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诗?何谓词?何谓歌?何谓赋?
诗词歌赋一般泛指各种古典文学体裁,单独解释的不多。诗和歌概念有广有狭,词和赋概念一般还较清晰,我找到了部分资料,希望能略解你心中疑问。
词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 它
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中唐以后逐渐有较多文人从事创
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而极盛于宋代。在唐五代时,一般
称为“曲”、“曲子”、“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
又称“乐府”。“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
等。 这些别名均始见于宋人文献。
词的兴起 词起源于民间。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
物,并与当时新兴的民间音乐、少数民族和外国传入的
乐曲有密切关系。古人大都认为词来源于乐府诗和唐代
近体诗。 ...全部
诗词歌赋一般泛指各种古典文学体裁,单独解释的不多。诗和歌概念有广有狭,词和赋概念一般还较清晰,我找到了部分资料,希望能略解你心中疑问。
词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
它
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中唐以后逐渐有较多文人从事创
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而极盛于宋代。在唐五代时,一般
称为“曲”、“曲子”、“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
又称“乐府”。“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
等。
这些别名均始见于宋人文献。
词的兴起 词起源于民间。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
物,并与当时新兴的民间音乐、少数民族和外国传入的
乐曲有密切关系。古人大都认为词来源于乐府诗和唐代
近体诗。
如宋代胡寅说:“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古
乐府者,诗之旁行也。”(《题酒边词》)沈括说:“诗
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
书之,如曰‘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
今
管弦中之缠声,亦其遗法也。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
复用和声。”(《梦溪笔谈》)朱熹说:“古乐府只是
诗中间添却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添个
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
”(《朱子语类》)原
来古乐府歌辞和唐代近体诗大都是比较整齐的五言、七
言句,而乐曲则往往有长短曲折,因之在歌唱时需要加
一些“和声”、“泛声”。它们被记录下来,有些只是
表示声音而没有意义的字,后来用有意义的字填进去,成
为长短其句的整体艺术品,便是词的雏形。
清代宋翔凤
说:“谓之诗余者,以词起于唐人绝句。如太白之〔清
平调〕,即以被之乐府。太白〔忆秦娥〕、〔菩萨蛮〕
皆绝句之变格,为小令之权舆。旗亭画壁赌唱,皆七言
断句。后至十国时,遂竞为长短句,自一字、两字至七字,
以抑扬高下其声,而乐府之体一变。
则词实诗之余。”
(《乐府余论》)认为词被称为“诗余”,即由于词是
从唐代绝句演变出来的,其表现形式便是依曲调增减诗
句字数而为长短句。然而,这里所论及的只是局部情况,
实际上,大部分词调并不是由古乐府和近体诗衍变而来
的,它们另有自己的渊源。
作为一种来自民间的合乐诗体,词可以说是《诗经·
国风》与汉魏六朝乐府的继承者。唐代许多近体诗,也是
可以合乐歌唱的。但古乐府及近体诗之可歌者与词又有
重要区别。前者大都先作诗歌,再以乐曲配合;后者则
先有曲调,再按其曲拍调谱来填制歌词。
所以作词也被
称为“填词”、“倚声”。词的长短有固定格律,与乐
府古诗中句式长短自由的杂言体截然不同。宋代王安石
曾指出:“古之歌者皆先有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
