,过悦营
上”,田悦命善射者射之,竟不能及,求救书终于由风筝送达援军,因而解围。
到了唐代
中期,进入了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风筝的功能开始从军事用途转向娱乐,同时由于纸业
的发展,使得风筝的制作材料也由丝绢开始使用纸张。风筝走向民间,风筝的类型也多了
起来。
中唐诗人元稹(公元779-831年在他的咏物诗〈有鸟二十章 纸鸢〉中写道
:“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有关全文详见参阅风筝诗词栏目)。其他一些
诗人也在唐诗中多次写有咏风筝诗词。
通过这些文献记载,可以看出盛唐时期的风筝活动
情况。
到了宋代,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宋徽宗便是一位风筝的热心倡导者。他除了自已
在宫中放飞风筝外,据说还曾主持编撰了一本,〈宣和风筝谱〉。
因有文人的参加,象形
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当时,风筝已成为儿童们的普通玩具。小儿竞
放风筝已成为春天郊外的一景。同时由于社会上对风筝的需求,使制作风筝成为一种专门
的职业。
另外还出现了一种专门放风筝的职业人”赶趁人”。在当时,许多画家也乐意取
放风筝的题材入画。宋代著名画家、文学家郭忠恕的画很受人们的欢迎。
而到了明清时期,风筝的发展达到了鼎盛。
由于年代距今不是太远,有不少的文献
资料有关于风筝的记载。明清时期的风筝无论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放飞技艺上
都比从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明清风筝的装饰手法上也较过去丰富。风筝和各种民间工艺开
始有机地结合起来。
当时的年画作坊还用木版年画来印刷风筝纸,民用纸扎艺人所用的装
饰手法和材料也多样化起来:有贴纸、纸塑浮雕、剪纸、描金银、加纸花等。在音响装置
上也有发展,除过去的响弓外,“又以竹芦贴簧,缚鹞子之背,因风气播响,曰‘鹞鞭’
”,在沿海一带,还有用葫芦、白果壳做成哨子,个数、大小不一地装在风筝 上,发音
雄浑,周围几里均能听到。
明清时代,许多文学家、画家还以风筝为题材,吟诗作画,留
下了不少佳作。明代画家徐渭(公元1521-1593年)晚年时画了许多风筝画,并
题了许多风筝画诗,据后人统计有30多首。在杨家埠和杨柳青年画中也有以放风筝为题
材的。
当时,许多文人也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朋友,并认为这是件极风
雅的一事。这其中以文学家、红楼梦的作者曹雪琴最具代表。他在其作品〈南鹞北鸢考工
志〉对风筝进行了极为详尽的介绍,据传在这部书中介绍了43种风筝的扎制技法。
近代,特别是最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的风筝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风筝作为体育运
动项目和健身休闲娱乐活动开始普及,国内外的风筝比赛促进了风筝这项活动的普及。越
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加入到这项活动家中来。
三、风筝的流派
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民间艺术,自然也有它的流派
。我国地域辽阔,风筝的种类、样式繁多,千姿百态,风筝的特色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
1、潍坊风筝
潍坊地处齐鲁之邦,古称潍县,是一文化名城,又是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之乡,这里
所出产的泥塑、首饰、剌绣、杨家埠木版年画和风筝都是非常有名的,只要你到潍坊去一
趟,就能感受到做为国际风筝都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悠久的文化历史,形成了潍坊风筝
特有的地方色彩。潍坊风筝自宋代开始流行民间,明代更加普及。到清乾嘉年间盛行乡里
。曾在潍县任七年县令的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在他《怀潍县》一诗中就形象地描绘了清
明时节潍坊一带放飞风筝的情景:“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
,好将蝴蝶斗春归”。
同时期的潍县人郭麟也曾写过此类诗句:“纸鸢儿子秋千女,乱草
新米春燕多”。记述了当地人民在风和日丽、草木竞发的清明佳节,争相到白浪河两岸游
春放风筝的热闹场面。 潍坊风筝艺人经过几代人苦心研究探索,他们把国画、杨家埠木
版年画的技巧与风筝制作工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又形成了杨家埠风筝、国画风筝和象形
风筝三个分支流派。
在潍坊风筝中最具代表性的风筝分别为龙头蜈蚣风筝,硬翅人物类风
筝等。
2、北京风筝
北京风筝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记载。清明时节出游放飞风筝是北京一带的民间习俗
,《见闻杂志》说:“二三月高梁桥踏青,万柳堂明莺,弄箜篌。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
京岁时纪胜》也把放风筝写得活灵活现:“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盆,
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京师纸鸢,极尽工巧,有价
值数金者。
”
清《帝京岁时记胜》记载了当时倾城男女“各携纸鸢”,清明扫墓后施放较胜的盛况
。近人沈太侔《春明采风志》载:“常行沙燕,一尺以至丈二,折竹结架,作燕飞式,纸
糊,绘青蓝色,中按提线三根,大者背着风琴或太平锣鼓,以索绕●,顺风放起,昼系线
条,夜系红灯,儿童仰首追逐,以泄内之积热,盖有所取意也。
三尺以上,花样各别,哪
咤、刘海、哈哈三圣、两人闹戏、蜈蚣、鲇鱼、蝴蝶、蜻蜓、三阳开泰、七鹊登枝之类。
其最奇者,雕与鹰式,一根提线翔空中,遥睹之,逼真也。”北京风筝基本形式有硬翅、
软翅、排子、长串和桶形五种。
3、天津风筝
天津风筝也是很有特色的风筝流派之一。天津风筝的制作技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清代的杨柳青年画《十美图放风筝》即可证实有串灯、盘鹰、唐僧取经、蝴蝶等十种风
筝。
对天津风筝制作技术做出重大贡献的,是已故风筝艺人魏元泰。他从事风筝制作70余
年,先后研制了平拍类、圆形立体类和软翅风筝,还创造了折翅风筝,他的作品在1914年
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获得了金牌,为天津风筝赢得了荣誉。
以“风筝魏”为代表的天津风筝,造型逼真,色彩典雅,做工精细。筝面大多用丝绸
,轻而结实,骨架选用质地细密、节长、弹性大的毛竹,用料十分考究。
天津风筝在继承传统制作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造型更加美观,彩绘更加
精美,放飞晴空令人赏心悦目,又可放于室内以供观赏,是民间工艺的珍品。
4、四川风筝
主要流传于成都、绵竹等地,半印半画,先在纸上印好人物或动物形象的墨线轮廊
,糊在骨架上,再用红、黄、蓝、绿等水画粗粗刷几笔,显得潇洒流畅。风筝以大为贵。
有一种“羊尾巴”风筝,形制小且无装饰,三五个串在一起,放飞时摇摇摆摆,如羊群摆
尾;还有一种T形风筝,也为别处没有。成都柏树林是过去有名的风筝市。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