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什么是傣族?

什么是傣族?

全部回答

2016-07-19

55 0
    族称。云南傣族,自称“傣”。汉唐史籍称傣族先民为“濮”、“越”、“僚”,宋、元、明称“白衣”、“白夷”,清以来称作“摆 夷”。汉族民间习惯称“摆衣”,也有“旱俸” “水傣”之说,语意不确 切。
  傣族分布地区纬度较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在北纬21度10分至22度40 分,东经99度50分至101度50分之间,面积约19112。  5平方公里。德宏傣族景颇 族自治州在北纬23度50分至25度20分,东经90度31分至98度43分之间,面积 约11173平方公里。
  其他大部分傣族分布地区也都在北纬25度以南。但南部地 区的傣族人口比较集中、稠密,北部地区傣族人口的分布比较分散、稀少。上述南部地区的气候,因受印度洋温湿气候的影响,属亚热带和热带季 风季雨林气候类型。
    其显著特点是季节上分为凉热雨3季,每年10月到次年 2月,从大陆吹向海洋的东北季风晴朗干燥,形成凉爽的天气,称为凉季;2〜5月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温迅速升高,气温炎热干燥,称为热季,6〜9月由于南亚持续高温,在印度北部形成低气压中心,这个低气压中心强 烈吸引了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东的西南季风,经过辽阔温暖 的热带海洋,包含大量水气,经南亚大部分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形成雨 季。
    云南南部和西南边境傣族地区,年平均温度在摄氏21°左右,年降雨量 在1000〜1700毫米之间,这些地区,终年不见冰雪,土壤肥沃,非常适宜各 种动植物的生长。所以,傣族地区有“植物王国”“天然动物园”的美称。
   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傣族先民早就有较为发达的农业,考古学家和农学家 认为傣族是我国最早种植稻谷的民族之一。  傣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傣、泰、老、掸、还有越南西北三省的 岱、侬、泰人都是古代百越、百濮民族的后裔。
  泰国湄南河流域的泰人,老 挝湄公河流域的老人,越南红河、黑水河流域的泰、岱、侬人,缅甸伊洛瓦 底江、萨尔温江流域的掸人,还有印度阿萨姆邦的傣阿洪等,他们和傣族有 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族源。  语言文字据语言学家研究,傣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 支。
  划分为两个主要的方言地区:西双版纳方言和德宏方言。西双版纳方言 包括西双版纳方言通行地区,及孟连、金平、澜沧、元江、江城等地的傣族地区;德宏方言包括德宏方言通行地区,及耿马、双江、镇康、沧源、景谷 等县的傣族地区。
    傣语的共同特点是:只有20个左右的辅音音位。韵母比较复杂,多达 七、八十个,有m、n、ŋ、p、t、k6个辅音尾,但结构整齐。声调同声韵母 都有密切的关系。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名词修饰语在中心词之后,结果补 语在动词和宾语之后,指示词后置,量词不重迭,人称代词有双数,动词和 形容词可带多种形式的后附音节。