是永依声也。”(《侯鲭录》引)明代胡震亨也说:“唐
人始则摘取诗句谱乐,继者排比声谱填词,其入乐之辞,
截然与诗两途。”(《唐音癸签》)其实按乐填词的现
象在隋唐以前已经出现了。
如南朝梁武帝萧衍有《江南
弄》七曲,每首均三句七言、四句三言。同时沈约有四
首,萧纲有三首,体裁完全相同。据《乐府诗集》引《古
今乐录》,此曲系据《西曲》改制,可说是词的滥觞。隋
文帝仁寿元年 (601)牛弘等制《上寿歌辞》,隋炀帝制
《夜饮朝眠曲》以及他和王胄作《纪辽东》,唐高宗龙
朔元年(661)许敬宗作《恩光曲词》等,都已具备词的雏
形。
孟□《本事诗》载唐中宗时沈□期等歌《回波乐》
词及内宴唱《回波词》,也是依曲填词的例子。这些作
品有的产生于近体诗形成前,有的与近体诗同时,终唐
之世以至五代,歌唱五、七言近体诗与长短句歌词的情
况一直是并存的。
词与乐府诗歌的区别还在于词所配合的是新兴的音
乐。隋唐时代,中国的音乐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政治、
军事、通商、传教、文化交流等种种原因,少数民族音
乐与外国音乐大量传入中原地区,不仅流行于民间,而
且进入上层社会和宫廷,以至“太常雅乐,并用胡声”
(《隋书·音乐志》),而原有的音乐则逐渐衰微。
据
《隋书·音乐志》载:隋文帝“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
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
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
曰《文康伎》,又杂有疏勒、扶南、康国、百济、突厥、
新罗、倭国等伎”。
“及大业中,炀帝乃定《清乐》、
《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
《安国》、《高丽》、《礼毕》以为九部,乐器工衣创
造既成,大备于兹矣。”其中除《清乐》、《礼毕》为
南朝乐府歌舞音乐外,《西凉》等七部乐都是少数民族
及外国传入的音乐。
至唐代又有发展。《旧唐书·音乐
志》载,唐高祖“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唐太宗
“平高昌,尽收其乐,又造《燕乐》,而去《礼毕曲》”,
遂为十部,其中《清乐》为南朝旧乐;《平凉乐》、《高
昌乐》等八部为少数民族及外来音乐;《燕乐》则为唐
王朝乐府创作,自唐太宗至唐玄宗,历朝都添新作,于
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臻于极盛。
据郭茂倩《乐府诗集·
近代曲辞》小序统计,上述十部享宴所用“燕乐”,“其
著录者十四调,二百二十二曲。”这些音乐歌舞,演奏
时有声有词。词所配合的乐曲繁复变化多端,自然须要
有短长错落、抑扬婉转的歌词与之配合,这样就有了严
格意义上的词。
又据《旧唐书·音乐志》说,当时乐工
习唱的燕乐歌词,相传为“贞观中侍中杨恭仁妾赵方等
所铨集”,为《□乐五调歌词》,“词多郑卫,皆近代
词人杂诗”,“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所以从唐初到开元、天宝年间,宫廷乐府的歌曲和歌词
都广泛吸取了南朝旧乐、外来音乐和民间创作,从而在
社会上更加风行起来。唐代商业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发达,
城市的繁荣,酒筵歌席的需要,也是曲子词兴起的重要
社会原因。
唐肃宗宝应元年 (762)崔令钦撰《教坊记》,
总结了开元、天宝年间燕乐盛况,录名曲、大曲名324种,
其中有许多曲调是配用长短句体的。这类词调,多数不
是从乐府或近体诗衍变来的。
唐代民间词和文人词 唐代曲子词最早流行于民间。
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为词体起源于民间提供了直接的证
据。据任二北《敦煌曲初探》分析;其中〔苏莫遮〕长
短句咏五台山之大曲6首,可能产生于武则天时期;《献
忠心》 2首,可能产生于武周以后至玄宗初年;〔别仙
子〕、〔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可能作于开元
年间,而写定于天宝元年;《云谣集杂曲子》中一部分
词以及大曲3套,可能均作于安禄山乱前。
在写作时代较
早的敦煌民间词中,已经具有多样而且比较完备的形式,
有短小的令词,也有字数较多的中调和长调,其年代远
在文人写作之前。虽然有些作品在表现技巧上还不够成
熟,但题材广阔,风格清新明朗。
〔定风波〕一首,刚
健雄放,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思想。
文人填词之风始于唐中叶。公元 8世纪前半期,唐
