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民族有哪些避讳和禁忌?
回族的仪礼习俗包括人生仪礼和生活礼节两大部分。人生仪礼,主要是从生到死之间的若干重大阶段的仪礼。如中国回族自形成以来主要有诞生礼、命名礼、满月礼、百日礼、抓周礼、割礼、婚礼、丧礼等。生活礼节主要是见面礼、待客礼等。
一 回族的诞生礼
回族把出生视为一种大礼,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孕育期,通常称妇女有孕为“有喜”。询问时,一般只说有喜了吗?而不能问你怀孕了吗?妇女在孕育期还有许多避讳和禁忌。 如不送亲,不参加婚礼,不见已故的人,不送葬。若在途中遇见送亲、送葬的,要尽快避开,不能迎面而行。在饮食上也有一些戒律,尤其注意的是不让孕妇吃兔子肉。据说吃了兔子肉,生下的小孩嘴和兔子...全部
回族的仪礼习俗包括人生仪礼和生活礼节两大部分。人生仪礼,主要是从生到死之间的若干重大阶段的仪礼。如中国回族自形成以来主要有诞生礼、命名礼、满月礼、百日礼、抓周礼、割礼、婚礼、丧礼等。生活礼节主要是见面礼、待客礼等。
一 回族的诞生礼
回族把出生视为一种大礼,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孕育期,通常称妇女有孕为“有喜”。询问时,一般只说有喜了吗?而不能问你怀孕了吗?妇女在孕育期还有许多避讳和禁忌。
如不送亲,不参加婚礼,不见已故的人,不送葬。若在途中遇见送亲、送葬的,要尽快避开,不能迎面而行。在饮食上也有一些戒律,尤其注意的是不让孕妇吃兔子肉。据说吃了兔子肉,生下的小孩嘴和兔子嘴一样是豁的。
也不允许孕妇平时随意讥笑别人的小孩,更不能笑有生理缺陷的小孩。临产时,孕妇要洗大净,尽快住进产房,这叫“占房”。
婴儿诞生时,产房除了接生婆外,一般连自己的丈夫也不得随意入内,门帘上要挂一个红绸或红布条条,提醒外人免进(在医院生小孩除外)。
婴儿哇哇降生后,若是男孩,则在家庭或亲属、近邻中,选择一个聪明、诚实、勇敢的人首先踏进产房;如是女孩,要选择一个温柔、善良、勤快的人首先踏进产房,这叫“踩生”。回族认为,孩子出生后,谁先进入产房,孩子的气质、性质就像谁。
这是回族人民一种美好的祝愿和希冀。
接生婆接完小孩以后,主人要给她散五至十元的包贴,有的还给买一件衣服。在孩子出生三天的时候,回族叫“三洗”,也叫 “洗三”,要用热水洗掉孩子身上的污垢。
这天,主人要用羊肉臊子面款待亲戚、朋友、乡亲,祝贺小孩平安无事,长命百岁。而乡 亲、朋友在洗三这天,给月婆子送长面、油香、锅块、鸡蛋、肉等营 养品,表现了回族内部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同心同德的风尚。
有 的月婆子在坐月子期间缺奶,就让家里人拿一个小碗收吃七家面,这叫“修渠引水”。
孩子满月后,还要举行满月礼,也叫贺满月。这天,要请剃头师理齐孩子头发,并根据头发的重量,相应地向贫穷人施散一部 分钱财和物品。
同时将剃下的小孩头发,丸成一个小球,用线和沙市同住,连在小孩的枕头上,意为壮胆、吉利,健康成长。上海等地回族穆斯林还给孩子留小辫、戴手销、锁片,祝愿孩子长大 成人。贺满月,也要做饭菜、炸油香等,款待亲朋好友和孩子的舅舅、外爷、外奶奶等亲戚以及左邻右舍。
孩子到了一百天,有的还举行“百日礼”,回族也叫“赶百路子”,祝福孩子一生中走宽阔的道路,奔远大的前程。
二 回族的命名礼
回族在婴儿诞生的当天或三天之内,必须请一位阿匐给婴儿举行命名礼,即起经命,也叫回回名。
命名礼首先由家庭主人。把孩子抱到门槛里。阿匐站在门口或门槛外,先对着小孩的右耳低念“班克”,即在清真寺宣礼塔上召唤教民上寺礼拜的宣礼词。再对着小孩的左耳念“杀麦体”,即教民汇聚到清真寺后准备礼拜的招呼词。
尔后,是男孩便在左耳里慢慢吹一口气或轻轻咬一下,是女孩则在右耳朵里吹一口气。据说,念宣礼词、吹气的意思是,把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儿,由清真寺之外呼唤到清真寺之内,一生下来就要成为一个当然的穆斯林。