    词汇以单音节词根为基础,有不少汉语和 巴利语借词。两种方言的不同点,以两个标准音点来比较,在语音上,以允景洪话为 代表的西双版纳方言多b、d、n三个声母的辅音音位,和一整套带喉塞音的 单元音短音音位;以芒市话为代表的德宏方言韵母多一个a。
  在词汇方面同源 词约占50〜60%。  语法方面允景洪话人称代词应用复杂,常因辈份、亲疏、 爱恶等因素而替换使用不同的人称代词,而芒市语已经过高度概括,只用单 数、双数、多数等区别。
  至于虚词的应用,两个方面差别较大,很少有几个 相同的。由于不同源词所占比例在40%以上,以及虚词应用上的差别,所以 两种方言之间一般难以通话。  傣族共有四种民族文字,即傣泐文(西双版纳)、傣讷文(德宏)、傣 绷文(德宏瑞丽)、傣端文(金平)。
  傣泐文即指西双版纳经典傣文,傣语 称“多倘姆”(totam意:经文),不仅使用于西双版纳方言地区,而且使用 于芒市、耿马、景谷等地区,而且还使用于泰国的清迈、缅甸的景栋和老挝 等地区,用以抄写巴利语佛经。
    傣泐文共有56个字母,41个字母是拼写巴利 语,再增添15个辅音字母,就可以完全反映傣语的实际。经典傣文传入的时 间,大约是在14世纪中叶第九世召片领刀坎时随着佛教由兰那传入。
  经典傣 文的前身是孟文,盂文的前身是南印度文。傣讷文主要指德宏方言地区的傣文,一般称为“多立”(tolik意:“书 文”),使用于德宏方言地区,但在景谷、孟连、耿马、临沧、沧源这些本 来就是从勐卯移居而来的傣族地区,也使用德宏傣文(书文),这些地区的 傣族,书写佛经时用西双版纳傣文(经文),书写社会文书、诗歌、小说时 用德宏傣文(书文),两种文字并用。
    德宏傣文传入的时间,明初李思聪作 《百夷传》曾记载“大事作缅书,皆旁行为记”,当是指这种傣文。那么李 思聪所记“旁行为记”正是1396年之前,可以推知,《百夷传》之前,德宏 傣族就已在官方使用傣文了。
  这种傣文仍然是印度字体,傣文传入时佛教还没有传人德宏地区。傣绷文与缅甸掸邦的掸文基本相同。  瑞丽、孟定南丁河外的傣族村寨使 用傣绷文抄写佛经,同时使用傣讷文(多立文)处理社会文书。
  何时传人历 史不详。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与越南莱州一带的俸文文字很相似,创始年 代不详。族源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源于中国古代沿海一带的百越族 群。《汉书•地理志》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 种姓,不得尽云少康之后也。
    ”在这里有两个意思,一是说,百越源于沿海 一带;二是说,“百越”有别于夏的子孙“少康”,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共同 体。壮傣语诸族如壮、傣、侗、布衣、水、毛难……皆源于古代越人。
  傣族 是百越人的后裔。百越居住在沿海一带,百越诸部的发展演变,大体上是自东而西由北而 南地推移,这是历史发展的大概趋势。  沿海一带地区留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应是越人或其先民的文化遗存。
   这些文化中最富有特征的器物是有肩石斧和有段石锛,近年来这两种器物在 云南、贵州地区时有发现。可以说,新石器时代云贵高原就已发现了越人的 足迹。春秋以后,百濮百越陆续向西南地区移动,汉代百濮百越入滇,就更 加显现。
    除黔西南的鮮舸、滇东南的句町濮人比较强大以外,其余的陆续向 西南地区移动的濮、越人,他们始终未形成一个集团,未建立自己的民族政 权,往往是一些分散的、生存能力十分微弱的部族。