玄宗李隆基爱好音律,除《云谣集杂曲子》“御制”曲
子词中有些可能出自其手外,旧传还有〔好时光〕1首为
他所作,见于《尊前集》。
又相传李白作有〔菩萨蛮〕、
〔忆秦娥〕、〔桂殿秋〕、〔连理枝〕、〔清平乐〕、
〔清平调〕等10余首,其中〔清平调〕 3首形式与七言
绝句相同,〔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
“箫声咽”两首则为长短句,艺术价值很高,被推为“百
代词曲之祖”(黄□《唐宋诸贤名家词选》)。
但有人怀
疑是伪作。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下》
据《杜阳杂编》记载,说〔菩萨蛮〕曲调为唐宣宗大中
初年因女蛮国入贡而编创的,则李白当时还无此曲调,自
不可能有此词作。但据《教坊记》著录,开元、天宝间
已有〔菩萨蛮〕曲名,敦煌民间词中也有〔菩萨蛮〕词
作。
任二北《敦煌曲初探》引近人杨宪益《零墨新笺》
说,谓〔菩萨蛮〕是《骠苴蛮》或《符诏蛮》之异译,其
曲调乃古缅甸乐,开元、天宝时已传入中国,则李白写
作〔菩萨蛮〕词亦有可能。
8 世纪下半叶,文人填词者逐渐增多。
较早有张志
和的〔渔歌子〕(又作〔渔父词〕)5首,写渔钓闲散生
活与自然风光,其词调来源当是渔民中流行的“里巷”
之曲。相传一时唱和者甚多。张志和之兄松龄,也有〔渔
父词〕1首,风格旨趣与其弟之作相近。
还有顾况的《渔
父引》,六言三句,也是咏渔家生活的。据日本《经国
集》载,日本平安朝弘仁十四年(823)宫廷君臣唱和,仿
效张志和〔渔歌子〕各填词五阕,可见其词调流传之广。
另外,元结的〔□乃曲〕是模仿船歌之作,但形式同于
七绝,“大历十子”之一的韩□,相传有与柳氏赠答的
〔章台柳〕,是长短句形式。
大历间诗人戴叔伦与韦应
物各作有〔调笑令〕,写边塞生活与离别之恨,格调相
同,声律急促,当是出自“胡夷”之乐。稍后王建的宫词
中也有〔调笑令〕又名〔宫中调笑〕,主要写宫中美人
失宠的哀怨或商妇的离愁;还有《宫中三台》和《江南
三台》,后者中也有描写商人生活的。
刘禹锡与白居易
更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他们的新翻〔杨柳枝词〕及
刘禹锡改造四川民歌而作的〔竹枝词〕,形式上似七绝,
而实际上类同于词。相传白居易所作词有〔忆江南〕 3
首、〔花非花〕1首、〔如梦令〕3首、〔长相思〕 2首,
刘禹锡有〔忆江南〕2首、〔纥那曲〕2首、〔潇湘神〕
2首、〔抛球乐〕2首,但除〔忆江南〕外,其余或不载于
本集,或收附于卷末,故多有被人怀疑的。
刘禹锡〔忆江
南〕词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这是诗人依声填词的最早自白。总观这时期文人词作,
作者多为较接近民间生活、爱好民间文艺者,故能从民
间曲子吸取养料创作新词。
但他们的主要成就还在诗,
写词不过以余力为之,不很重视,所以词作数量不多,而
且常不载于集中;有些无名作者又常以所作嫁名于他们,
因之作品往往真伪难辨。同时,这时期的文人词作,无
论意境风格、辞句形式,都还与一般诗歌比较接近,因
而不少作品难以区别是诗是词,在后人编选的集子中分
类也常不一致。
这些都是词在形成过程中的现象。
进入晚唐,填词的风气更普遍了,所用的词调有所
增加,词作在艺术上也比较成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
是温庭筠。他富有才华,精于音乐,政治上不得志,生
活上趋于放荡,经常出入酒楼妓馆,接受民间新曲的影
响,大力从事词的创作。
《旧唐书·文苑传》说他“士
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吹之音,为侧艳之词”。相
传他有《握兰》、《金荃》两种词集,虽已亡佚,但《花
间集》所录还有66首,后人收辑共得76首,为唐人词作
传世最多者。
他的词大都写歌妓的生活与感情,色彩浓
艳,情思婉约,表现出与诗歌不同的艺术特色,又为五
代西蜀花间词派所推崇,因而被称为”花间鼻祖”(王
士□《花草蒙拾》)。温庭筠也能诗,但其词成就突出,
与过去诗人以余力为词者不同。
由于他奠定了词在韵文
史上的独立地位,开启了五代词的道路。但他的侧艳词
风,也影响词的发展境界比较狭隘。此外,晚唐词的作
者,还有杜牧、段成式、张希复、郑符、皇甫松、司空
图、韩□、李晔(唐昭宗)等。
段、张、郑词,艺术平
平。皇甫松词〔采莲子〕、〔摘得新〕、〔梦江南〕等,
相当成功。司空图的〔酒泉子〕,写退隐闲逸生活,也
有佳句。韩□存词5首,风格略同其艳情诗。唐昭宗李晔
曾屡为宦宫藩镇劫持,最后被朱全忠所杀。
《旧唐书·
昭宗纪》载,乾宁四年(897)他在华州与学士、亲王登楼
“西望长安,令乐工唱御制〔菩萨蛮〕词,奏华,皆泣
下沾襟。覃王已下并有属和”。其〔菩萨蛮〕 2首哀怨
凄怆,发抒了危亡之感。
敦煌曲子词中录有这两首词并