当阿旬举行这种仪式后,便从回教众多的先贤中选出一个美名,告诉家里人,以示吉庆、俊美。男孩一般命名为“尔撤”、“努哈”、“尤素夫”、“曼苏尔”、“大吾代”、“穆萨”、“尔里”、“晒尔东”、“叶尔姑”等等。
女孩儿一般起名为“阿依舍”、“奴姑燕”、“海撤”、“索匪燕”、“法图麦”、“赛里买”、“祖布代”等等。回族除以伊斯兰教经典上的圣贤人的名字命名外,还有以下命名法:有的以婴儿的生日命名。如婴儿出生在斋月,就命名为“来买丹”,出生在古尔邦节(宁夏有的地方称为尔德节),命名为“尔德”,出生在星期五这天坝u命名为“主麻”,出生在星期四,命名为“杜什儿”等等。
有的以次序或排行命名。如二姐儿、三姐儿、四姐儿、老娃子等等。有的以动物命名。如牛娃子、牛虎子、羊羊、黑猫儿等等。还有的根据祖父母的年龄,以数字命名。如八十儿、七十儿、六十儿、五十儿等。有的先起一个回名,四五岁后再起一个大名,回族叫官名或学名。
还有的在回名前冠以汉姓,使汉姓与回回回名相结合。如马穆萨、王尤拜、黑牧杜尔、周合里肥等,也有终身用回回名的。回族的回名,有不少都是简化了的,如阿布冬拉希,简称阿布冬。穆罕默德简称穆罕子,且习惯在名子后面加一个“子”,如主麻子、尤舍子、尤拜子、麦燕子等等。
在举行命名礼这天,有条件的要宰羊,一般的也要炸油香、.撒子、花花等,请阿旬,送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以示庆贺。命名礼结束后,要用红枣、白糖、红糖、冰糖水等甜东西给小孩儿开口。
三 回族的抓周礼
抓周礼也叫岁礼,回族俗称抓岁。
这是回族当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礼仪,尤其有的回族生的第一胎,或有些没有生育能力领别人孩子的,则更重视这种仪礼。
回族小孩的抓岁,仪式比较简单。当小孩一周岁时,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等都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周岁的头天晚上或当天早晨忙忙碌碌、说说笑笑地准备岁糕。
回族对岁糕很讲究,选用优粉、红枣、香豆子粉、胡麻油等原料。岁糕必须做成圆的,厚约三、四寸,直径一尺左右,用蒸笼蒸。讲究厚道大方。花样要新颖美观,一般由六至八个三角形组成。每个三角形上的图案必须是用面制作的牡丹、梅花、荷花等花草,忌讳用猫、狗、兔、羊等动物一类的图案。
每朵花的中心放一个大红枣。岁糕做得既白又软,吃起来又香又甜。切糕人要选请长辈或年老的人。有条件的回族还要宰鸡、羊,做凉粉,烩五香菜。由于回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做岁糕的习俗也不完全一样。有的地方的回族在抓岁那天,”只须吃岁糕,不吃米饭、面条等其它主食。
在抓岁这天,还要邀请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的人到家吃岁糕。来宾一般要给孩子带上玩具等小礼品,表示庆贺。
举行抓岁礼时,主人要放一个大红桌子,桌子上喜欢摆上钢笔、毛笔、笔记本、《古兰经》和用纸制作的小飞机、小轮船、刀、剑及其它玩具等,尔后,由母亲或父亲把小孩抱到桌子前,让小孩任意抓。
来宾和全家老小围着孩子一起观看,希望孩子能抓到一个比较理想的东西。
据回族群众讲,如果孩子抓到了笔和本子,就意味着将来是一个能写会画、才华出众的文人、学者;如果抱上了《古兰经》,就认为是个精通阿文、.百问百答的阿旬,是一个真正的穆斯林;若拿起剑刀,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是个耍刀舞剑,好武尚勇的武士;如果既抓了笔又拿了剑,就认为这孩子会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大将,要抓到不起眼的小玩具等,则认为是个吃喝玩乐、贪图安逸、成不了才的“榆木疙瘩”;如果孩子什么也不抓,便说他(她)是个昏昏噩噩、一事无成的白痴、庸人等等。
当孩子抓到钢笔、本子《古兰经》一类的东西时,孩子的父母欢天喜地,心旷神恰,高高举起孩子庆贺逗笑,围观者拍手叫好!