  魏晋以来,对南方少数民族多使用“僚”的泛称,他们分布于川、陕、 黔、滇、桂、湘、粤等省。  所称僚人多半为百越支系(但是其中也有少数氐 羌部族被称为僚者,如大渡河畔的白彝族《魏书》称之为“獠”)。
  唐代又 有葛僚、仡僚、南平僚之称,今有仡僚族、土僚族之称。与越人相近者还有 濮人。史前期在黄淮流域、濮水之滨发现濮人居住,称“夷濮”,殷周时濮 人分布于江汉流域以及川东一带,春秋以后渐散布巴、蜀各地以及湖南沣、 沅二水流域及滇、黔各地。
    因其部族繁多,又称百濮。魏晋以后被统称为 僚,有时也称濮、越,所以越、濮、僚混称之事时常出现。僚就是古代的骆越,在魏晋以后不再称骆或越,而统称为僚。骆越分布 在南方的广大地域内,巴蜀境内有不少的越人部落分布。
  《博物志》称:僚 的分布是“荆州极西南界至蜀”,《魏书》讲汉中达于邛笮,皆有僚人的分布。  《唐书》记载,僚人的分布地广,而且名称也达20余种,如南平僚、乌 浒僚、剑南僚、巴州僚、益州僚、罗窦僚、桂州山僚、东西玉铜僚等。
  从唐 代僚人的这些名称,可以看出僚人的分布基本上就是古代的西瓯,骆越的分 布地域,并且是不断地向各方移动。入川僚人的来源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北上入川的西瓯骆越之僚 人,如前文所说,另一部分是春秋以后自江汉流域入川之百濮、扬越,唐、 宋以后迁入云南的傣族,很可能多与四川僚人的迁徙移动密切相关。
    历史10世纪前后,以庸那迦部落和峤赏弥部落为标志的这两个强大的 民族集团建立,他们具有较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经过多年的积蓄力量,始 建立了傣族自己的民族政权。这就是南部的以帕雅真为首的“景垅金殿国” 和西南部的以思可法为首的“麓川王国”。
  这是唐宋以后出现的新局面。  两 大民族集团建立政权之后,以往曾经一度在历史舞台上闪现过的百濮百越及 诸僚的族群,纷纷归附,于是,两大傣族集团壮大发展。下面按两种文化类型分述:第一种文化类型:西双版纳傣族——庸那迦国、景垅金殿国。
  “庸那迦”有两种解释法,按泰语的解释,“庸那迦”音译为 “Yonok”,按泰语“nok”是“鸟”的意思,按巴利语,naka是“龙”的意 思。  “Yo”不明其意,汉语写作“庸”。
  史籍中或称“益努国”,当是指 “庸那迦,,。757年,在景迈建立庸那迦国。据马司帛洛的越南半岛诸国考:“庸那迦 国分二部,北部为车里(XienRun润),南部为金城国(XienSen疑为清盛, 或景线),其境内的属国不少,如素可泰、景迈、金城、车里皆是。
    ”此所 谓车里,当是8世纪前后在景洪建立的傣泐政权“泐西双邦”。应当还包括今 泰北的景线的前身盂枋、帕尧等小国。正当8世纪之际,南诏和真腊两个阵营斗争。南诏强盛,势力达到南亚 次大陆。
  真腊北上扩张,达到湄公河中游、湄南河上游地带,此时小泰诸部 落,在两大强国中间求生存,南部对付真腊(的直接威胁),北部对付南 诏。  庸那迦的后继者是建立于车里的“景垅金殿国”(1180),建立于 泰国北部的“兰那国”( 1296 ),建立于湄南河上游的“素可泰王国”( 1257),建立于老挝的“南掌国”( 1353 )。
  傣族传说中的“泐西双邦”时代,叙述了 1180年景垅金殿国帕雅真立国 以前就已在景洪出现过一个傣泐人的政权组织,共经历了 13代傣泐王。  “泐西双邦”说,第12代傣泐王召苏南罕绍在位时,曾召集了山区民族头目和傣 族头目划分山区和坝区的地界,建立了“昆细昆憋”(四大臣八大臣)的领 导集团,订立了收贡制度及管理“勐阿拉维”(景洪)的各项制度。