臣下和词4首。又传他有〔巫山一段云〕2首,明艳而不
流于轻浮。但据《尊前集》注有“上幸蜀,宫人留题宝
鸡驿壁”语,疑非李晔本人之作。传为杜牧所作〔八六
子〕,双调九十字,为唐文人词中仅见的长篇。
总之,晚
唐文人词,除温庭筠卓然成家外,皇甫松、韩□、司空
图、李晔等人的词,也都显示了更为成熟的技巧。
五代西蜀、南唐词 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乱,文
化衰落。当时一些君主和上层文人大都流连声色,词作
适应女乐声伎,得到畸形发展,出现许多作家和大量作
品,成就超过同时的诗文,为宋代词体文学的进一步繁
荣奠定了基础。
当时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经济与文化遭到严重破坏,
词人较少。值得注意的是像后唐庄宗李存□(885~926)
这样能征惯战的沙陀部人,也精于音律及度曲。《旧五
代史·庄宗纪》注引《五代史补》载,他能自撰曲子词,
行军及作战时都教队伍歌唱,以助战阵,使人忘死战斗。
他的词如〔忆仙姿〕(一作〔如梦令〕)、〔阳台梦〕、
〔一叶落〕等,颇有情致;调名皆取词中语句,或系自
度之曲。又如和凝历仕梁、唐、晋、汉、周五朝,官至
宰相,有“曲子相公”之称。《旧五代史·和凝传》说
他“平生为文章,长于短歌艳曲”,“有集百卷”,但
晚年悔其少作,大部焚毁,仅留存百首《红叶稿》。
今
传20余首,多系艳体,也有粉饰太平的,价值不高。
五代词坛的中心是西蜀与南唐。这两个地区在北方
战祸连绵之时,保持相对稳定,吸引着人民和文人大量
移入,成为当时经济文化的重心。
而其统治者们大多怀
着苟安心理,寄情声色,生活淫靡,从而剪红刻翠的曲
子词便大量产生。
前蜀后主王衍、后蜀后主孟昶均喜好词艺。相传王
衍曾使“宫伎多衣道服,簪莲花冠,施脂夹粉,名曰醉
妆,自制《醉妆词》云云。
又曾宴于怡神亭,自执板,
歌〔后庭花〕、〔思越人〕曲”(《词林纪事》引《北
梦琐言》)。孟昶“尝夜同花蕊夫人避暑摩诃池上,作
〔洞仙歌〕词”(《漫叟诗话》)。当时,蜀地聚集了
许多文人词客。
后蜀赵崇祚编《花间集》,其中收晚唐
至当时词人18家,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孙光宪少
数人外,余如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
希济、欧阳炯、顾□、魏承班、鹿虔□、阎选、尹鹗、
毛熙震、李□等,或为蜀人,或曾在蜀做官游处。
这些
作者因而也被称作花间词派。韦庄是与温庭筠并称的花
间派词人代表。他从中原避乱江南,入蜀后曾为前蜀宰
相。他的词内容与温词相仿佛,着重写艳情离愁,但语言
较为清丽,多用白描手法。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说:
“‘画屏金鹧鸪’,飞卿(温庭筠)语也,其词品似之;
‘□上黄莺语’,端己(韦庄)语也,其词品亦似之。
”指
出了温、韦两家风格的差别。其余花间词人,大都蹈袭
温、韦余风,以华丽词采写男女情爱和游冶生活,格调
更趋卑下,如牛峤〔菩萨蛮〕、张泌〔浣溪沙〕、顾□
〔荷叶杯〕、欧阳炯〔浣溪沙〕等,多流于轻薄。
欧阳
炯作《花间集序》,明确地指出这些作品是宫廷豪家花
间月下伴酒助欢的产物。该序又称所集为“诗客曲子词
五百首”,反映了自温庭筠以来诗人普遍从事词作的风
气。宋代陆游《跋花间集》说:“《花间集》皆唐末五
代时人作。
方斯时,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
乃流宕如此,可叹也哉!或者亦出于无聊故邪?”其二
又说:“唐自大中后,诗家日趣浅薄。其间杰出者,亦
不复有前辈闳妙浑厚之作,久而自厌,然梏于俗尚,不
能拔出。
会有倚声作词者,本欲酒间易晓,颇摆落故态,
适与六朝跌宕意气差近,此集所载是也。故历唐季五代,
诗愈卑而倚声者辄简古可爱。”既批评其思想内容的无
聊,又肯定其艺术形式上的成就,揭示了诗词代兴的历
史演变,指出花间词人走入了狭窄的仄径。
但其中也有
稍能别开生面者,如鹿虔□的〔临江仙〕“金锁重门荒
苑静”抒写兴亡之感;李□、欧阳炯和孙光宪的一些词,
描写南国自然风光,间或涉及民情风俗,语言也较朴素。
又如孙光宪的〔定西番〕、〔酒泉子〕“空碛无边”,
反映边塞生活,笔力雄放,可谓上承唐代边塞诗与民间
边塞词的传统,下开宋范仲淹以至辛弃疾词风之先河。
南唐偏安江南,比西蜀具有更优越的经济文化条件。
南唐词的成就也比花间派更高。其代表作者有冯延巳、
南唐中主李□和后主李煜。清代冯煦指出:“词虽导源
李唐,然太白、乐天兴到之作,非其颛诣。
逮于季叶,兹
事始鬯。温、韦崛兴,专精令体。南唐起于江左,祖尚
声律,二主(李□、李煜)倡于上,翁(指冯延巳)和
于下,遂为词家渊丛。”(《四印斋阳春集序》)冯延
巳是南唐宰相。宋代陈世修《阳春集序》说他“以金陵