抓岁仪式结束后,主人便端出岁糕、滚烫的烩莱,和来宾一起会餐一顿,祝贺孩子年复一年,吉庆平安,健康成长。
有条件的回族家庭,以后每年在孩子的生日,都蒸一个岁糕,在自己家庭范围内庆贺、纪念,不请客人。这种习俗直到女孩长到9岁,男孩长到12岁为止。
四 回族的割礼
割礼,阿拉伯语“海特乃”的意译。
回族俗称“逊乃提”,也叫割礼或成丁礼。
回族为什么要割包皮呢?因为伊斯兰教规定男孩到十二岁,已经懂事,要开始承担宗教义务,履行“天命”和“逊乃”的宗教功课。这样宗教上的一些规定长期发展,久而久之,慢慢地便成了回族的风俗习惯。
回族男童一般在5—9岁实行割礼,即割除阴茎的包皮。
回族割包皮的习俗,从医学的角度看是很卫生的,是有科学道理的。男孩的生殖器因包皮过长,不能上翻,即为包茎,包皮下常常积聚污垢,这种污垢如不及时清洁,时间长了,会带来许多疾病,如包皮炎、包皮结石等等。
狭窄的包茎还使阴茎发育迟缓。特别严重的是,包皮内积留的尿汁精滴,脱落的上皮和包皮垢等都比较容易腐化、甚至溃烂,容易引起阴茎癌。
由此可见,回族对儿童进行割包皮手术的习俗,是对身体健康有益的,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俗。
据调查,回族当中现在几乎没有患阴茎癌的。
回族对小孩进行割包皮手术,过去都是由专门的宗教人员施行,称其为“逊乃巴巴”。其方法:有的采用简单的冰冻麻醉法,然后用专用刀割之。有的用夹板将包皮挟好,用上麻醉药品,再割之。
随着医学的发展,现在回族群众一般都把小孩送到当地医院进行手术。这样既安全,又卫生,伤口愈合快,不到一星期就痊愈了。
回族群众对割礼非常讲究,气氛隆重。割礼这天,家庭经济条件较富裕的,要给小孩换上一身新衣服。
家里一般要宰羊、宰鸡、炸油香。请阿匐念经,过“尔麦里”。左邻右舍的亲戚朋友要给小孩散“亿贴”(小费),以示庆贺。
关于回族的婚礼和丧礼,在回族婚姻习俗和丧葬习俗中介绍。
五 回族的见面礼
俗说话,“回回见面三分亲”。
回族无论男女老少,他们见面相互问候时,通用一种祝安词,也叫见面语。《古兰经》多次强调见面礼节的重要性,说“如有视安于你,你应当比他更好地来回答他。”祝安词一般都是致者先说“安色俩目阿来库木”,意为求主赐你们平安,而回答者则说“吾阿来库色俩目”,意为求真主也赐你平安。
这一礼俗文化,源于阿拉伯。据宗教传说,易卜拉欣和他的妻子晚年得一“圣子”,天使曾预先向他说“色俩目”,从此后人们也仿效。穆罕默德传教时期,这一礼俗已普遍流行,并当作一种“圣行”。唐时来华的阿拉伯、波斯人将这一礼俗带到了中国。
这种祝安词原带有宗教色彩,但经长期沿用,回族群众已经把它看成是正常的视安问候语,相当于汉语的“您好”和“您也好”。
宁夏、甘肃、青海等地有的回族把祝安词简称为“色俩目”,回族人见面时,致者说“色俩目”(平安,您好),回答者则说“安色俩目”(平安,您也好)。
《西域番国志》、《哈烈志》记到穆斯林相见的礼节时说:“相见之际,略无礼仪,惟释屈躬,‘撒力马力’一语而已……”。“撒力马力”就是“色俩目啊来库”,“惟释屈躬”,回族说““色俩目””腰微前躬。这说明回族的见面礼早已成为一种习惯。
互致““色俩目””还有许多讲究。一般是晚辈先向长辈致“色俩目”。平辈亲友相逢,年幼者向年长者致“色俩目”。教民与阿旬相遇,教民先致“色俩目”。客人见了主人,客人先致“色俩目”。出门在外的要向当地留住者先致“色俩目”。
乘骑者对步行者先致“色俩目”。男对女先致“色俩目”。夫对妇先致“色俩目”。西北有的地方是妇对夫先致“色俩目”。少数人对多数人先致“色俩目”。如个别人到清真寺或碰红白喜事,要向多数人高声道“色俩目”(你们好),多数人中凡是听到的要回色俩目。