  并建立 基层的布闷、布板、布怀的头人制度,村寨中的团结互助的制度等,可以 说,这是封建领主制度的初创阶段。  这些记载是与傣族史的情节合拍的。《泐史》是西双版纳傣族的第一部编年史,这部用傣文撰定的史籍, 记载着从傣族第一代召片领帕雅真及以后各代的史籍。
  《泐史》完全证实建 立在车里(景洪)的景垅金殿国是云南南部最大的傣族聚居区,是第一个傣 族部落的国家组织形式。《泐史》说“帕雅真战胜此方之后,兰那、勐交、 勐老皆受其统治,时天朝皇帝为共主”。
    所谓战胜此地各方,按历史事实来 说,主要是真腊的北侵势力。1002〜1050年真腊王国苏利耶跋摩一世北侵, 在整个湄公河流域乃至琅勃拉邦地区建立了宗主权,使这些地区处于他的统 治下。
  从真腊北侵到帕雅真入主勐泐其间经历了二、三百年的岁月,这就可 能是湖西双邦时代。  在这段时间里,必然是遇到强大的敌人,经过艰难困苦 的战争环境,几代人的牺牲流血,最终获取胜利,帕雅真方才能够控制兰 那、勐交和勐老,实现勐泐地区的统一。
  第二种文化类型:德宏傣族——峤赏弥部落联盟、麓川国。唐玄奘曾在《大唐西域记》介绍过峤赏弥国。峤赏弥国:梵文Kosambi, 是古代印度16大国之一。  10世纪前后在滇西南形成的峤赏弥部落联盟的“峤 赏弥”,傣族称“峤赏弥”、“果占壁”或“歌藏毗”,都是同一地名的不 同译音。
  傣族喜欢借用佛教古国的国名给自己的国家命名,借用印度高僧长 老的名字为自己的僧人命名,借用印度古寺名给自己的佛寺命名等,所以, 印度“峤赏弥国”与德宏“峤赏弥”部落联盟,是异地同名的问题,是一种 常见的梵化现象。
    建立“峤赏弥部落联盟”之前,德宏傣族先民在哪里?据德宏傣族民 间普遍传说,他们是从怒江上面的大森林来的。怒江傈僳族说:傈僳族进入 怒江之前,怒江两岸的水田、灯笼坝和福贡坝的水田,都是摆夷人开垦出来 的,在称嗄还有傣族地名和摆夷坟的遗址。
  丽江纳西族学者和即仁先生考证,当摩些人来到丽江之前,这里曾经 是傣族先民“濮系解蛮”的居住地。  他在《试论濮系解蛮的族属》的论文中 说:《元史•地理志》载:“通安州,治所在丽江之东雪山之下,昔名三 赕,濮系解蛮所居,其后摩些蛮叶古年夺而有之,世隶大理。
  ”他说,濮与 越只能解释为一个民族的不同名称,而不是不相同的两个民族。“掸”与“系解(掸即Siam或syam系解即siam,古读作“系解”或“线”)这只是对 同一名称和方音变读或汉字异写而已。
    所以古代居住在丽江境内的濮系解蛮 当是今日傣族的先民。和先生举例说,从历史传说和现存的“摆衣坝”“摆 衣村”遗址看,傣族先民确实在丽江境内金沙江边不远的河谷地带居住过。
   丽江巨甸区紧靠金沙江有一块沙坝,至今还称摆衣坝,据说古时候的摆衣人 在此淘过金。丽江石鼓区还有多处摆衣村寨的遗址和摆衣坟。  和即仁认为, 这些被称为“濮系解蛮”的摆衣人何处去了呢?他说,从丽江木氏土司始 祖叶古年攻占丽江,占领“濮系解蛮”的土地到现在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617〜626后),傣族先民濮系解蛮被摩些族征服后,确实有些已经和当地 纳两族融合,而有些也确实被迫迁走了。
    我们推测,金沙江石鼓镇往西走,渡过澜沧江,就紧邻着怒山山脉(碧 罗雪山),越过茫茫林海的怒山山脉,山脚下正是怒江州福贡县小坝子,来 到这里的摆衣人在怒江一带立脚生根,开辟水田,沿江岸居住若干个吐代。
   后来傈僳族来到,傈僳族作为战胜者,占领了怒江流域,摆衣人又再度向怒 江下游迁徙。  这正与傣族传说“从怒江上边大森林来的”相吻合。我们思 考,濮系解蛮很可能就是德宏傣族的先民。
  以此推论,在7〜8世纪,德宏傣族已经入滇。他们居住在山地水边,休 养生息,繁殖人口,积蓄力量。传说11世纪时在今德宏地区出现了四个大部落,都属于傣掸族系,他们 就是峤赏弥国部落联盟的参与者。  (1 )孟生威(Mongsenvi),即元朝云南行省统辖,后来明代建置木邦 的木邦宣慰使司。