盛时,内外无事,朋僚亲旧,或当燕集,多运藻思为乐府
新词,俾歌者倚丝竹而歌之,所以娱宾而遣兴也”。
这正
是词作繁荣的肥沃土壤。可惜当时无人像编《花间集》
那样为之收集,以致有许多作品散佚了。冯延巳的词,宋
人辑得120首,其中可靠者约100首,为唐五代词人存词
最多者。其词大都写闲情离思、伤春悲秋,但意境深远
广阔,语言清新婉约,形象优美迷离,可以引起丰富的
联想,对宋代晏殊、欧阳修等人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王
国维说它“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
风气”(《人间词话》)。李□、李煜也都具有很高的
文艺修养。李□词今存4首,〔摊破浣溪沙〕二阕写登高
怀远的愁思,寓苍凉于委婉之中,其境界超过了一般的
花间词。
李煜初期的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与花间诸
作差别不大,但在艺术上已显示出清新的特色。国破被
俘以后,他以词抒写家国身世之恨,感慨遥深,语言朴
素自然又精炼优美,善于捕捉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写沉痛
真切的感情,开拓了抒情歌词前所未有的艺术境界。
西
蜀、南唐的割据政权,虽然先后为宋王朝所统一,但两
地特别是南唐的词风,却深深影响北宋词坛,在词的发
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唐五代词集 唐五代词的重要编集,除《花间集》
外,还有《尊前集》,传说是五代或宋初旧本,共录作
家30余人,词 200余首。
南宋黄□(号花庵)编《花庵
词选》,前10卷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选录唐五代及
北宋人之作。南宋何士信编《草堂诗余》,也间录唐五
代词。清康熙时沈辰垣等编的《历代诗余》,是辑录唐
至明词大型总集。
《全唐诗》中也汇辑了唐五代词。近
人林大椿的《唐五代词》,录作家81人,词1148首,比
较完备。但这些集子中均未收民间词。
赋
文体名。“赋”的含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左
传》里多有某人赋某篇的记载。“赋”是诵说的意思,
不指文体。《汉书·艺文志》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
也是指这个涵义。《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有“六
诗”的提法,《毛诗序》称之为“六义”,即风、赋、比、
兴、雅、颂,据郑玄的注解,“赋”是铺的意思,即“直
铺陈今之政教善恶”,也不指文体。
不过《诗经》中铺
陈言志的手法,对于赋体的形成是有影响的。所以班固
《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赋用作
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其中
分别铺写了云、蚕、礼、知、箴五种事物,可以说是由
铺陈发展到以赋名篇的肇始。
但是,赋作为文学体制,则可追溯到楚辞。战国中
期屈原的《离骚》、《九歌》等篇章,当时并不曾以赋
题称,到西汉刘向、刘歆领校秘阁图书时,为屈原编集,
始称之为“屈原赋”25篇,《汉书·艺文志》予以著录,
同时还著录有“宋玉赋”16篇、“唐勒赋” 4篇。
楚辞
与赋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后代文体分类
常以辞赋合称,并认屈原为辞赋之祖。但楚辞与汉以后
的正宗大赋在精神和体貌上又有所不同,所以后人也有
将辞与赋加以区分的。要而言之,赋体以楚辞为滥觞,至
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确定
的体制,这就是赋的渊源。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
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
铺采□文,指赋的形貌。与“诗言志”的传统相比较,赋
的特点首先在于“体物”,即摹写事物。
《诗经》里只
有很简要的景物描写,到屈原、宋玉等人的楚辞作品中,
写景的成分和技巧都有了很大的进展。汉代大赋更多模
山范水、叙写宫苑游猎之作,大量地罗列各种珍禽奇兽、
名花异木、虫鱼水族、车旗仪仗,名目繁多。
所以陆机
《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鲜明
地区划了两种文体在表现内容上的不同。然而,赋在侧
重“体物”的同时,也注意到“写志”,这与“诗言志”