这样少数人就不再—一去向每个人致“色俩目”。
回族在相互说“色俩目”时,同时还握手。有些地方的回族在致“色俩目”时,右手置抚胸前,腰微微前躬,表示从内心敬重对方,衷心地祝愿。有些地方的回族在致“色俩目”时,双手抱拳或平扬双手,表示亲切庄重。
还有的回族在致“色俩目”时,相互伸出右手相握。左手抚在对方的右臂上,意为关系非常密切,亲如一家。如果有的人出门遇到不相识的回族,致““色俩目””问好,对方就知道你也是回族,有什么要办的事,就一定热情帮助。
回族反对说“色俩目”时摇头晃脑:喜喜哈哈等不稳重的表现。对年轻人见了老人不致“色俩目”,视为一种没礼貌的行为,遭到众人的轻视和议论。对于听到别人致“色俩目”而不回“色俩目”的,视为高傲不礼貌的行为,遭到众人的辱骂。
回族在遇到对方赤身裸体,或正在上厕所,或正在礼拜时不说“色俩目”。见到汉族等其他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同胞,只握手问好,不说“色俩目”。回族男女之间致“色俩目”时不握手。
回族的祝安词,不仅见面讲,分别时有的也互致““色俩目””。
一些出门在外的回族,在给长辈和老人通信时,称呼上写上“代“色俩目”问候”。现在庆祝回族节日和举行有关宗教会议时,有关回族人士在讲话时,也先道一声“色俩目”,简称“色兰”,使回族群众产生一种亲切感。
六 回族的待客礼
回族人民待人诚实憨厚,和蔼可亲,有礼有节。当家里来客人时;走出大门外去迎接。如客人骑自行车,立即把车子接过来推上,对有行李包的客人要把行李接过来提上。客人进屋时,要主动给揭开门帘,让客人先进屋。
客人入座后,马上沏茶、备饭。
一般不跟客人说“你喝茶不?”“你吃饭了没有?”“给你做饭吧!’ 等等,即使家里比较困难的回族,只要来客人,也悄悄出去借面、 借鸡蛋,想把客人招待好。把饭菜做好端上桌子以后,主人不陪;坐、不陪吃,站在地下,先说一声“请口道”,接着一再谦让、夹菜, 照顾客人吃好饭,回族人认为主人陪坐、陪吃是对客人的不礼B 貌。
.回族众人同桌聚餐时,先洗手以后,谦让年长的入座上席, 要等他动筷子以后,其它人再动。吃饭时,不说污言秽语,不贬嫌 食物,不在碗里乱吹乱搅。要小口进食。吃烙饼、馍馍、油香时, 不拿在手里大口大口咬着吃,而要用手掰着吃;放饼时,注意将 面子放在上面,掰开后而没吃完的,不勉强塞让同席者吃。
饮水 时,不接连吞咽。不能对着杯盏喘气饮吮,要一气一气地慢饮。
回族同客人谈话的时候,要求不能左顾右盼,不能玩弄自己 的胡须与戒指等,不能搜剔牙齿,不能将手指插入鼻孔中。不可 当面吐痰与拧鼻涕,更不能伸懒腰打哈欠;如果非打喷嚏不可,「应将双手搭在嘴前,遮住自己的声音和唾沫星子,欠身越过对。
方,完了还要向对方略表谦意。打哈欠的时候把手放在口上。谈 话中要细听别人的言语,不能要求对方过多的重复,更不能插话 表述自己的成绩。不能奴仆般地献媚,也不能缠绵一些乞求。
送客人的时候,不能沉着脸,要和颜悦色,经一再挽留而不止步则送出大门。
到人家做客或入座时,要宽让,不能从人前头过,坐下的时 候,以“色俩目”给靠近自己的人问安。
拜访亲友时,不要冒昧闯入,惹人讨厌,未给房主道安,不得,进入卧室。
回族在亲戚朋友有病时,左邻右舍和庄村的乡亲都带上礼 品去看望、安慰。
出远门旅行时,要向父母讨“口唤”(即同意),征得父母允许,不能冒失地离开。旅行回来时,要向父母表述沿途见闻,办事 情况。这样做,一则请安、二则汇报。
回族还非常注意并尊重他人的自尊感,顾全别人的面子,不喊别人的外号。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