  (2)孟兴古(Mongsingu),就是明朝所建的動养宣慰使司。(3)孟底(MongTi),明代以其地建为干崖宣抚司,为大盈江流域一些 傣族部落的联盟。(4)孟卯(MongMao),在瑞丽江两岸,元代以其地建宣慰使司。
    大约6世纪前,出现了缅人组织的骠国,“永昌西南三千里有骠国”(唐会要卷99)。骠国强盛起来以后,与邻近的民族发生了联系和争夺。7〜8世 纪以后,尚处于氏族部落状态下的傣族先民——掸族,在南诏与骠国两大势 力之间求生存。
  峤赏弥国的后继者为麓川国。13〜14世纪这一时代( 1287〜1531),是 中南半岛掸、傣民族大发展的时代,也是麓川傣族大发展的时代,即所谓 “掸族统治时代”。  13世纪缅甸已出现掸族的强大势力。
  元灭蒲甘,掸族自缅甸北方崛起, 初定都于邦牙,中期定都阿瓦(Awa),正当此时,大勐卯的掸、傣族取得了 对德宏境内的统治权,麓川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兴起,决不是一个偶然的现 象。在德宏境内的傣族各部,自元初建立六路总管府之后,陆续建立了许多 土司政权,思可法兼并了各土司地域,势必跟元朝中央政权发生矛盾,后来 终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战争。
    13世纪思可法建城于蛮海,迁居者阑( 1240)。思可法卒后,洪武十五 年( 1382 )孙思伦法继任。明朝把元代所建的麓川、平缅两地合建为麓川 平缅宣慰使司,以思伦法为宣慰使。
  洪武三十一年( 1398 )思伦法领兵向 东,将其势力范围扩张到红河流域的百夷地区,兵至马龙他郎甸(今新平漠 沙),明将沐英遣将迎战,败麓川兵。  思伦法又由景东转攻定边,沐英亲往 迎战,与麓川军相遇于定边(今南涧县),双方发生了一次激烈的战斗,这 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定边战役”。
  定边战后,思伦法元气大伤,不得不请 降。思伦法死,思任法继位,明朝遂命思任法为麓川宣慰使。思任法之时, 仍据有大盈江、瑞丽江、伊洛瓦底江上游一带,且不断向四境用兵,扩张领 土。  明王朝于明正统六年(1441 )到正统十四年(1449 )的9年中发动了三 次征讨麓川的战役,以麓川失败而告终。
  在云南西部延续400余年的“峤赏弥 国”亦宣告结束。造成麓川兴起的原因,固然有经济发展、人口的增殖以及傣族封建领主 扩张兼并的野心,除了这些因素以外,元灭蒲甘给掸、傣族的震动极大,这 种图自强求生存的民族心理成分,也是不可排除的。
    元时曾置麓川路,又置平緬宣慰使司,元并麓川、平缅为一司,思氏 兼并四境,所有百夷各部会合统一于麓川。麓川本境为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 治州之瑞丽、陇川、遮放、勐卯、南甸、干崖等地区,兼及今缅甸掸邦的一 部分地。
  明三征麓川以后,打败思氏,革除麓川宣慰司,分设陇川宣抚司、 遮放、勐卯等土司政权、干崖、盏达副宣抚司,等等。  用政治强制手段来分 化各部间的经济联系,这就使统一的百夷地区出现若干个封建政权,互不相 属,彼此对抗,互相猜忌,力量相互抵消,达到了封建朝廷分而治之的目 的。
  这种多头政权并存的局面,造成后来各自为政的格局。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地理
器乐/声乐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