的传统又是一致的。《汉书·艺文志》说:“大儒孙卿
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
义。
”魏晋间皇甫谧《三都赋序》也说:“至于战国,王
道陵迟,风雅寝顿,于是贤人失志,辞赋作焉。”可见辞
赋的起源也是同讽谏述志相联系的。汉代大赋中铺张摹
写物态的趋势虽发展到极点,“劝百而讽一”,但结尾仍
不无讽谏之义。
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子
虚》之事,《大人》赋说,靡丽多夸,然其指风谏,归
于无为。”《史记·司马相如传赞》也说:“相如虽多
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通过摹写事物来达
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这是对赋体在内容方面的要求。
赋在内容上既然要通过“体物”以“写志”,在艺
术表现上就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由
于注重铺叙和形容,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词藻,
着上绚丽的色彩。这也就是“铺采□文”的意思。
另外,
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
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
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
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
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这是赋这种文体的重要特征。
赋体(辞赋)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
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骚赋指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以及后世模仿楚辞
的作品。其特点在于抒情浓郁,意象瑰玮,声调绵邈,句
中或句尾各用“兮”、“些”、“只”等语助词调节音
韵。
它还不象汉以后的赋那样注重铺陈事物,也没有形
成很固定的体制。
汉赋主要指汉代流行的大赋,由枚乘《七发》开其
端,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汉赋的特点
在于极力摹写各类事物,一般都是长篇巨制,结体严密,
气象壮阔,文辞富丽,好用典故难字,表现出一种典雅
堂皇、肃穆凝重的风格,被视为赋的正宗。
章法上多采
用问难对答的形式,句式参差明显,韵文中夹杂散文,诗
的气息大为减弱。
骈赋也叫俳赋,孕育于汉魏之际,而流行于两晋南
北朝。它是汉赋的变体,所谓“三国两晋,征引俳词;宋
齐梁陈,加以四六,则古赋之变矣”(《汉文典》)。
骈
赋的特点,一是骈四俪六,全篇均由四言六言的对仗组
成,句式整齐;二是丽藻雅辞,络绎奔会,写得花团锦
簇;三是两句一韵,依照章节内容的变换而转韵,格式
较为固定;四是逐渐讲求平仄协调,富有音乐美;五是
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失去了汉赋的宏廓气象。
总的说来,
骈赋由于注重形式华美,趋向绮丽,辞藻益茂,而体格
渐卑,内容上的意义相对地削弱了。
到唐代,科举制度盛行,赋列入国家考试科目,于
是产生了考试专用的试帖赋,叫做律赋。律赋在骈赋的
基础上更注重对仗与声律的工整严密,并对全篇字句数
和韵式作了严格的限制。
如王□《沛父老留汉高祖赋》,
限用“愿止前驱得申深意”八字为韵,即全篇分八段,各
段依次分用此八韵中的字押韵。这样矫揉造作的作品,
显然已失去了文学的真实生命,而作为利禄之途的敲门
砖,其形式却一直沿袭至清末。
与此同时,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赋又
呈现出由骈俪返回散体的倾向,不讲求对偶、音律、藻
采、典故,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比较
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称作文赋。
杜牧
《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
都是代表作。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